世紀末婚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紀末婚禮
Melancholia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拉斯·馮·提爾
监制梅塔·路易斯·弗達格丹麥語Meta Louise Foldager
路易絲·維斯英语Louise Vesth
编剧拉斯·馮·提爾
主演克斯汀·鄧斯特
夏洛特·甘斯柏格
基夫·修打蘭
摄影曼努埃爾·阿爾貝托·克拉羅丹麥語Manuel Alberto Claro
剪辑莫莉·玛琳·斯坦斯加德
制片商詹特羅巴丹麥語Zentropa
片长136分鐘
产地 丹麥
 瑞典
 法國
 德國[1]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11年5月18日 (2011-05-18)坎城影展
  • 2011年5月26日 (2011-05-26)(丹麥)
  • 2011年5月27日 (2011-05-27)(瑞典)
  • 2011年8月10日 (2011-08-10)(法國)
  • 2011年8月26日 (2011-08-26)(台灣)
  • 2011年10月6日 (2011-10-06)(德國)
发行商諾德影業丹麥語Nordisk Film
预算5250萬克朗
(在2010年8月約為$940萬美元)
票房$15,946,321美元[2]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憂鬱症
香港世紀末婚禮
臺灣驚悚末日

世紀末婚禮》(英語:Melancholia)是一部2011年的末日劇情片,由拉斯·馮·提爾編劇及執導,克斯汀·鄧斯特夏洛特·甘斯柏格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基夫·修打蘭主演。電影圍繞着兩姊妹,講述其中一位的婚禮,及之後地球快要與一個星際行星相撞的故事。電影特別使用了理查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作為配樂。

拉斯·馮·提爾的最初靈感來自他過往罹患抑鬱症的經驗,他察覺到抑鬱症患者會在某些令人感到很大壓力的情況下保持冷靜。電影由丹麥電影公司Zentropa英语Zentropa製作,並由位於瑞典、法國及德國的公司聯合製作。電影於瑞典拍攝。

電影首映於2011年5月舉行的第64届戛纳电影节,克斯汀·鄧斯特同時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编辑]

電影以一眾主角及太空畫面作為序幕,有如視覺化的「主导动机[3],之後電影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賈絲汀[编辑]

一對年輕未婚夫婦,賈絲汀和麥可,在他們的婚禮遲到。婚禮在賈絲汀姊姊克萊兒與丈夫約翰所擁有的度假莊園舉行。有好幾次,賈絲汀望向天上的一顆紅星,比平常份外明亮,約翰指出那顆星叫做心宿二

在傍晚的婚宴,賈絲汀被不同的人和事弄得心灰意冷:她失婚的母親在賀詞中羞辱她、她上司不斷騷擾她,要她寫好廣告文案、克萊兒責備她未有表演得像如期般高興。賈絲汀多次逃離宴會,新婚丈夫麥可試圖用新婚禮物——一個蘋果園——來安慰她,但賈絲汀表現得無動於衷。當她和麥可退隱至他們的房間洞房,賈絲汀草草完事並離開,又在草地上與同事出軌。在婚宴完結後,麥可選擇了離開。第二天的黎明時份,克萊兒帶賈絲汀騎馬去,那時賈絲汀發現那顆紅星消失了。

電影描述(並短暫地以圖表展現)鬱星如何逼近地球並最後相撞

第二部:克萊兒[编辑]

賈絲汀患上嚴重抑鬱並住在克萊兒和約翰的大宅內,每天無法正常過活。日子過去,病情亦慢慢好轉。

約翰解釋心宿二的消失源自於流浪行星鬱星(Melancholia)將之蝕掉。藍色的鬱星原本隱藏在太陽之後,慢慢步向地球,並能被肉眼看見。科學家們預告它將掠過地球,約翰對此感到雀躍和期待。

即使丈夫斷言一家人將會安全度過,克萊兒仍十分害怕世界末日快將降臨,她在互聯網搜索並找到一個網站描寫鬱星的動向,說明即使鬱星與地球擦身而過,最終仍會回頭相撞。賈絲汀告訴克萊兒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邪惡的,所以鬱星會撞過來。在掠過當晚,鬱星似乎不會撞向地球。第二天,克萊兒發現鬱星兜了個圈,朝着地球迎面而來。約翰亦有此發現,於是自殺了。

面對即將到來的撞擊,克萊兒變得思緒紛亂,提議在末日前聚集在陽台上邊聽音樂邊喝酒。賈絲汀拒絕了她的意見,為了安慰克萊兒的兒子利奧,她在大宅的草地上為兒甥造了一個「魔法洞穴」。賈絲汀、克萊兒和利奧坐進這個避難所,鬱星同時亦步步逼近。最後,鬱星和地球相撞。

演員[编辑]

製作[编辑]

發展[编辑]

故事的概念由拉斯·馮·提爾參與抑鬱治療而啟發,治療師告訴提爾抑鬱症患者在高度壓力的情況底下,傾向表現得比其他人冷靜,因為他們能預知到壞事情的降臨。提爾接着把這個意念發展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並不以災難電影元素為主體,亦沒有以真實地描寫天体物理学現像的目標,只是純粹為了檢視大災難底下的人類心靈變化。[4][5]

「在占士邦電影中我們祈望英雄能生存下來,無論如何他生存下來的過程總會令人興奮。驚險的情節令人興奮因為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一些事情,只是不清楚如何發生。在《世紀末婚禮》,有趣的是我們注視着的角色們如何在一個星球正迎地球而來下的反應。」
提爾說明他為何刻意在電影的開首透露電影的結尾。[6]

星體相撞的意念來自討論相關理論的網頁。提爾在一開始決定電影開頭便要清楚交代故事中的世界如何結束,讓觀眾不會被未知的懸念使得心煩意亂。使用兩姊妹作為主角的決定來自提爾和西班牙女演員佩内洛普·克鲁兹的書信來往。克鲁兹在信中提及她願意和他合作,而且對让·热内女僕英语The Maids的劇本很感興趣。隨後正當提爾嘗試為克鲁兹編寫角色,劇本內的兩個侍女演變成《世紀末婚禮》中賈絲汀和克萊兒這兩姊妹,而賈絲汀這個角色的個性就以提爾自己為基礎。[6]賈絲汀(Justine)這個名字是來自1791年薩德侯爵的小說《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的英文名「Justine」。[7]

《世紀末婚禮》由丹麥的Zentropa英语Zentropa公司製作,並由公司位於德國的子公司、瑞典的曼菲斯电影公司(Memfis Film)及法國的角子機和解放者製作公司(Slot Machine and Liberator Productions)聯合製作。[8]製作團隊獲得丹麥電影學院英语Danish Film Institute的790萬丹麥克朗欧洲电影院支持基金英语Eurimages的60萬歐元和瑞典电影学院的3百萬瑞典克朗作為製作費[9][10],額外資金由西方電影英语Film i Väst丹麥電台、法國Arte法國CNC英语National Center of Cinematography and the moving imageCanal+、意大利BIM、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電影基金會(Filmstiftung Nordrhein-Westfalen)、瑞典电视台和諾德電影及電視基金(Nordisk Film & TV Fond)提供[8],總投資額達到5250萬丹麥克朗。[11]

克鲁兹原本計劃飾演主角,但因為另一套電影的拍攝時間改變而退出。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在和提爾傾談這套電影時向提爾建議由克斯汀·鄧斯特飾演主角,之後提爾給予鄧斯特這個角色。[6][7]

拍攝[编辑]

肖洛霍尔姆城堡英语Tjolöholm Castle被使用作為電影的外景拍攝。圖片為日落時份的城堡。

電影於2010年7月22日進入拍攝階段,並於同年9月8日完成拍攝。室內場景於西方電影(Film i Väst)位於瑞典特羅爾海坦的錄影廠拍攝,那是提爾第四度於特羅爾海坦製作電影[12],而外景則使用了肖洛霍尔姆城堡英语Tjolöholm Castle的周遭環景。[13]提爾使用了他不彩排的導演手法:演員先即興表演,給予指導後再拍攝。[12]電影使用了阿萊Alexa及Phantom攝影機拍攝[14],攝影機最初由提爾操控,然後攝影師曼努埃爾·阿爾貝托·克拉羅英语Manuel Alberto Claro則重覆提爾的動作,克拉羅解說這個手法:「[提爾]希望首先經歷那個情況。他找尋場景中存在的能量,然後用美麗的畫面構成它。」[11]提爾解釋,他在《世紀末婚禮》中希望能做到一種衝激着浪漫、宏大、具風格而且寫實的視覺風格[6],但他怕盛大婚禮和城堡太過「媚俗」,會令最終效果流於浪漫。[6][13]

後期製作[编辑]

電影使用了理查德·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作為電影的主要配樂。提爾在第一幕之前使用的慢鏡序幕這個技巧,源於馬塞爾·普魯斯特在其作品追憶逝水年華中,使用了30頁來總結為何瓦格纳的序曲是世上最佳的藝術創作。《世紀末婚禮》是繼1984年的犯罪分子後,提爾使用最多配樂的一部電影。在某些場景,電影的節奏是隨着音樂來剪接的。提爾說:「那就好像一部音樂錄像,庸俗是應該的。」他又指出瓦格纳影響音樂剪接,和納粹德國的美學之間的相似之處。[4]

視覺效果在彼得·亨傑斯(Peter Hjorth)的監督下,由波蘭、德國和瑞典的製作公司製作。其中在波蘭,早前在撒旦的情與慾與提爾合作過的Platige Image為電影序幕製作大部份的特效。提爾最早於2010年夏季下達指令,指導一隊由19名圖像設計師組成的團隊為這個項目工作三個月。[15]

上映[编辑]

在電影首映不久前出版的聲明中,提爾說他開始後悔製作出這部修飾完好的電影,他希望電影會有一些缺陷,一些會令電影更有趣的缺陷:「我原先希望想倒頭深探德国浪漫主义英语German Romanticism的深淵…但那不就是另一個表現錯敗的方式嗎?不就是敗於最低下的電影常規?浪漫已被無休止地以各種沉悶的方式濫用於各主流產物中了。」[16]

拉斯·馮·提爾出席第64届戛纳电影节

電影在2011年5月18日於參賽的第64届戛纳电影节首映[17],首映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成為不少傳媒的報導焦點。來自《荷里活報道》的史考特·罗克斯伯勒(Scott Roxborough)撰文:「馮·提爾從來未這樣政治正確過,而他戛纳电影节的記者招待會也常常會上演黑色棟篤笑,但在《世紀末婚禮》的招待會他將之提升至另一程度:向着公共場合應有的禮儀投擲一顆手榴彈。」[18]提爾先取笑自己製作了一套克斯汀·鄧斯特和夏洛特·甘斯柏格主演的色情電影,然後當被問及德國浪漫主義與電影的關係及影響,以及提爾的德國血統時,他說他一直以為他猶太裔的養父是其親生父親,其後他發現他父親是德國裔的非猶太人英语Gentile。之後他提到猶太人和納粹黨,笑說他體諒希特勒並喜愛建築師阿尔伯特·斯佩尔的作品,又開玩笑公佈自己其實是納粹黨員(在歐洲,希特勒和納粹黨是很嚴肅的話題,不能隨意拿來開玩笑)。[18][19]其後戛纳电影节大會於同一日內發出了一份官方道歉聲明,澄清提爾並非納粹黨員和反猶太主義者,並於翌日把他列作不受歡迎人物[20][21],意思是他不能夠進入电影节場地戛纳电影节宫的100米範圍以內,但仍能保留戛纳电影节的參賽資格和參加電影的宣傳採訪。[22]

電影在2011年5月26日於丹麥上映,由諾德影業英语Nordisk Film發行[8],電影得到57間戲院垂青,並打入票房榜的第三位[23],丹麥全國總共售出50,000張戲票。[24]電影又在同年9月30日於英國和愛爾蘭上映,並於10月6日及10月21日,分別在德國及意大利上映。[25]木蘭影業公司英语Magnolia Pictures取得北美的播映權,在10月13日以出租放式於收費電視服務如Vudu英语VuduAmazon.com優先放映,並在11月11日於電影院正式上映。[25][26]而澳洲及紐西蘭的播映權由狂人娱乐英语Madman Entertainment取得。[27]

映評[编辑]

電影普遍獲得好評,在網站爛番茄中根據207條專業評論,得87%的「新鮮」評級,評論一致認為「《世紀末婚禮》的戲劇手法比應有的更明顯,但這反而成為克斯汀·登絲展示演技,拉斯·馮·特爾展示其深層、內在,對抑鬱及破壞的視野的機會」。[28]

丹麥《政治报英语Politiken》的影评人金·斯科特(Kim Skotte)寫道:「《世紀末婚禮》的畫面——很多的畫面——能夠強調拉斯·馮·特爾是一個獨特的,以電影説故事的人…所選取的素材及其處理方去凸顯拉斯·馮·特爾的原創性。」斯科特同時拿這套電影和導演的上一套作比較:「《世紀末婚禮》的取材和表現製造出一道裂縫,但和《撒旦的情與慾》相比我沒有感到那裂縫中有一支欄柵柱子直插入肉。坐在戲院的坐椅上,你可以慢慢地驚嘆着世界未日的來臨。」[29]贝林时报英语Berlingske》的影評人埃貝·艾弗森(Ebbe Iversen)形容這套電影「宏大、神秘且有點令人生厭,但它是一件富想像力的作品,令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艾弗森續:「電影每每走在媚俗的邊緣,但以克斯汀·登絲飾演的賈絲汀和夏洛特·甘斯柏格飾演的克萊兒作為主角的《世紀末婚禮》是一套大膽、不平坦、不默守成規、完全令人難忘的電影。」[30]

Southampton Patch網站的史蒂芬·勒布(Steven Loeb)寫道:「這套電影帶出馮·特爾和他的影星們的最好一面。登絲在這套電影中表現出色,與她以往飾演的角色很不一樣,並因此而在過去的5月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即使電影本身未必稱得上一件令人讚嘆的藝術作品,但登絲的演出已足以成為推薦的理由。」[31]

當時身於戛納電影節,《每日電訊報》的蘇克德夫·桑德胡(Sukhdev Sandhu)寫道:「電影有時與一套講述世界末日的悲喜歌劇相似」,而「當那末日景象出現時,美得有如其富麗堂皇的背景設定所暗示的童話故事的質素,並鞏固了它。」當講到演員的表現時,桑德胡說:「每位都很優秀,但鄧斯特尤其出眾,當上主角時得十分有說服力——心煩、平靜、又激動的學者症候群患者——似乎是她事業上的一個突破。另一方面,對甘斯柏格來說,這次末日經驗相對於上一次在《敵基督》的恐怖經歷尤如鄉村生活(般輕鬆),她演的克萊兒裏有種確保她不會成為社會諷刺犧牲品的脆弱。」即使給予5星評給,桑德胡的影評卻有一點保留:「一如馮·特爾以往的作品,電影的智慧決定論或會令人反感:他選擇了演示而非探討意念。」[32]衞報寫影評的彼得·布拉德肖英语Peter Bradshaw則形容電影「笨重」和「令人疲累」,批評它「(沒)有投入真正的激情和想像力去構思」,而且整體並不「寫得好或演得有說服力」,並在5星內只給了兩顆。 [33]

2022年8月,《IndieWire》列出40部最佳悲傷電影名冊裡,本片榜上有名[34]

獎項[编辑]

鄧斯特於戛納電影節的閉幕禮中獲得最佳女主角獎[35]電影獲得3項歐洲電影獎,包括最佳電影、最佳攝影(由曼努埃爾·阿爾貝托·克拉羅(Manuel Alberto Claro)奪得)及最佳美術指導(由傑特·萊曼(Jette Lehmann)奪得)[36]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評選《世紀末婚禮》為2011年度最佳電影,並封克斯汀·登絲為影后。[37]電影同時獲得4項澳洲電影及電視美藝學院獎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及最佳女主角,其中導演及編劇獎均由馮·特爾奪得。[38]

電影雜誌《影評英语Film Comment》列《世紀末婚禮》為2011年度最佳電影的第三位。[39]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Debruge, Peter. Melancholia. 綜藝. 18 May 2011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英语). 
  2. ^ Melancholia. Box Office Mojo.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30) (英语). 
  3. ^ Dargis, Manohla. This Is How the End Begins. 纽约时报. 2011-12-30 [2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英语). 
  4. ^ 4.0 4.1 Juul Carlsen, Per. Neimann, Susanna , 编. The Only Redeeming Factor is the World Ending. FILM (丹麥電影學院英语Danish Film Institute). May 2011, (72): 5–8 [2012-11-06]. ISSN 1399-2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英语). 
  5. ^ Second Look: Melancholia. birchbarkletter.com. 2012-05-14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英语). 
  6. ^ 6.0 6.1 6.2 6.3 6.4 Thorsen, Nils. Longing for the End of All (PDF). English press kit Melancholia. TrustNordisk.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7-09) (英语). 
  7. ^ 7.0 7.1 Feinstein, Howard. Lars von Trier: 'I will never do a press conference again.'. indieWire. SnagFilms. 20 May 2011 [2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英语). 
  8. ^ 8.0 8.1 8.2 Melancholia. Danish Films. 丹麥電影學院英语Danish Film Institute.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4) (英语). 
  9. ^ Fil-Jensen, Lars. Støtte til Caroline Mathildes år og Melancholia. dfi.dk. 丹麥電影學院英语Danish Film Institute. 22 June 2010 [19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2日) (丹麦语). 
  10. ^ Roger, Susanne. Dramerna dominerar produktionsstöden i juni. Filmnyheterna. 瑞典电影学院. 22 June 2010 [21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8日) (瑞典语). 
  11. ^ 11.0 11.1 Monggaard, Christian. Absurd teater med en film i hovedrollen. 每日資訊報英语Dagbladet Information. 27 July 2010 [31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丹麦语). Han vil opleve situationerne første gang. Han finder en energi i scenerne, nærvær, og gør op med fotoæstetikken. 
  12. ^ 12.0 12.1 Pham, Annika. Von Trier's Melancholia Kicks In. Cineuropa. 28 July 2010 [23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英语). 
  13. ^ 13.0 13.1 Lumholdt, Jan. 'I hope I'll say something provocative'. 瑞典日報英语Svenska Dagbladet. 19 May 2011 [2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14. ^ Technical info. melancholiathemovie.com. Zentropa英语Zentropa. [4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2) (英语). 
  15. ^ Staff writer. Special effects for 'Melancholia'. Platige Image Community. 10 May 2011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英语). 
  16. ^ 提爾, 拉斯·馮. Director's statement- Melancholia (PDF). English press kit. TrustNordisk. 2011-04-13 [2012-1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7-09) (英语). I desired to dive headlong into the abyss of German romanticism.... But is that not just another way of expressing defeat? Defeat to the lowest of cinematic common denominators? Romance is abused in all sorts of endlessly dull ways in mainstream products. 
  17. ^ Horaires 2011 (PDF). festival-cannes.com. 戛纳电影节. [12 Ma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23) (法语). 
  18. ^ 18.0 18.1 Roxborough, Scott. Lars von Trier Admits to Being a Nazi, Understanding Hitler (Cannes 2011). 荷里活報道.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英语). Von Trier has never been very P.C. and his Cannes press conferences always play like a dark stand-up routine, but at the Melancholia press conference he took it to another level, tossing a grenade into any sense of public decorum.  原文中,"dark stand-up routine"意為黑色幽默風格的棟篤笑,諷刺拉斯·馮·提爾的奇異表現。
  19. ^ Higgins, Charlotte. Lars von Trier provokes Cannes with 'I'm a Nazi' comments. 衛報.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英语). 
  20. ^ Cannes Film Festival Condemns Lars von Trier's Nazi Comments. 荷里活報道.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21. ^ Shoard, Catherine. Cannes film festival bans Lars von Trier. 衞報. 19 May 2011 [19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英语). 
  22. ^ Roxborough, Scott. Lars von Trier Accepts Ban; Says if Hitler 'Made a Great Film,' Cannes Should Select It (Cannes 2011). 荷里活報道. 21 May 2011 [4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23. ^ Denmark Box Office: May 27–29, 2011.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英语). 
  24. ^ 里曹英语Ritzau. Boykot af Lars von Trier-film er udeblevet. 贝林时报英语Berlingske. 2011-07-22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丹麦语). 
  25. ^ 25.0 25.1 Jack, Ian. At The Cinema: Melancholia. More Intelligent Life. 經濟學人集團. 2011-09-26 [27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0) (英语). 
  26. ^ Lodderhose, Diana. Magnolia takes 'Melancholia'. 綜藝. 2011-02-13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7) (英语). 
  27. ^ Foreman, Liza. Melancholia close to selling out. Cineuropa. 2011-05-17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英语). 
  28. ^ 原文:"Melancholia's dramatic tricks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ey should be, but this is otherwise a showcase for Kirsten Dunst's acting and for Lars von Trier's profound, visceral vision of depression and destruction."
  29. ^ Skotte, Kim. Dom: Trier har skabt et æstetisk originalt overflødighedshorn. 政治报英语Politiken. 2011-05-19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4) (丹麦语). Der er billeder – mange billeder – i 'Melancholia', som understreger, at Lars von Trier er en unik filmfortæller." "Valget af stof og behandlingen af det understreger Lars von Triers originalitet." "I kraft af sit stof og sit look sætter ’Melancholia’ skel, men i modsætning til 'Antichrist' føler jeg ikke, der i skellet er en hegnspæl, der bliver banket direkte ned i kødet. Man sidder på sin række i biografen og følger mildt forundret med i verdens undergang. 
  30. ^ Iversen, Ebbe. Ebbe Iversen: Triers nye film er mægtig og mærkelig. 贝林时报英语Berlingske. 2011-05-18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6) (丹麦语). Den er stor, den er gådefuld, og nu og da er den temmelig irriterende. Men den er også et visionært værk, som gør et gigantisk indtryk." "Undertiden bevæger filmen sig på kanten af kitsch, men med Kirsten Dunst som Justine og Charlotte Gainsbourg som Claire i spidsen er "Melancholia" en dristig, ujævn, uregerlig og helt uforglemmelig film. 
  31. ^ Loeb, Steven. Review: 'Melancholia' One of 2011's Best Films. Southampton Patch. 2011-10-15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1) (英语). This film has brought the best out of von Trier, as well as his star. Dunst is so good in this film, playing a character unlike any other she has ever attempted, that she won th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this past May. Even if the film itself were not the incredible work of art that it is, Dunst's performance alone would be incentive enough to recommend it. 
  32. ^ Sandhu, Sukhdev. Cannes 2011: Melancholia, review. 每日電訊報. 2011-05-18 [201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3) (英语). ...at times comes close to being a tragi-comic opera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apocalypse, when it comes, is so beautifully rendered that the film cements the quality of fairy tale that its palatial setting suggests... all of them are excellent here, but Dunst is exceptional, so utterly convincing in the lead role – trouble, serene, a fierce savant – that it feels like a career breakthrough. Meanwhile, Gainsbourg, for whom the end of the world must seem positively pastoral after the horrors she went through in Antichrist, locates in Claire a fragility that ensures she's more than a whipping girl for social satire... there is, as always with Von Trier's work, a degree of intellectual determinism that can be off-putting; he illustrates rather than truly explore ideas. 
  33. ^ Bradshaw, Peter. Cannes 2011 review: Melancholia. 衞報. 2011-05-18 [2013-02-07] (英语). A big CGI planet is threatening to wipe out the world – if only it would hurry up and end Lars von Trier's clunky, tiresome film... If Melancholia had been conceived with real passion or imagination, or if it had been well written or convincingly acted in any way at all, it might have been a loopy masterpiece. 
  34. ^ Alison Foreman and Kate Erbland. The 40 Saddest Movies, from ‘Million Dollar Baby’ to ‘Moonlight’ to ‘Bambi’. IndieWire.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英语). 
  35. ^ Chang, Justin. 'Tree of Life' wins Palme d'Or. 綜藝. 2011-05-22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8) (英语). 
  36. ^ Vary, Adam B. 'Melancholia' wins top prize at European Film Awards. 娱乐周刊. 2011-12-03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英语). 
  37. ^ US critics reward Lars Von Trier film Melancholia. BBC. 2012-01-08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英语). 
  38. ^ AACTA Awards winners and nominees (PDF). 澳洲電影及電視美藝學院獎(AACTA). 2012-01-31 [2013-0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23) (英语). 
  39. ^ Film Comment's End Of Year Critics' Poll 2011. Film Comment. January/February 2012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