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略 (東平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略(486年—528年5月17日),字儁興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司徒公、中山献武王元英第四子,北魏宗室、官员。

他在兄長元熙發動兵變失敗後,曾一度逃難至南梁,後來在北魏孝明帝梁武帝交涉下得以回國。孝明帝之母靈太后重用元略,但史稱元略未有對北魏作出重大貢獻。528年,元略在尒朱榮發動的河陰之變中被殺。

生平[编辑]

元英在世時,認為世子元熙脾氣浮躁,對家族構成威脅,常常考慮改立元略為嗣子。元略堅持不肯取代兄長,使元英打消念頭。[1]

魏孝明帝在位時,元略和兄長元熙及弟弟元纂都與靈太后所寵幸的清河王元懌關係良好。正光元年(520年)七月,侍中元乂與宦官劉騰合謀,誣稱元懌謀反而處死他。元熙得到消息後立刻起兵討伐元乂,但失敗。元熙與弟弟元誘、元纂,以及兒子元景獻、元仲獻、元叔獻皆被斬首[2][3]

在元熙起兵前,元略剛被元乂從黃門侍郎貶為懷朔鎮副將。當元略知道元熙兵敗後,便偷偷逃到河內郡,與舊相識司馬始賓一起前往上黨屯留,投靠栗法光。此後,元略又投靠西河太守刁雙,在那裏待了一年。[4]元略害怕北魏朝廷追捕,堅持要刁雙送他到南梁,於是刁雙派從子刁昌護送元略到江南。刁雙在洛陽任職的族兄刁整被元乂誣告,指他協助元略逃走。因御史王基等人相救,刁整才沒有被定罪。[5]

元略在抵達江南後,受到梁武帝的禮待。梁武帝封元略為中山王、宣城太守。[6]

525年,另一位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因害怕元乂會對自己不利,佔據城池反叛北魏。梁武帝任命元略為大都督,前往接應。北魏派安樂王元鑒討伐元法僧,在彭城外圍遇上前來助戰的元略。元略大敗,僅帶數十騎兵入城,但元法僧很快便趁元鑒的部隊準備不足而殲滅了他的軍隊,元鑒隻身逃回洛陽。[7]兩人趕走北魏軍隊後,梁武帝把二人一同召回建康[8]元略在江南,一直記着自己家人所受的禍害,早晚哭泣,又像居喪一樣生活。此外,元略對元法僧的為人相當厭惡,因此跟他說話時從來不笑。[9]

第二年(526年),梁武帝任命元略為衡州刺史,但在元略赴任前,豫章王蕭綜發現自己身世後投降北魏,其為數約五千人的部下(包括當時在蕭綜部隊任職司馬的數學家祖暅)全部成為北魏俘虜。[10]這時元乂已被處死,靈太后得知元略在江南逃難的事,決定把蕭綜的部下都放回南梁,並吩咐他們向梁武帝轉達迎回元略的意願。梁武帝於是準備厚禮,送元略渡過淮河,回歸北魏。北魏改封元略為義陽王,又任命他為侍中。曾營救他的司馬始賓、栗法光、刁雙和刁昌皆加官進爵。元略沿路每在一處停留,朝廷都給他賞賜。[11]

因元略曾得梁武帝善待,先前被北魏收留的南齐皇子萧宝夤担心元略受梁武帝之托寻事由诛杀自己,最终作乱,被杀。

不久,元略改封東平王,後轉任尚書令。終孝明帝一朝,元略都受靈太后重用,與另一宗室元徽相若。史書稱元略建樹不多,雖然當時國內多事,元略也只是盡其本份而已。[12][13]

528年,孝明帝暴斃,相傳他被母親靈太后所殺。尒朱榮以討伐靈太后為名,攻入洛陽,把靈太后沉入河中。不久,他就把包括元略在內的重要大臣全部殺死,是為河陰之變[14]孝莊帝為首的北魏朝廷追贈元略太保司空徐州刺史等官職,以及諡號文貞[15][16]

據史書記載,尒朱榮是元略的姑丈,但元略輕視、忽略他,又跟靈太后所親近的大臣鄭儼徐紇交好,因此尒朱榮對元略懷恨在心。[17]

家庭[编辑]

兄弟姐妹[编辑]

  • 元攸,北魏东宫洗马
  • 元熙,北魏安西将军、相州刺史、中山文庄王
  • 元诱,北魏持节、左将军、南秦州刺史、都昌恭惠公
  • 元纂,北魏司徒祭酒,安平景公
  • 元义兴,北魏辅国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武邑王
  • 饶安公主,嫁刁宣

夫人[编辑]

  • 卢真心,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北魏光禄大夫、赠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盧尚之之女

子女[编辑]

  • 元景式,东魏北广平郡太守、东平王
  • 元摩利,长女
  • 元足華,次女
  • 元定華,三女

墓誌[编辑]

元略的墓誌在其被殺當年的七月十八日(公元528年8月18日)建,介紹了其生平及家庭成員。1919年,此墓誌於洛陽北面的安駕溝出土。與同時代的墓誌一樣,《元略墓誌》被認為是有書法參考價值的文物。墓誌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18]

注釋[编辑]

  1. ^ 《北史》卷十八:英子熙,字真興,好學俊爽,有文才,聲著於世。然輕躁浮動,英深慮非保家之主,常欲廢之,立第四子略。略固請乃止。
  2. ^ 《資治通鑒》卷一四九:魏相州刺史中山文莊王熙,英之子也,與弟給事黃門侍郎略、司徒祭酒纂,皆為清河王懌所厚魏相州刺史中山文莊王熙,英之子也,與弟給事黃門侍郎略、司徒祭酒纂,皆為清河王懌所厚,聞懌死,起兵於鄴,上表欲誅元叉、劉騰,纂亡奔鄴。後十日,長史柳元章等帥城人鼓噪而入,殺其左右,執熙、纂並諸子置於高樓。八月,甲寅,元叉遣尚書左丞盧同就斬熙於鄴御,並其子弟。
  3. ^ 《魏書》卷十九:長子景獻,次仲獻,次叔獻,並與熙同被害。……熙弟誘,字惠興。……叉斬之於岐州,妻子得不坐。……略弟纂,字紹興,……,與熙俱死。
  4. ^ 《魏書》卷十九:清河王懌死後,叉黜略為懷朔鎮副將。未及赴任,會熙起兵,與略書來去。尋值熙敗,略遂潛行,自託舊識河內司馬始賓。始賓便為荻筏,夜與略俱渡盟津,詣上黨屯留縣栗法光。法光素敦信義,忻而納之。略舊識刁雙時為西河太守,略復歸之。停止經年。
  5. ^ 《資治通鑒》卷一四九:略固求南奔,雙乃使從子昌送略渡江,遂來奔,……。叉誣刁整送略,並其子弟收系之,御史王基等力為辨雪,乃得免。
  6. ^ 《北史》卷十八:停止經年,雙乃令從子昌送略潛遁江左。梁武甚禮敬之,封中山王,宣城太守
  7. ^ 《資治通鑒》卷一五零: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素附元乂,見叉驕恣,恐禍及己,遂謀反。……庚申,法僧殺行台高諒,稱帝,改元天啟,立諸子為王。魏發兵擊之,法 僧乃遣其子景仲來降。……上使散騎常侍朱異使於法僧,以宣城太守元略為大都督,與將軍義興陳慶之、胡龍牙、成景俊等將兵應接。……魏安樂王鑒將兵討元法 僧,擊元略於彭城南。略大敗,與數十騎走入城。鑒不設備,法僧出擊,大破之,鑒單騎奔歸。
  8. ^ 《資治通鑒》卷一五零:上召法僧及元略還建康,法僧驅彭城吏民萬餘人南渡。
  9. ^ 《北史》卷十八:略雖在江南,自以家禍,晨夜哭泣,身若居喪。又惡法僧為人,與法僧言,未嘗一笑。
  10. ^ 《魏書》卷十九:衍復除略衡州刺史,未行。會綜以城歸國,綜長史江革、司馬祖暅、將士五千人悉見擒虜。
  11. ^ 《資治通鑒》卷一五一:及魏元叉死,胡太后欲召之,知略因刁雙獲免,征雙為光祿大夫,遣江革、祖暅之南還以求略。上備禮遣之,寵贈甚厚。略始濟淮,魏拜略為侍中,賜爵義陽王;以司馬始賓為給事中,栗法光為本縣令,刁昌為東平太守,刁雙為西兗州刺史。凡略所過,一飧一宿皆賞之。
  12. ^ 《魏書》卷十九:尋改封東平王,又拜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領左衞將軍,侍中如故。又本官領國子祭酒,遷大將軍、尚書令。靈太后甚寵任之,其見委信,殆與元徽相埒。於時天下多事,軍國萬端,略守常自保,無他裨益,唯唯具臣而已。
  13. ^ 《北史》卷十八:尋改封東平王,後為尚書令。靈太后甚寵任之,其見委信,殆與元徽相埒。于時天下多事,軍國萬端。略守常自保,無他裨益,唯具臣而已。
  14. ^ 《資治通鑒》卷一五二:魏肅宗亦惡儼、紇等,逼於太后,不能去。……儼、紇恐禍及己,陰與太后謀鴆帝。癸丑,帝暴殂。……尒朱榮聞之,大怒……榮召百官迎車駕,己亥,百官奉璽綬,備法駕,迎敬宗於河橋。庚子,榮遣騎執太后及幼主,送至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於河。……榮不聽,乃請帝循河西至淘渚,引百官於行宮西北,雲欲祭天。百官既集,列胡騎圍之,責以天下喪亂,肅宗暴崩,皆由朝臣貪虐,不能匡弼。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
  15. ^ 《魏書》卷十九:贈以本官,加太保、司空、徐州刺史,諡曰文貞。
  16. ^ 《北史》卷十八:加贈太保、司空公,諡曰文貞。
  17. ^ 《魏書》卷十九/《北史》卷十八:尒朱榮,略之姑夫,略素所輕忽。略又党于鄭儼、徐紇,榮兼銜之。榮入洛也,見害于河陰。
  18. ^ 存档副本. [201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7). 

參考文獻[编辑]

  • 魏書》卷十九(列傳第七)
  • 北史》卷十八(列傳第六)
  • 資治通鑒》卷一四九 至 卷一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