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中八景,又名长安八景,是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关中八景之说形成于。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学士赋传记胜,有些则是民间传说。

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这块碑石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作者朱集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华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钟响城角。
骊山晚照光明现,曲江流饮团团转。
灞柳风雪扑满面,太白积雪六月天。
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

华岳仙掌[编辑]

关中八景之首“华岳仙掌”是指华山东峰,即朝阳峰危崖上的胜景,崖面宛如一只巨人左手掌迹,五指分明。传说古代黄河有大山阻拦,灾害连年,河神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山,给黄河开辟入海河道,拯救了万民。“仙掌”就是河神托华山时留下的手迹。掌崖上半轮如月,光可鉴人,称“石月”。

雁塔晨钟[编辑]

在今西安南门外,著名历史建筑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内,有一口金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铸的2万多斤重的大铁钟。古时,每日清晨,法师依节奏敲响,声传数十里,成为长安民众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骊山晚照[编辑]

骊山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境内,距市区25公里;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最高峰仁宗庙海拔1256米。“骊”在古汉语里是黑色骏马的意思。古时山上松柏满坡,从远处看去,活象一匹奔腾青骏的骊马立于渭河平原,所以称之为“骊山”。每当夕阳西下,苍山绣岭涂上万道红霞,景色动人,酷似一匹“火焰驹”。因此,就有了这一美景——骊山晚照。

曲江流饮[编辑]

“曲江池”原位于西安市南约5公里之低凹地带。秦隑州(因江水边曲折多变得名)宫苑宜春苑、汉宫苑宜春下苑之故地,内有曲江池,因“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宋朝以后逐渐干涸。宇文恺设计大兴城时,人工开凿黄渠引义谷水入原曲江扩大而成[1]唐代此地宫殿连绵,楼阁起伏,每逢上巳(三月三日)、中元(七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族、达官显贵都来此宴乐于。新科进士得中,皇帝在会在曲江池赐宴;进士们将酒杯放在曲流上,杯随水势,流至谁的面前,必须将其饮尽,成为唐时风尚之一。

灞柳风雪[编辑]

在西安东郊灞河沿岸。灞水原名“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称霸时,改名“霸水”后又名为“灞水”,是“八水绕长安”之一,发源于蓝田秦岭山中,流经咸阳时汇入渭河。隋唐时长安广栽柳树,而灞桥又是长安东去的交通要道,人们在此与东去的人依依惜别,并折柳相送。而每当幕春时节,柳絮在微风中纷飞而下,如同冬日飞舞的雪花,故得名“灞柳风雪”。

太白积雪[编辑]

长安西边的太白山兀突险峻、耸秀关中,是秦岭的最高峰,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主峰仙台海拔3767米,自然保护区有5.4万公顷,距西安120千米。太白山山高云淡、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终年“白雪”皑皑,即使是六月盛暑也依然如故。

草堂烟雾[编辑]

始建于后秦草堂寺位于秦岭北麓的户县草堂镇草堂营村,寺内竹林中的井常有烟雾冲天而上,并与周遭山岗的水气及寺庙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形成“草堂烟雾”的美景。草堂寺被日本日莲宗视为祖庭。

咸阳古渡[编辑]

咸阳古渡,即原来咸阳渭河渡口。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渡口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于数年前重现人间。而“咸阳古渡”作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那时因交通不发达,摆渡就成了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古时渭水悠悠,两岸民众载舟往返,成为“八景”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编辑]

  1. ^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p52、p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