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戰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1年九一八事件經過十四年抗戰到1945年波茨坦宣言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段歷經大約15年的期間,被稱作十五年戰爭,也有稱作十五年抗戰(特別指中國)。

十五年戰爭這名詞被認為是在1956年由日本思想家鶴見俊輔[1]先使用,1960年代後旬逐漸滲入至日本人的一般語句中。

但是也有看法認為這名詞並不合理,1933年《塘沽协定》後——位於中國華北滿洲日軍中國軍隊已然停戰——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再度挑起戰端,這4年期間並不算是戰爭。

時期[编辑]

十五年戰爭期這樣的說法也見過,作為一個時期:

  • 這段期間,日本對世界的心態轉變是重要的戰後思想研究,十五年戰爭常被當作一個時期來研究,例如當時日本為何走上與多國為敵的研究。
  • 在中國,由於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中國人仇日的心態也在此時期節節升溫,也有以此時期中國人轉變或文化各方面的研究,不過通常是來自日本人的中國研究容易出現。

参见[编辑]

註解[编辑]

  1. ^ 鶴見俊輔在1942年以前還在美國,也就是說珍珠港事件後才搭乘交換船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