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路线斗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次路线斗争是对中共党史的一种概括、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共党史说成是一部毛泽东与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做斗争,一次次证明毛泽东政治领导和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并不断壮大发展、取得胜利,完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课题的历史。这一套概念体系是从苏共、尤其是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註 1]照搬过来的。

在中共历史上,六届七中全会作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註 2]。这是延安时期为了全面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最终统一党内认识,总结经验,明确历史功过,加强党内团结,在新的基础上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做法;因而形成了用路线斗争构筑党史体系,为现实的党内斗争服务的先例。这种做法,在文革中被急于修改中共党史、确立新的道统的文革意识形态沿用了。

最先提出“十次路线斗争”的,是1971年毛泽东南巡时的谈话。而在中共文献正式提出“十次路线斗争”概念的,是《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十次路线斗争指:

这种概括、叙述方式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毛泽东在中共党内斗争中,向《联共(布)党史》借用话语系统,常常使用讲述党史的方法进行譬喻、暗示,清算历史旧账,成为他所擅长的党内斗争行之有效的特殊手段(意识形态化);一方面源于趋附毛泽东的政客和党史工作者的踵事增华,形态化的完善工作,是制造当代偶像的造神运动的政治需要。

文革时以此线索,编写了官方、民间各种版本的党内路线斗争大事记。其中有大量中共党史的专业工作者也以此圭臬,亦步亦趋地编制教科书,在党内组织生活学习时传播,并规定有检查、验收、总结的制度。各级党组织、机关单位的政治学习也反复使用这样的材料。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中共十一大又沿例将其定名为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后来放弃了这一提法)。

1980年邓小平主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废弃了这一概念体系。邓说,过去“一说到不同意见,就提到路线高度,批判路线错误”,“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乱”。“党内斗争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例如把个别时间较短、没有产生全党影响的错误,如瞿秋白(3个月)、李立三(半年)、罗章龙(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组织“中央非常委员会”),也算作一次路线斗争,就有凑数的嫌疑。

注释[编辑]

  1. ^ 该书为了维护斯大林一贯正确的形象,任意裁剪历史,把苏共党史描绘成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生死搏斗的历史。由此创造了一套以领袖为中心的革命战略、策略,加强党的思想和建设的具体途径,展开党内斗争的方针、方法的话语系统。[來源請求]
  2. ^ 在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前曾编辑过《六大以来》的文集,限印500册,对原文多有改窜。[來源請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毛泽东1941年《结论草案》为蓝本,起草过程长达一年。

参考文献[编辑]

  • 汪东兴《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8月24日)》;
  • 《党内十次路线斗争资料》中联部1972年编;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