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平歌词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淀区曙光街道
分类曲艺
编号项目BJⅤ-3
登录2009年

太平歌词北京的一种民间小曲,是一種說中帶唱、擊板為節的有韻說書,原是丐歌的一種,相传由莲花落演化而来。[來源請求]

太平歌词约形成于清代初叶。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说:“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太平歌词后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手持竹板两块,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竹板习惯称为“手玉子”。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曲目最多。北洋军阀时代,相声演员曾编演《世态炎凉》,第一句就唱出“中华民国颠倒颠”,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愤懑。唱词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比较呆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声演员王兆麟受到天津进步戏剧家王钟声等的影响,不断编唱新词,如歌颂鉴湖女侠秋瑾的《女侠英豪》、抨击军阀张勋复辟的《黄粱梦》等。在唱腔上也加以革新,每四句一反复。他曾去上海演出,并灌制《劝人方》、《三婿上寿》等唱片,扩大了太平歌词的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相声演员常连安张杰尧侯宝林等,也经常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撂地演出时代,有三种演唱形式:第一种是一个人半蹲着,边撒白沙子边唱(参见:白沙撒字);第二种是一个人站着唱;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该形式罕有演唱。195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曾创作、演出新曲目《刘老汉过年》,并配以管弦乐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亦有关金凤编演的《刘胡兰》新曲目。

太平歌词的传统曲目有《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十个字》、《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鹤蚌相争》、《文王卦》、《五龙捧圣》等。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