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廉·皮特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常尊敬的
威廉·皮特
The Rt Hon. William Pitt
閣下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聯合王國首相[1]
任期
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君主乔治三世
前任亨利·阿丁顿
继任格伦维尔勋爵
任期
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君主乔治三世
前任本人(为大不列顛王國首相
继任亨利·阿丁顿
大不列顛王國 第14任大不列顛首相
任期
1783年12月19日—1801年1月1日
君主乔治三世
前任波特兰公爵
继任本人(为联合王国首相
财政大臣
任期
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前任亨利·阿丁顿
继任亨利·佩蒂勋爵英语Henry Petty-Fitzmaurice, 3rd Marquess of Lansdowne
任期
1783年12月19日—1801年1月1日
前任约翰·卡文迪许勋爵
继任亨利·阿丁顿
任期
1782年7月10日—1783年3月31日
前任约翰·卡文迪许勋爵
继任约翰·卡文迪许勋爵
个人资料
出生(1759-05-28)1759年5月28日
 英國肯特郡海斯英语Hayes, Bromley
逝世1806年1月23日(1806歲—01—23)(46歲)
 英國萨里郡帕特尼
墓地西敏寺
政党托利党
母校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宗教信仰英格兰教会
签名Cursive signature in ink

小威廉·皮特(英語: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获任大不列顛王國首相,时年24歲,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辞去首相一职,在1804年再次出任聯合王國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民间为了把他和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区分开来,通常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亲获封伯爵,他获得了“The Hon”的頭銜

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因领导英国对抗法国,小皮特声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极高,推行改革,培养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为筹备对法战争军费,小皮特提高税率,又打压国内激进派。为应对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叛亂,他提出《1800年联合法令》,又试图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然未成功。皮特创出了“新托利主义”(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历史学家查尔斯·佩特里(Charles Petrie)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国家和平地过渡到新阶段……他了解新英国。”[参 1]

生平[编辑]

早年生涯[编辑]

威廉·皮特,老威廉·皮特次子,生于肯特郡海耶斯海耶斯宫(Hayes Place)。[注 1]和他的父亲一样,皮特的母亲海丝特·格倫維爾(Hester Grenville)也来自政治世家,是首相喬治·格倫維爾的姊妹。[注 2]据传记作家约翰·厄尔曼(John Ehrman)记载,皮特像父亲一样,才华横溢、充满活力,又像母亲,坚定不移、有条不紊。[注 3]

因为皮特少时体弱多病,他的父母并无让他到学校上学,而是请爱德华·威尔逊牧师(Rev. Edward Wilson)到家中教导他。他天资聪慧,很快能流利地使用拉丁文和希腊文。1773年,皮特入读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修读政治哲学,古典学,数学,三角学,化学和历史,时年14。[参 2]乔治·普雷蒂曼(George Pretyman)是他的导师,两人后来成为密友。皮特担任首相后,先后任命普雷蒂曼为林肯主教(Bishop of Lincoln)、温彻斯特主教,还不断咨询他的意见。[参 3]威廉·威尔伯福斯是皮特的同窗,两人后来成为好友,在国会中互相支持。[参 4]深造期间,皮特并不热衷于交际,很少踏出校园。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平易近人的:据威尔伯福斯回忆,皮特充满智慧,还有一点幽默,玩乐时完全无拘无束。[注 4]1776年,他未进行毕业试就离开了剑桥。当时,皮特收入不高,还受到疾病困扰。1779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因此,他继承了一笔遗产。后来,他在林肯律師學院(Lincoln' s Inn)攻读法律,在1780年获得了律师资格。[注 5]

初入政坛[编辑]

在1780年9月的英国大选中,皮特竞逐剑桥大学选区国会议员选举,未取得成功。[参 5]落选后,他仍然希望取得国会席位。在同窗查尔斯·曼纳,第四代拉特兰公爵(Charles Manners, 4th Duke of Rutland)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詹姆斯·劳瑟(James Lowther)的支持。1781年1月,劳瑟在自己控制的阿普尔比选区,通过补选的方式,把皮特送进了下议院[参 6]讽刺的是,在取得国会席位后,他强烈地反对口袋选区[注 6]

在国会中,皮特一改以往低调的作风,首次发表了演说。[注 7]起初,他向几个位高权重的辉格党人(如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看齐。和其他辉格党人一样,皮特强烈反对父亲继续镇压美国革命的意见。他上书诺斯勋爵,建议他和美国媾和。皮特还支持国会改革法令,当中有一项是针对选举贿选行为的。他遇上了旧友威尔伯福斯,他已经是赫尔选区议员了,重逢后,两人常常在下议院的画廊里会面。[注 8]

1782年,诺斯勋爵政府倒台,辉格党人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羅金漢侯爵获任为新首相。皮特获邀担任副爱尔兰财政大臣(Vice-Treasurer of Ireland)属下的一个低级职位,考虑到职位级别过低,皮特拒绝了邀请。三个月后,罗金汉勋爵病逝,由另一个辉格党人威廉·佩蒂,第二代謝爾本伯爵顶替他的职位。罗金汉政府的不少辉格党大臣(当中包括福克斯)都拒绝加入新政府。然而,皮特很乐意加入谢尔本政府,并获任为财政大臣[注 9]

福克斯成为了皮特的终生政敌,并和诺斯勋爵结盟,企图合力推翻谢尔本政府。1783年,谢尔本勋爵辞职,虽然福克斯从政经验丰富,享有不小名声,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乔治三世十分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国王邀请皮特出任首相,但皮特明智地拒绝了,因为他在下议院缺乏支持,如果上任,管治将会举步维艰。最后,波特兰公爵出任首相,但实际的权力掌握在福克斯-诺斯联盟手中。[注 10]

随着谢尔本政府的倒台,皮特失去了财相职位,转为反对党。他重提国会改革问题,意图离间福克斯-诺斯联盟,因为联盟中包含了改革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重提改革会使他们之间再起争端。他不主张扩大选民范围,但要求废除口袋及腐败选区。虽然他的提案未获通过,但是却使得不少福克斯的支持者转而投向自己。

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获败,北美殖民地成功独立,英国举国震惊。战争显露出英国的几个问题:筹备军费的能力有限、在国际上孤立无援、过分依赖漫長脆弱的大西洋航線。而且,这是英国百多年来首次同时面对新教、旧教敌人。各种纷争越演越烈,废奴呼声日益高涨。国会所忧虑的问题已经由过于强大的王权改为选举腐败、财政赤字。改革支持者希望能铲除病入膏肓的体制。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美国独立战争告终,英国对美禁运亦随之结束,国内经济开始复苏。同年末,在乔治三世的干预下,福克斯-諾斯聯盟倒台,皮特获任为首相。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从失去北美殖民地的失败中得到了教训,所以能够更好地应对即将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参 7]

取得权力[编辑]

1783年末,福克斯-诺斯联盟政府提出改革东印度公司的印度草案,在国王的阻挠下未获通过,而联盟政府亦随之倒台。福克斯称草案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东印度公司破产。皮特则回应到:“………必须承认自己侵犯了他人自由。这是暴君之间的争执、奴隶的信条。”[注 11]乔治三世反对草案。虽然下议院通过了草案,但是上议院在国王的威胁下否决了草案。未几,乔治三世解散联盟政府,委任皮特为新首相。[注 12]

此时,一场宪政危机爆发了。在国会里,大部分议员都是敌视皮特的,皮特处处受到制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出任首相,不可避免的给予王权决定性的意义。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乔治三世把赌注押在了皮特身上。[参 8]

皮特上任时年24,时至今日仍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当时有一篇流行的短诗,把皮特出任首相一事讽刺为:“把国家托付给一个学童”。当时不少人认为,乔治三世委任皮特为首相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皮特的最终会被更有经验的政治家取代。然而,新政府并没有像时人预测那样迅速被取代,更维持了17年之久。[注 13]

为削弱反对党的,皮特邀请福克斯派加入内阁,企图和他们结盟,却遭到拒绝。新政府一组成,就举步维艰,在1784年1月,国会更通过了一个不信任动议。然而,皮特拒绝因而辞职(史无前例)。他继续保持和国王的关系,以获得支持。皮特更加争取到上议院的支持,后者通过了一个动议,以表示对他的支持。在全國層面上,不少人已请愿的形式,希望一些议员能够转向支持皮特。

同时,他獲倫敦市授予“自由市民”榮譽。当皮特从庆典归来时,兴奋的民众把皮特的座驾拉到了他家。当皮特的座驾经过辉格党俱乐部时,一群人试图袭击他的座驾。当这一消息传开去时,人们认为,这是福克斯及其党徒不择手段,企图拉皮特下台的表现。[注 14]

皮特在公众间获得了“诚实的比利”的美誉,和不诚实、贪污和缺乏原则的上届政府相反。虽然皮特在国会屡遭挫折,却仍未辞职。联盟的实力在不断减少,因为不少成员离开了反对党。[注 14]

1784年3月,乔治三世解散国会,大选因而开始。在国王的支持下,皮特在大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甚至拨款贿赂选民,使他们倾向执政党,执政党迅速得到大众支持。在大部分热门选区,都是皮特派和福克斯派的正面交锋。一开始,民众似乎在两派之间摇摆,但到了最后,很多反对党成员既没有转枪头又没有退休更没有求和,甚至没有参选。[注 15]

全国最大的选区之一,威斯敏斯特选区是少有的例外。这个选区的其中一个席位先前由福克斯占据。两党投入在这个选区的经费,估计占全国经费的四分之一。为取得该区两个国会席位,福克斯要和两个皮特党人苦战。选举结束后,其结果又受到质疑,相关人员要一张张地验证所有选票,其结果一年后仍未公布。福克斯无奈之下唯有买下蒂茵自治市的口袋选区议席。不少人认为,是皮特在暗中拖延选举结果公布。最后,有关方面放弃了验票,宣布福克斯当选威斯敏斯特区国会议员。皮特则在他一直争取的剑桥大学选区胜出,从此,这个选区一直由皮特代表,直到他去世。[注 15]

初任首相[编辑]

在国会得到了多数派支持后,皮特有了引入新法令的机会。他任内首个重大立法是1784年印度法令,将重整东印度公司,监控公司职员,以免他们作出贪污行为。按照法令,将会有一个新的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和福克斯未获通过的印度草案不同,委员会成员将会由英皇任命。[注 16]法令通过后,皮特获选入委员会,而主席一职则由悉尼勋爵(Lord Sydney)出任。[注 16]为加强英国政府对印度的统治,孟买、马德拉斯两地总督的自主权遭到削减,而印度总督查尔斯·康沃利斯的权力则得到加强。1786年,悉尼勋爵进一步增强了总督的权力。

在内政方面,得到先前经验的皮特担忧自己能否成功改革国会。1785年,皮特引入一个废除26个腐败选区、轻微扩大选民范围的法令。[注 17]虽然皮特、福克斯都支持这个法令,但是这个法令仍然被下议院否决。[注 18]从此,皮特就再未提出过国会改革的法令。

詹姆斯·吉尔雷的讽刺漫画“偿还国债的新方法”里面,乔治三世和夏洛特皇后用国库的钱偿还王室债务,而小皮特还递上一个钱袋。

皮特忧虑的另一个国内问题是国债问题,政府债务因美国革命而大幅增加。为偿还债务,他开征新税、打击走私行为。1786年,他又引入偿债基金(Sinking fund)削减债务。每年超过预算的一百万英镑将会拨入一个基金,以累计利息,这笔基金最终会用在还债的用途上。考虑到政府最近举的债,这个系统在1792年得到了扩张。[注 19]

为减少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皮特寻求和欧洲大陆国家缔结联盟。1788年,英国和普鲁士荷兰结为三头同盟(Triple Alliance)。在1790年爆发的努特卡危机(Nootka Crisis)期间,皮特凭借着同盟的支持,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美洲西岸的领土主张。但这是同盟对英国的唯一好处。

1788年,乔治三世突然病倒,无法自控,病因不明。[注 20]如果君主无法执行他在宪法中的责任,国会可以选出一位摄政王。各派都一致认为,只有乔治三世的长子威尔士亲王乔治王子殿下适宜担任摄政王。然而,乔治王子是福克斯的支持者,如果他被宣布为摄政王,他肯定会罢免皮特。不过,乔治王子并没有担任摄政王的机会 - 国会把两个月的时间花在讨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结果,乔治三世在1789年2月回复正常,刚刚获得通过的摄政法令(Regency Bill)顿时毫无作用。[参 9]

1790年大选后,执政党仍然在国会内占多数,皮特连任首相。1791年,皮特着手解决随着加拿大人口增长而来的问题。他引入了1791年构成法(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将魁北克省一分为二,即主要为法国人居住的下加拿大和主要为英国人居住的上加拿大。1792年8月,乔治三世任命皮特为荣誉性质的虚职五港总督(Lord Warden of the Cinque Ports),在一年之前,国王曾询问过他,是否接受嘉德勋章,他婉拒了,推荐国王将勋章颁给长兄,约翰·皮特,第二代查塔姆伯爵[注 21]

法国大革命[编辑]

威廉·皮特

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自1785年皮特改革法令被否决后就再无提及的国会改革被再度提出。但改革支持者却很快被扣上激进主义者和法国革命党同谋的帽子。为打压激进主义运动,在1794年,皮特政府更控诉三人犯有叛国罪,却均未成功。国会着手立法,禁言改革支持者。编写诽谤国家的出版物的个人会遭到处罚,在1794年,人身保护令被暂停。其他打压激进主义运动的措施有煽動性集會法令(Seditious Meetings Act,限制个人在公众场合集会的权利)、1799年结社法(Combination Act 1799,限制支持国会改革的党社规模)。而皇家海军人手不足的问题,皮特则在1795年引入了名额制(Quota System)应对,作为对现行的强征制(Impressment)的补充。[注 22]

对法战争使得军费日益高昂,影响了英国经济。和后来的拿破仑时期不同,当时英国只有规模很小的陆军,只能通过海军和盟国的陆军抗衡法国。1797年,为免国库藏金量进一步下跌,皮特被迫禁止个人将纸币兑换为金币。英国在接下来的20年里,都在使用纸币。皮特更首次在英国开征所得税。新税弥补了间接税的损失,却打击了贸易。尽管他作出了种种努力,法国仍在战争中击败了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其他成员,同盟在1798年破裂。不久后,第二次反法同盟组成,成员包括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和奥斯曼,再次未能击败法国。在1800年6月14日爆发的马伦哥战役中,法国险胜奥地利,同盟再次解散,英国被迫单独对抗法国。

辞任首相[编辑]

法国大革命引致由英国统治的爱尔兰王国出现了宗教和政治问题。1798年,爱尔兰民族主义者更揭竿而起,认为法国人会帮助他们推翻英国统治。[参 10]皮特深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大不列颠合併爱尔兰为一个国家。在平定叛乱后,他进一步开展工作。1800年,联合法令获通过,两国合併。为确保爱尔兰国会会通过法令,英国政府賄賂了一些议员,让他们投赞成票。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正式合併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吉尔雷的“光明磊落的辞职!”讽刺了皮特辞职一事。(绘于1801年)

皮特希望能通过消除政治上对天主教徒的各种限制,解放天主教,巩固统治。然而,乔治三世坚决反对解放天主教,还说这样做会违背他加冕时保护國教會的誓言。皮特无法说服他,在1801年1月16日辞职,[注 23]由他的政治盟友亨利·阿丁頓接替他,出任政府首脑。适逢乔治三世旧病复发,因此,阿丁頓不能获得正式任命。尽管皮特已经辞职,但是他仍暂代首相一职。1801年2月18日,皮特提出了年度预算。同年3月14日,乔治三世康复,皮特将权力交给阿丁顿。[注 24]

皮特支持新政府,但并不积极。他经常缺席国会会议,住在五港總督(Lord Warden of the Cinque Ports)的官邸沃尔默堡里。以前,他只会在夏末到沃尔默居住,辞职后他由春至夏都在沃尔默居住。

在吉尔雷的讽刺漫画“在死亡和医生之间的不列颠尼亚”(绘于1804年)中,皮特医生把阿丁顿医生踢出不列颠尼亚的病房。

在沃尔默期间,他参与了组织地方民兵的工作,以防法军入侵,被Trinity House任命为一个上校,同时兼任Trinity House(英格兰、威尔士等地一个管理灯塔的机构)的局长。除此之外,皮特还参与了修建圆型炮塔(Martello tower)、在罗姆尼湿地(Romney Marsh)开凿皇家军事运河(Royal Military Canal)。他租用了邻近的农地,在上面开辟小径,道边排上树木。皮特的甥女赫斯特·斯坦霍普贵女(Lady Hester Stanhope),帮他打点花园,是沃尔默的女主人。

法国分别在1799年和1801年迫使俄罗斯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承认法兰西共和国,而英国则和法国签署了亚眠条约法国大革命战争结束。1803年,英国和拿破仑法兰西帝国再起争端。尽管阿丁顿邀请了皮特加入内阁,但是皮特却改变初衷,转而加入反对党。执政党遭到皮特派和福克斯派的反对,失去多数地位。1804年4月末,阿丁顿见大势已去,决定辞去首相一职。[注 25]

再任首相[编辑]

中年皮特
在吉尔雷的讽刺漫画“陈年雪莉酒开瓶”(绘于1805年)中,皮特开了一瓶“谢里登酒”,空气中随即浮现出各种有恶意的字。

1804年5月10日,皮特再度任相。他原计划邀请福克斯加入政府。但是,计划遭到乔治三世反对,因此,皮特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然而,不少以前支持皮特的人,包括阿丁顿,都加入了反对党。所以,他的第二次内阁,并没有第一次那么强势。[注 26]

在皮特的努力下,英国加入了第三次反法同盟,除英国外,同盟的成员还包括奥地利、俄罗斯和瑞典。1805年10月,英国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纳尔逊子爵特拉法加战役中重创法西联合舰队,确立了此后英国海军的霸主地位。在伦敦市长的一场年度宴会上,与会者向皮特敬酒,称他为“欧洲救世主”,皮特则回应到:“感谢各位赞誉。但单独一个人是拯救不了欧洲的。英国凭着自身努力及信念自救,而我相信,英国将会以她的表率拯救欧洲。”[注 27]

经过两场大败(分别为1805年10月的乌尔姆战役和同年12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后,反法同盟再次破裂。皮特听到奥军在奥斯特里茨大败的消息后说:“卷起这幅欧洲地图吧,十年内它不会再有用了。”[参 11]

任内逝世[编辑]

奥军惨败的消息打击了皮特的健康。他自幼体弱多病,患有痛风,而他的病情更因酗酒恶化。他酗酒这个恶习,是自15岁起,遵照医嘱,每天喝一瓶波特酒造成的。[参 12]1806年1月23日,皮特逝世,死因疑似是胃及十二指肠潰瘍。他终身未婚,并无子女。[注 28]

皮特身后欠下四万英镑债务,但国会同意以他的名义,替他还清。国会更通过了一个动议,公开安葬皮特,并为他修建纪念碑。皮特生前的政敌福克斯也赞成这个动议。2月22日,他的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 13]接替皮特的是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后者促成了賢能內閣(阁员包括福克斯)。[注 29]

后世评价[编辑]

小威廉·皮特是一位有能力的首相,能够统领内阁。尽管他有时会受到内阁阁员反对,但他确立了首相在政府里的角色:各部门间的协调者及监管者。然而,因为乔治三世权倾朝野,所以皮特在政府里的影响力不是非常大。皮特之所以能够当上首相,全靠乔治三世支持,而不是靠民意和下议院支持。

皮特的成就之一是改善了政府自美国独立战争后,每况愈下的财政状况。他整理了国债,又改革税制,提高了征税效率。

爱丁堡乔治街皮特像

皮特的另一些内政计划没有成功。他未能改革国会、解放天主教,也未能禁止奴隶贸易(在他去世一年后,国会通过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案,禁止了奴隶贸易)。曾为皮特作传的英国政治家夏伟林认为,未能禁止奴隶贸易是皮特政治生涯中最大的遗憾。夏偉林注意到,在皮特政治生涯末期,政治情势是容许提出废奴法令的。海牙觉得,皮特之所以错事良机,是因为他已经是“强弩之末”。夏偉林以为皮特的首相任期“测试了首相任期可以有多长。1783年至1792年间,每当皮特遇到了难题,他都能巧妙地解决问题。1793年后,皮特虽有决心,但仍显露出一点犹豫。1804年后,皮特被一系列的战争和反对声音拖垮了...”[注 30]

皮特私底下是商人、银行家托马斯·雷克斯(Thomas Raikes,1741年 - 1813年)的好友。雷克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的行长,为免银行的黄金储备流失,在储户取钱时,以纸币取代黄金。1797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面值分别为一英镑和两英镑的纸币。

大众文化[编辑]

电影及电视劇集[编辑]

皮特在多部电影及电视劇集出现过。罗伯特·多纳特(Robert Donat)在1942年的传记电影《小皮特先生》(The Young Mr. Pitt)中饰演了皮特。[参 14]在1994年的电影《疯狂的乔治王》中,皮特由朱利安·沃德姆(Julian Wadham)饰演。[参 15]在2006年的电影《奇妙恩典》(Amazing Grace)中,皮特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扮演,电影描述了皮特和威廉·威伯福斯之间的友谊。[参 16]在電視處境喜劇《黑爵士》第三季中,皮特被誇張成一个少年首相,由西蒙·奥斯本(Simon Osborne)扮演。[参 17]在電視劇集《唐宁街10号》(Number 10)中,皮特由杰里米·布雷特饰演。

地点[编辑]

1788年,探险家亚瑟·菲利普澳大利亚发现了一条水道,并将之命名为皮特水道(Pittwater)。[参 18]悉尼中央商务区有一条街叫皮特街(Pitt St.)。而在悉尼城外近温莎处,有两个小镇,一个叫皮特镇,另一个叫威尔伯福斯镇。位于威尔士的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Snowdonia)中,有一块岩石叫皮特头(Pitt's Head)。北卡罗来纳州有一个縣叫皮特縣(Pittsboro),该州还有一个縣以小皮特的父亲为名,叫查塔姆縣。马来西亚槟城有一条街以他为名,當地华人俗称为椰角街英语Pitt Street, George Town。在香港九龙,有一条街以他为名,叫碧街

注腳[编辑]

  1. ^ Hague 2005,p. 14
  2. ^ Hague 2005,p. 19
  3. ^ Ehrman 1984,p. 4
  4. ^ Hague 2005,p. 30
  5. ^ Hague 2005,p. 46
  6. ^ Hague 2005,p. 89
  7. ^ Hague 2005,p. 62 - 65
  8. ^ Hague 2005,p. 71
  9. ^ Hague 2005,p. 99
  10. ^ Hague 2005,p. 124
  11. ^ Hague 2005,p. 140
  12. ^ Hague 2005,p. 146
  13. ^ Hague 2005,p. 152
  14. ^ 14.0 14.1 Hague 2005,p. 166
  15. ^ 15.0 15.1 Hague 2005,p. 170
  16. ^ 16.0 16.1 Hague 2005,p. 182
  17. ^ Hague 2005,p. 191
  18. ^ Hague 2005,p. 193
  19. ^ Turner 2003,p. 94
  20. ^ 现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乔治三世患上当时还未发现的紫質症,这种病若无适当治疗,会使患者精神受到极大影响。
  21. ^ Hague 2005,p. 309
  22. ^ Ennis 2002,p. 34
  23. ^ Hague 2005,p. 479
  24. ^ Hague 2005,p. 484
  25. ^ Hague 2005,p. 526
  26. ^ Hague 2005,p. 529 - 533
  27. ^ Hague 2005,p. 565
  28. ^ Hague 2005,p. 578
  29. ^ Hague 2005,p. 581
  30. ^ Hague 2005,p. 590

参考来源[编辑]

  1. ^ Charles Petri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Younger Pitt", Quarterly Review, 1959, Vol. 297, pp. 254 - 265.
  2. ^ Pitt, the Hon. William.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6-03.
  3. ^ Spartacus Educational - William Pitt. Spartacus.schoolnet.co.uk.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2). 
  4. ^ History - William Wilberforce (1759 - 1833). BBC. [201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5.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Historical importance. Britannica.com. [2010-04-23]. 
  6. ^ 10 Downing Street - PMs in history -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1783-1801 and 1804-6. Number10.gov.uk.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8). 
  7. ^ Jeremy Black. George III: America' s Last K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300117325. 
  8. ^ Paul Kelly, "British Politics, 1783-4: The Emergence and Triumph of the Younger Pitt's Administratio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Vol. 54, Issue 129, pp. 62 - 78.
  9. ^ Bruce E. Gronbeck, "Government's Stance in Crisis: A Case Study of Pitt the Younger", Western Speech, Fall 1970, Vol. 34, Issue 4, pp. 250 - 261.
  10. ^ British History - The 1798 Irish Rebellion. BBC. 2009-11-05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7). 
  11. ^ Stanhope's Life of the Rt Hon. William Pitt, Vol. IV, 1862, p. 369.
  12. ^ Marjie Bloy Ph.D.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1759-1806). The Victorian Web. 4 January 2006 [201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13. ^ Cambridge Portraits from Lely to Hock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No. 86.
  14. ^ The Young Mr. Pitt. IMDb. [201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英语). 
  15. ^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IMDb. [201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英语). 
  16. ^ Amazing Grace. Amazinggracemovie.com. [201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17. ^ Dish and Dishonesty. IMDb. [201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18. ^ Pittwater's past. Pittwater Library - Pittwater.nsw.gov.au. [201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参考书籍[编辑]

进阶阅读[编辑]

  • Black, Jeremy.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Revolutions, 1783-93 (1994)
  • Cooper, William. "William Pitt, Taxation, and the Needs of War,"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Vol. 22, No. 1 (Autumn, 1982), pp. 94–103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rry, J. Politics in the Age of Fox, Pitt and Liverpool: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1990)
  • Duffy, Michael. The Younger Pitt (Profiles In Power). Longman. 2000. ISBN 978-0-582-05279-6. 
  • Ehrman, J. P. W., and Anthony Smith. "Pitt, William (1759–180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online 2009; accessed 12 Sept 2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hrman, John. The Younger Pitt (3 volumes). Constable & Co. 1969–1996. 
  • Jarrett, Derek. Pitt the Younger.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4. ASIN B002AMOXYK. 
  • Mori, Jennifer.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in R. Eccleshall and G. Walker, ed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Routledge, 1998), pp. 85–94
  • Mori, Jennifer.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History, April 1998, Vol. 83 Issue 270, pp 234–48
  • Reilly, Robin. Pitt the Younger 1759–1806. Cassell Publishers. 1978. ASIN B001OOYKNE. 
  • Richards, Gerda C. "The Creations of Peers Recommended by the Younger Pit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34, No. 1 (Oct., 1928), pp. 47–54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ack, James J. From Jacobite to Conservative: Reaction and Orthodoxy in Britain c.1760-183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does not see Pitt as a Tory
  • Sack, James J. The Grenvillites, 1801-29: Party Politics and Factionalism in the Age of Pitt and Liverpool (U. of Illinois Press, 1979)
  • Wilkinson, D. "The Pitt-Portland Coalition of 1794 and the Origins of the 'Tory' party" History 83 (1998), pp. 249–64
  • Pitt, William. The speeches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William Pitt,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1817) online ed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

官衔
前任者:
約翰·卡文迪許勳爵
财政大臣
1782–1783
繼任者:
約翰·卡文迪許勳爵
前任者:
波特蘭公爵
大不列颠首相
1783年12月19日 – 1800年12月31日
1800年联合法令
大不列颠爱尔兰
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前任者:
約翰·卡文迪許勳爵
财政大臣
1783–1801
繼任者:
亨利·阿丁頓
前任者:
諾斯勳爵
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
下议院领袖
1783–1801
新頭銜
联合王国首相
1801年1月1日 – 1801年3月14日
繼任者:
亨利·阿丁頓
前任者:
亨利·阿丁頓
联合王国首相
1804年5月10日 - 1806年1月23日
繼任者:
格伦维尔勋爵
财政大臣
1804–1806
繼任者:
亨利·彼蒂勋爵
下议院领袖
1804–1806
繼任者:
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

  1. ^ 1800年联合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