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实验剧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东省立实验剧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贡院墙根街中段路西,始建于1929年。[1]

历史[编辑]

1929年,陈调元担任山东省的政务官,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把山东民眾劇場扩充建设成“山东实验剧院”,山东青州留美人士赵太侔出任院长,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王泊生担任教务长。[1][2]4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遷入濟南,山东省立实验剧院面向社會招收学生,开设论、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四个科目,范围在北平天津济南三地区,一共收到学生40余人。[1][2]

中原大戰時,阎锡山攻打济南,实验剧院被迫中止,教务长王泊生率部分学生逃到北平,演变为“晦鸣社”。[1][2]

1933年,王泊生回到济南演出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挽留他在山东省,并且準備恢复学校。1934年11月1日,「山實」重組為山東省立劇院(簡稱「省院」),隸屬教育廳社會教育科,王泊生升任院長,其夫人吴瑞燕为教务长。[1][2]趙太侔擔任山大校長之後,由王泊生接任的「省院」裡頭分為音樂和表演兩個系。受到趙的影響,王泊生要在戲曲的基礎上創造一種瓦格納式的樂劇。由於教學設計與樂劇實驗息息相關,因此,「省院」的音樂系側重的不是一般的西洋樂,而是適用於戲劇的配樂,即「伴劇器樂」。為此,王泊生專門從上海聘請了陳田鶴擔任音樂系的主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攻占华北大部分地区,学校不得不再次中止。[1][2]

1938年,王泊生在重庆市再次复建学校,更名為國立實驗劇院[1][2]由王泊生領銜的「山實」時期的演出,崑亂不擋、中西合璧,體現了「國劇運動」的戲劇理念。「國劇運動」大致是新文化運動退潮之後,知識分子對舊文化的現代化改造,是在西式現代化的基礎上重新發現戲曲傳統的文化共識。這一運動的發端,始於余上沅趙太侔等人,他們看到了話劇在中國發展的局限性,反對自然主義的舞台,以中西戲劇形態的比較入手,試圖改良舊劇,使之與歐洲象徵主義文藝潮流「接軌」。無論是趙太侔還是王泊生都秉持「一代有一代之舞台」的看法,對改造舊劇的做法都予以肯定

1940年,学校拆分成立了京劇院和国立歌剧学校[2]

著名教师[编辑]

著名校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老济南的“山东省立剧院”. 齐鲁晚报. [2008-07-10]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寻访当年“山东省立剧院”亲历者. 中国川剧网.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