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念佛法門

念佛,又叫佛随念梵語बुद्धनुस्मर्ति (buddhānusmṛti)巴利語buddhānussati),本來指的是念佛的十個名號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有时作无上士调御丈夫,或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世尊)[1],後來逐漸演變成專念的名號,祈求死時升入佛國淨土,獲得不退轉地,終究得無上正等正覺。念佛的功德,除了滅罪增福,往生淨土,還包括超渡亡者、獲得善緣、趨向涅槃,乃至證念佛三昧、得無生法忍[2]

大乘佛教淨土宗的念佛又叫專修念佛,特指修行人一心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种子字、法相等(主要是名号),以求在臨終時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又稱極樂淨土)。[3]也有發願往生東方琉璃世界而誦唸藥師佛名號,或者發願往生妙喜世界而誦唸無動佛名號者,或者發願往生蓮華藏世界而誦唸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法身,即大日如来)名號者,又或者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内院净土而誦唸當來下生彌勒佛等。求往生者,《華嚴經》言:「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且諸佛如來功德平等,互相護持,故念一佛即念萬佛,只要發願往生一個佛國淨土,專一即可。

淨土宗行者口头稱唸的佛號主要為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只唸四字洪名“阿彌陀佛”。佛教徒相信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等,都是過去佛或者未來佛,可以透過唸誦其名號與之相應,一樣可以往生淨土。就算是不是過去佛的菩薩,甚至阿羅漢的聖號,亦有無量功德。

本义辨析[编辑]

“念”字本身是思念、忆念、觀想的意思,并非口头“唸”诵,简体字将二字合並為“念”。念佛指的是用去思念佛陀、憶念佛陀,也可稱為“觀佛”,義爲觀想佛陀;有時也可等同於“憶佛”,但憶佛更具有概括性[4]。憶念的範圍可以是佛陀的教導、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法相(十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的名號、净土的庄严相貌等。

在佛教初期,念佛可以指“随佛念”。如《阿含经》提到的“三念”(念佛、三宝)、“六随念”(念佛、法、僧、佈施[5])、“十隨念”(在六随念上加念休息〔滅〕、安般〔出入息〕、身无常、死)中,都将“念佛”放在第一位,亦即心中一直忆念佛陀。

後来念佛法门在大乘佛教净土宗得到极度弘扬。念佛法門因其「三根普被(披),利鈍全收」,廣受漢傳佛教徒的歡迎。根據念佛行者的修行方法和層次的不同,念佛法門可以分爲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其中以持名念佛(稱念佛的名號)因簡單易行而最受歡迎,而依方式不同又可分爲出聲唸、默念、攝心念、記數念、金剛念、靜坐念、晨夕十念等等。應該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續”[2],即口誦佛號時,心念要一致,眼要觀佛像,耳要聞佛號,聲聲不斷,不摻雜念[6]

念佛的本義,並非只單純持誦經文、持誦佛號,而是在於日常生活中,實現“五停心觀”前四觀的法義。讓前四觀並非只是「觀照」,而是要內化至心性中,且不加造作,自然而然的清楚透徹。隨緣自在,清楚覺照。印光法師認為可以用念佛來統整五停心觀[7]。從某些淨土宗古德的著述來看,認為念佛勝於五停心觀。[8]念佛功德庄严,一心專注,即可停止种种的煩恼。使惑业苦三障循环不已的信徒,透过虔诚念佛,转自心的染念为净念,即是五停心觀的要旨。

主要功用[编辑]

求生極樂世界[编辑]

  •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阿彌陀佛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阿彌陀佛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 佛說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得三昧定[编辑]

三昧定(三摩地)爲禪定的一種。持名專念可以得到無生法忍,得到念佛三昧[2]

法門[编辑]

持名念佛[编辑]

持名念佛又叫稱名念佛(日语:称名念仏しょうみょうねんぶつ Shōmyō Nenbutsu),又可以叫“唸佛”(义爲口诵念佛),淨土宗特指持阿彌陀佛名号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外藥師佛淨琉璃淨土、無動佛妙喜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內院淨土等也是信佛人發願往生的選擇。持名念佛可以小聲唸誦其名號,最好在名號前加“南無”或“皈命”等禮敬語。可以唸誦的圣號舉例:

  • 三寶佛
    • 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 藥師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王佛、消災延壽藥師佛、大醫藥王佛)
    •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量光佛、南量壽佛、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 西方三聖
    •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量光佛、南量壽佛)
    •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南無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9]
    •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南無得大勢菩薩)
  • 藥師七佛:
    • 南無善名稱吉祥王如來
    • 南無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 南無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
    • 南無無憂最勝吉祥如來
    • 南無法海雷音如來
    • 南無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
    •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觀想念佛[编辑]

觀想念佛主要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講述的十三觀(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樓觀等)進行观想。

實相念佛[编辑]

實相念佛是念佛的高級層次,即念諸法實相。不論是哪一種念佛,修證到一定境界之後(比如證得理一心念佛三昧)都可以轉入到實相念佛。

參考文獻[编辑]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2:「云何佛證淨?如世尊言: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2. ^ 2.0 2.1 2.2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3. ^ 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4. ^ 道证法师:如何是忆佛与念佛?. [201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5. ^ 《岩波佛教辞典》第二版,P.1070;《佛教学辞典》新版,P.359
  6. ^ 釋印光《飭終津梁》:使行人眼睹聖像,耳聞洪名,威儀整肅,心口相應,念念相績,聲聲不斷。正所謂三業純和,六根都攝。即為造就佛法界熾盛境界,隨其開導而往生。
  7. ^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1〈與諦閒法師書〉:「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
  8. ^ 釋淨土群疑論》卷3 :「四功德勝者。前小乘行但作四念處觀。不能滅無量罪。今念佛一聲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功德無量如經具說。故一念念佛功德。勝彼十萬億歲如救頭燃作五停心觀四念處觀也。」(CBETA, T47, no. 1960, p. 50, a15-19)
  9. ^ 法華經》〈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