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鼎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潘鼎新(1828年—1888年),琴軒安徽庐州府庐江县广寒乡人,后迁居合肥县三河镇,淮军将领,清朝政治、軍事人物。

仕途[编辑]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后在家乡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令募勇立“鼎”字营。同治元年(1862年)署江苏常镇通海道,后加按察使、布政使衔。

剿捻軍[编辑]

同治四年(1865年)率部北上,赴山东镇压捻军,后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雲南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巡抚,与总督刘长佑不合,次年调至京城另候任用。

中法戰爭[编辑]

  • 19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推行帝國擴張殖民主义,派军占领越南,继而准备占领中国的西南腹地。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法军向清守军刘永福部进攻。在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清政府除加强两广防务外,并命潘鼎新为湖南巡抚,在二线布防。
  •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九,由湖南巡抚调任廣西巡撫。潘鼎新驰抵南宁接印后,即奏请调兵遣将,驻守前钱。六月二十五日,清军大创法军于观音桥。潘鼎新随即驻军谅山,扎兵于屯梅、谷松、坚牢等处要隘,与法军初战船头、祗社,获胜。但是清政府面对法军武装侵略,不主张抗击到底,而乞求议和,李鸿章密令潘鼎新“战胜不道,战败则退”,使清军坐失战机,处于防守挨打的被动地位。
  •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月,法军大举来犯,谅山陷,师退,潘自请罪,清廷命其带罪立功。二月,潘令杨玉科援军守镇南关,自驻海村为后援。海村为龙州要隘,背靠大河,命撤舟桥,示死决战。二十三日,法军攻镇南关杨玉科阵亡,镇南关失守。潘鼎新率骑夺关,伤肘坠马,经营救,继续指挥战斗,以苏元春为先锋,经苦战复拔镇南关,把法军赶到文渊。随即法军又由艽封绕道攻龙州,潘令淮、鄂两军迎击,法军退,又令冯子材、苏元春二军驻防扣坡
  • 三月,法军从北宁调兵三千至谅山,派越夫万人运子弹粮食,扬言初八攻龙州。潘鼎新即会商诸将,采取先发制人,令冯部初四日出关攻文渊,王孝祺军副之,蒋宗汉陈嘉二军分起设伏,苏元春军在关外往来援应,并诱敌深入,淮、鄂各军居中截击。冯、王二军进战,自山后攀崖越险,破敌两垒,尽毙守敌。初七日,法军分三路攻镇南关,激战两昼夜,法军大败溃逃,沿阵尸横遍野,清军夺其辎重,奋起追击,初十日克文渊,次日进驻巴平。追蹑至谅山城下,潘鼎新骑马指挥攻城,十三日克谅山,急率淮、鄂二军追击,连克观音桥屯梅二要隘,十七日克谷松。不断这日夜龙州送到潘鼎新被革职谕旨,十八日他回京山交卸,曾作悲歌“兄弟一军归故里,河山百战送蛮夷”。鼎新俟和议定后,乃由桂林归无为侨寓。抚职由按察使李秉衡暂行护理[1]

返鄉庐江[编辑]

同治七年(1868年)潘鼎新捐资重修家鄉安徽庐江城内文昌宫、奎星楼,以后又资助建南京庐江试馆。中法战争后,潘鼎新到安徽无为定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廷赏还潘鼎新原衔,是年五月十二日感暑触发旧伤逝世,终年61岁。


参考[编辑]

  1. ^ 广西地方志. 《广西通志 政府志 第一篇 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 第一章 政府机构》. 广西地方志.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官衔
前任:
徐延旭
清朝廣西巡撫
光绪十年二月二十九 - 光绪十一年二月初八
1884年3月26日 - 1885年3月24日
繼任:
張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