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英語:encyclopedia)是概要介绍人类全部知识或某一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工具书或摘要(compendium)。百科全书按照字典顺序或专题类别划分条目[1]。百科全书条目比大多数詞典中的词条更长、更详细[1]。一般来说,不同于专注于词汇语言学信息(如其意思、发音、用法和语法形式)的词典词条,百科全书条目侧重于条目标题中命名的主题的事實信息[2][3][4][5]

百科全书已经存在了2,000年左右,自那时以来,百科全书的语言(用国际性主要语言编写还是用本土语言)、规模(很小还是多卷)、意图(呈现全球还是有限范围的知识)、文化观念(权威、意识形态、说教、功利)、编者群(资格、风格)、读者群(教育程度、背景、兴趣、能力)以及用于制作和分发的技术(手写手稿、少量或大量印刷、互联网制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专家汇编的可靠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在图书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明显位置找到。

20世纪数字和开源版本的出现大大扩展了可访问性、作者群、读者群和百科全书条目的多样性,也引起了对百科全书是什么,以及把传统组装、评价纸质百科全书的标准用于如今这种动态制作模式是否适当的质疑。

词源[编辑]

Encyclopædia”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ἐνκύκλιoς”(拉丁轉寫:enkyklios,意为“循环的,周期性,平常的”)和“παιδεία”(paideia,指“教育”)。含义是“普通教育,从字面上说就是一个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应该学习的艺术和科学知识”[6]。古罗马学者昆体良在其《演说术教程》(Institutio oratoria)中用该词表示综合教育[7]:40。在抄录过程中谬传为新拉丁语词encyclopædia,随后又进入英语,最先记载於1531年[6]。在新拉丁语中该词被选中作为一本覆盖各科知识的参考著作的书名。这个詞首次出現在一般文學作品的記錄見於1532年法國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傳[8][9],仍然是教育之意[7]:40。1559年保罗·斯卡利杰巴塞尔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神与世俗学科知识》(Encyclopaedia seu orbis disciplinarum tam sacrarum quam prophanarum epistemon)中首次使用“百科全书”作为书名[7]:40。但是这本书知者甚少,因此也有人认为是拿骚阿斯特德(Johann Heinrich Alsted)在1630年出版的《七卷本简明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Septem Tomis Distincta)是第一个把“百科全书”用作书名[7]:40-41的書籍。

中国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中华民国大陸時期时的学者李煜瀛是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之人。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n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学典’,即拉丁文‘encyclopæ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一呈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

历史[编辑]

时间线[编辑]

古代百科全书[编辑]

百科全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最早把知识进行分类,并编写了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这些讲义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萌芽。也由此被西方比较多的学者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才是“百科全书之父”。还有人认为留下了记述各种学问的残篇的斯彪西波是“百科全书之父”。俄国学者则认为德谟克利特是“百科全书之父”[7]:3

百科全书型的作品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古羅馬瓦洛學科要義九書》(Disciplinarum libri IX)和《聖俗事物古蹟》(Antiquitates rerum humanarum et divinarum)、羅馬時代老普林尼博物志》皆為西方具有百科性質之著作。

中世纪[编辑]

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大多是修道院的神父们编写的教科书性质的大部头作品。到了后期,百科全书的编纂受到培根科学分类法的影响,书的作者也逐渐演变成多人合作的形式[7]:21

中世紀有法國神學家歐坦的洪諾留英语Honorius of Autun編撰的《世界寶鑑》(Imago mundi)、聖依西多祿編著的《詞源》、博韦的樊尚Vincent de Beauvais)編著的《大寶鑑》(Speculum majus),其中大寶鑑是18世紀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共有80卷。但直到16世纪的西方,才开始出现“百科全书”这个名词。最早将“百科全书”用于书名的,是德国人斯卡利杰德语Paul Scalich,在巴塞爾出版。17-18世紀培根所著的《偉大的復興》(Instauratio magna)影響了後世百科全書的分類和編纂。

现代百科全书[编辑]

狄德罗等人的《百科全书

古代的许多作家都曾经试图全面地记录人类的所有知识。但是,约翰·哈里斯才被认为是第一个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书要屬法国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由达朗贝尔狄德罗编写,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条条目,2,885张插图。也因此狄德罗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7]:3。而在此前比较受欢迎的一部百科全书——英国的伊弗雷姆·钱伯斯的《百科全書:或藝術與科學通用字典》则开创了百科全书的“参见”系统[7]:45。法国19世纪后出版的拉鲁斯百科全书系列影响颇大[7]:149

18世纪法国学者阿莱兹Alletz)在1766年编纂出版了一部4.5x7.5英寸的袖珍本《小百科全书》(Petite Encyclopédie),是当时最小的百科全书[7]:39。《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早时也十分朴素:从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

19世纪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开创了社交词典派百科全书,其编纂方法影响了欧洲很多国家百科全书的编写[7]:148。此外,德国比较有名的百科全书还有《迈耶百科词典》和《赫德尔大百科全书[7]:148

俄国19世纪的百科全书受到德国布罗克豪斯的影响就很大。1891年加尔别尔出版公司出版了8卷本《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的俄文版《案头百科词典》,后几经改变成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1890-1907年俄国印刷业者艾弗隆与德国布罗克豪斯合作推出了《布罗克豪斯-艾弗隆百科词典》,共82卷和4卷补编,由俄国学者撰写。[7]:58-59

意大利的现代百科全书以《意大利百科全书》为代表。其他还有《UTET百科大词典》和《伊诺第百科全书》。西班牙的百科全书历史只有100多年,比较出名的有《欧美插图大百科全书》,《萨尔瓦特百科词典》、《拉沃尔百科全书》以及《里亚尔普百科全书[7]:151-153

随着百科全书的发展,现代百科全书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包括索引、参见和分类系统等,条目内容更加趋向于图文并茂,计算机的应用则使百科全书更加方便检索和查阅。[7]:68-69

国家线[编辑]

中國[编辑]

中国汉朝初年的《尔雅》,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第一部類書《皇覽》是西元220年魏文帝主編,已散失。歷代的類書還有杜公瞻編珠》、歐陽詢藝文類聚》(100卷)、虞世南北堂書鈔》、徐堅初學記》、李昉宋太宗之命而主編之《太平御覽》、1267年南宋王應麟編《玉海》,共240卷。明朝初期的《永樂大典》共有22937卷[10],另說22877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但大部分已散失。清朝康熙開始,由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到了雍正初年,又由蔣廷錫繼續。民國初年陸爾奎的《辭源》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的百科辭典。1930年,楊家駱編輯《中國學術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8年至1993年耗時15年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套共分74冊,涵蓋66個學門領域,8萬多個條目。[11]其总编辑姜椿芳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7]:3-4。1981年,中華民國出版了《中華百科全書》,總計十冊,分三十八種類別,約一萬五千餘條條目。[12]

日本[编辑]

日本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平安时代开始也出现了类书。第一本是源顺在934年编写的《和名类聚抄》。1446年出版了《壒囊钞》,汇集了日本和中国的佛教与世俗事物知识。江户时代寺岛良安模仿中国的《三才图会》所撰的《和汉三才图会[7]:29-30

19世纪编成的类书《古今要览稿》已经具有近代百科性质,1914年完成的《古事类苑》则更加接近于百科全书[7]:29-30。1916年後有現代的百科出現,《广文库》可能是第一部,其后三省堂出版了《日本百科大辞典》10卷。此后还有《大百科事典》、《國民百科大辭典》(18卷)、《世界大百科事典》、《不列顛國際大百科事典》、《兒童世界百科》(17卷)、《阿波羅百科事典》(3卷) [13]和漢三才圖會(105卷81冊)[14]等。

阿拉伯[编辑]

一套三冊的《波斯百科全書

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書是《傳統菁華》(阿拉伯语:كتاب عيون الاخبار‎,Kitāb ʿUyūn al-Akhbār),由伊拉克伊本·古泰拜أبو محمد بن قتيبة الدينوري‎,Ibn Qutaybah,826年-889年)主編,後由伊本·阿卜德改編為《珠練》。975年至997年,波斯學者花剌子模ابوعبدالله محمد بن احمد بن یوسف خوارزمی کاتب‎,Muhammad ibn Ahmad al-Khwārizmī)編了《科學之鑰》。其后一个宗教团体精诚兄弟会编著了一本《精诚兄弟会典》。13世纪时埃及历史学家阿尔努韦利(al-Nuwairi)用20年时间编成《文化智慧之的》。[7]:28

现代阿拉伯百科全书发端于19世纪黎巴嫩学者布斯塔尼بطرس البستاني‎,Butrus al-Bustani)与其儿子编写的《百科全书[7]:28-29阿伯特·里哈尼的《阿拉伯百科全書》於1955年出版,單卷本。

体例[编辑]

在古代,类似百科全书的著作可以由一个人全部编辑完成。但是到了现代,由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或几个人已经不可能完成一部规模浩大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这样就需要制定体例,确定编纂的准则,以解决众多编纂者之间的矛盾[15]

百科全书的体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条目名称设计、条目编写提纲、撰稿人书写格式、配图要求、外文书写和翻译规则、成书格式等。其中《苏联大百科全书》是现有百科全书中体例最为详尽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编写体例周详而细致,十分全面,总共折合汉字有20万字上下。例如医学大类下分疾病条目、病理学条目、治疗方法条目、药物类条目、药剂类条目、医疗器械条目、疗养地条目、医疗机械条目、医学职业条目等[15]

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受到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论》的影响很深。框架设计按照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分类。而中世纪时的百科全书则多是按照七艺或上帝创世的方式分类[7]:42

与其他工具书的区别[编辑]

百科全书不同于词典等其他的工具书。词典等是对词语条目进行释义,而百科全书是对条目作知识的介绍。因此百科全书比其他工具书使用更多的图像来辅助知识的介绍。而且百科全书对条目的阐释也比其他工具书详细,常需要分成许多的小标题[15]

种类[编辑]

  • 大百科全书(20卷以上)
  • 小百科全书[7]:38-39
    • 小开本的袖珍百科全书
    • 单卷本的百科全书
    • 儿童百科全书
  • 百科词典
  • 综合性百科全书:主要以非专业读者为对象
  • 专业性百科全书

编排方式[编辑]

西方现代百科全书大多按字母顺序编排。注重检索功能的话,一般采用小条目的编纂思想。注重百科全书教育功能的则采用大条目的方式。修订的方式有再版制、补卷制、出版年鉴和连续修订制4种[15]

百科全书中常见的一些编排方式[15]

  • 字顺编排
  • 分类编排
  • 大类编排,条目按字顺编排

百科全书的条目[编辑]

百科全书的条目包括标题、正文内容和图表等。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条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应该便于检索,有学者认为条目应该都是独立的主题,应以方便读者的检索为准则。另外,条目的主题应该是客观形成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例如海湾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狗的神话”则是人为拟定的主题[16]

条目的命名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难界定“新型”的划分[16]

百科全书条目的选择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则[16]

  1. 独立主体原则:主体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就像我们去一个公司办事,我们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称、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门。
  2. 客观形成原则:这个主题应该是人们在了解,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形成,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为拟定的。如创世神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神话题材类型,但是“狗的神话”就是一个人为概括的主题。因此缺少公认的规范性确定性
  3. 单一主题原则:如“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主题,应该分设。
  4. 准确性原则:条目的名称应该准确的表明条目的主题。
  5. 通用性原则:应该使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名称。
  6. 名词性原则:条目名称应该是名词性的,静止的。如“解放海南岛”应该改成“海南岛战役”
  7. 简要性原则:如使用“唐诗”,而不用“唐代诗歌”。
  8. 非研究原则:百科全书不是研究论文。
  9. 非应用原则:百科全书不是为了指导具体的应用。

电子化百科全书[编辑]

百科全书的分类结构以及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在线或断线的电脑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主要的百科全书现在都已经不同程度的电子化了。基于光碟CDDVD等)出版物拥有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同时电子百科全书还可以包含各种传统媒体无法承载的多媒体格式,例如动画、音像或视像。概念有关联的文章之间的相互动态链接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线的百科全书则拥有动态的优点:新的信息几乎可以立即被呈现,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历史[编辑]

使用一台自动机器来编写一部百科全书的想法可以追溯到H·G·威尔斯(H. G. Wells)的短篇小说大脑世界》(World Brain,1937年)以及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科学文章《我们也许会想》(As We May Think,1945年)。之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泰德·尼尔森世外桃源計畫(1960年)。

利用国际互联网来编写一部免费百科全书的构想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这些活动的一个分支是旧版本的百科全书的电子化。1995年1月,古登堡计划开始出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第11版的ASCII版本,但是由于方法上的分歧,在第一卷出版后整个计划就终止了。2002年,另一方出版了整套28卷的1911年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子版,发表在1911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网站上[17];版本中加入了版权声明,但是该声明應無法律效力。其他的电子化计划则出版了许多其他的百科全书,例如由基督教经典图书馆出版的电子Easton圣经辞典(1981年)。

另一个更有趣的分支则是编写全新的、自由免费的百科全书。1991年,討論群組alt.fan.douglas-adams的参与者开始了一个以出版真正的《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Galaxy)百科全书的计划。该百科全书是出现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小说中的一个虚构的百科全书。该计划就是星系指导计划(Project Galactic Guide)。尽管最初的宗旨是百科全书只能包括真实的条目,但之后政策改变,允许并鼓励半真实及虚构的条目出现。星系指导计划包含了超过1700条条目,但从2000年起就没有新条目加入。

1993年,一个叫做Interpedia的计划开始被广泛讨论;它的计划是编写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互联网百科全书。但该计划为还未开始就夭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立一个有效的搜索引擎似乎成为更紧迫的任务。

2001年初,基于Wiki技术的互联网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上线,这是一个自由、多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维基百科创立之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跻身世界流量前十大网站之列,是当前最为成功的网络百科全书计划。同时Wiki技术亦为人熟知,并为其他网络百科全书计划所使用和借鉴。

參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Hartmann, R. R. K.; James, Gregory; James, Gregory.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 Routledge. 1998: 48 [2010-07-27]. ISBN 0-415-14143-5. 
  2. ^ Béjoint, Henri (2000). Modern Lexicogra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p. 30–3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9951-6
  3. ^ Encyclopae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6). An English speakinglexicographer, H.W. Fowler, wrote in the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1911) of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language that a dictionary is concerned with the use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with giv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things for which they stand only so far as current use of the words depends upon knowledge of those things. The emphasis in an encyclopedia is much 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things for which the words and phrases stand. 
  4. ^ Hartmann, R. R. K.; Gregory, James.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 Routledge. 1998: 49 [2010-07-27]. ISBN 0-415-14143-5. In contrast with linguistic information, encyclopedia material is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objective realities than the words or phrases that refer to them. In practice, however, there is no hard and fast boundary between factual and lexical knowledge. 
  5. ^ Cowie, Anthony Paul. The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exicography, Volume 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2 [2010-08-17]. ISBN 0-415-14143-5. An 'encyclopedia' (encyclopaedia) usually giv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a dictionary; it explains not only the words but also the things and concepts referred to by the words. 
  6. ^ 6.0 6.1 encyclopedia. Dictionary.com.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6).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ISBN 7501326231. 
  8. ^ Bert Roest. Compilation as Theme and Praxis in Franciscan Universal Chronicles. Peter Binkley (编). Pre-Modern Encyclopaedic Text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mers Congress, Groningen, 1–4 July 1996. BRILL: 213. 1997. ISBN 978-90-04-10830-1. 
  9. ^ Sorcha Carey. Two Strategies of Encyclopaedism. Pliny's Catalogue of Culture: Art and Empire in the Natur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 ISBN 978-0-19-925913-7. 
  10. ^ 大英百科Q&A. [200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11. ^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資料庫簡介. Wordpedia 智慧藏 - 百科知識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8). 
  12. ^ 中華百科全書特色. 中國文化大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9). 
  13. ^ 《中國大百科》,《平凡社》
  14. ^ 和漢三才図会(本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長野電波技術研究所附属図書館)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孙关龙,百科全书从体例开始,编辑学刊.2002(5).53-55
  16. ^ 16.0 16.1 16.2 胡人瑞]],百科全书选条的几个问题,编辑之友.2001(4).-36-39
  17. ^ 网址:http://1911encyclopedia.org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7-14.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