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格哈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格哈德
出生1582年
逝世1637年
信义宗
路德玫瑰
 主题

約翰·格哈德(Johann Gerhard;1582年—1637年)被稱為路德宗教會的頂樑柱、路德正統的教父,他既是路德宗教會的領袖,也是路德宗神學家。約翰·格哈德亦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和Martin Chemnitz(1522-1586)一同被視為最影響早期路德宗神學的神學家。

生平[编辑]

約翰·格哈德生於德國奎德林堡(Quedlinburg)。十四歲那年,他患了嚴重的重病,長期的水腫和憔悴令他痛苦不已。病患期間幸得當時他的牧師Johann Arndt(True Christianity的作者)每天悉心照料,幫助他戰勝身心靈的焦慮,格哈德亦深受Arndt的牧養和生命影響。病癒後,約翰·格哈德決定為了教會而奉獻自己讀神學。1599年,他入讀威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berg),修讀哲學和神學。後來在親戚的勸籲下,他轉為修讀醫科兩年。1603年他在耶拿大學重新修讀神學,於1605年畢業,並隨即開始在耶拿大學講學。1606年他獲邀作黑爾德堡(Heldburg)的直轄區監督,並投身於教會群體。兩年後,他娶了一名十三歲的少女為妻。1610年他妻子在生下第一個兒子後便離世。格哈德後來於1614年再婚,共有11名子女。

作為領導教會的監督,格哈德對其轄區進行視察,評估黑爾德堡的教會生活狀況,亦經常在教會講道。他也參與路德宗會議,探討當時富爭議性的神學課題。1616年,格哈德獲邀擔任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神學系系主任直至退休。約翰·格哈德被視為最偉大的德國新教神學家之一,一生在神學界致力回應信仰和道德問題。他經歷了「三十年戰爭」的洗禮,最後於1637年在耶拿逝世,享年55歲。

主要著作的特點及影響[编辑]

在約翰·格哈德二十一年的神學家生涯中,他著作甚豐,包括教義性、釋經性和實用神學性的作品,當中以總共九冊的系統神學巨著《神學要義》(Loci Theologici,1610-1621)對神學界影響最深。

《神學要義》以聖經論述為出發點,探討神學和教義的原則。書中綜合討論宗教改革時期的神學主題,又探討神學的雙重特性。神學的雙重特性(dual nature of theology)首先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由墨蘭頓(Melanchthon)作系統性的表述。神學的特性之一是對聖經內容作有系統性以及學術性的詮釋。而神學的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本質是聖經在公共空間(教會宣講)和私人空間(個人靈修)的運用。格哈德除了把神學系統化和具體概念化,他也把神學的雙重特性應用在實際層面上,嘗試把基督教教義應用於提升或督責信徒的生命。格哈德曾經以醫學比喻神學。神學好像靈性的良藥,先醫治犯罪墮落的人,而神學的目的就是人神關係的恢復以及人的救贖。要達到神學最終的目標,必須透過對上帝的真知識和對基督的真信心。

除了Loci Theologici,約翰·格哈德的Harmony of the Gospels和 Confessio Catholica 兩部作品,都旨在證明路德宗的教導不但符合聖經,更與天主教尊崇的早期神學家的立場一致。他寫的Bellarminus Orthodoxias Testis代表路德宗對耶穌會神學家Robert Bellarmine捍衛天主教的論述作出回應。格哈德著名的著作亦包括靈修作品 Sacred Meditations(1606年)以及School of Piety等。

格哈德在二十二歲還是神學生時便寫了著名的路德宗靈修作品Meditationes Sacrae,於1606年出版。這本書被翻譯成英文、法文、瑞典語、芬蘭文、威爾士語、希臘文、阿拉伯文、波蘭語、俄文等多國語言,當時的發行量只僅次於聖經和Thomas a Kempis的Imitatio Christi,可見其世界知名程度。格哈德在本書的前言中說︰「如果神學是實用性的指引,它的目的就不是純粹知識或理論,而是實踐。」(「If theology is practical instruction its goal will not be mere gnosis (knowledge) or subtle theoria (theory), but rather practice.」)他在書中寫道︰「生命若沒有信仰是糟糕的,但信仰若沒有好好活出來便是沒用的。」(「Life is bad where there is no belief in God, but, on the other hand, belief is useless where life is not lived well.」)可見他對於信徒如何在生活中落實實踐信仰十分重視。

格哈德後期的作品The School of Piety以靈修默想的操練為中心,被稱為路德宗首部以靈修默想作為信徒生命滲透性特質的靈修書。書中核心主題是源自提前4:7「在敬虔上操練自己」。The School of Piety第一部份列出信徒要在敬虔上操練的原因。第二部份提出真正的敬虔精義,以及達致敬虔的操練方式。第三部份以十誡的多方面釋經作為︰大綱,闡述已重生的基督徒應有的品德。

約翰·格哈德一生的著作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他除了是一位博學的路德宗學者,整理出一套路德宗的系統神學,他亦十分關注普羅大眾的信仰生活,他寫的實用性靈修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格哈德可謂靈修默想操練的大師,他既能夠用基督教經典文本作出深度反思,亦能對神人關係作自我探索。他認為與基督聯合的方法就是「基督的義注入我們」,強調在聖禮(例如浸禮、聖餐)中基督的臨在。

參考資料[编辑]

  • Eric Lund. Seventeenth-century Lutheran meditations and hymns. New York : Paulist Press, 2011.
  • Robert P. Scharlemann. Thomas Aquinas and John Gerhar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