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戰役(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聯軍攝影師照片上的安定門
日期1860年10月5日-10月13日
地点
北京城和城郊
结果 清军投降,英法聯軍大勝
领土变更 占領北京
参战方
大英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詹姆士·格蘭特
夏尔·库赞-蒙托邦
奕訢[1]
僧格林沁
兵力
:兩個師和攻城炮隊
:101戰列團、1工兵連、4砲兵連、海軍陸戰隊270人[2]
?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之一部分。當時英法聯軍於八里橋大敗清軍後進攻清朝首都北京圓明園也在期間被英國軍隊縱火燒毀[3]。這是有史以來北京第一次被歐洲軍隊占領,英法聯軍一共占領北京18天[4]

清政府因為京城淪陷的恥辱震驚,恭親王奕訢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出現後來的洋務運動

背景[编辑]

八里橋的潰敗[编辑]

1857年末,英國和法國共組聯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1858年,清朝和英法聯軍議和《天津條約》,但和談並未達成再度開戰,大沽口前後經歷了三次激戰。

1860年8月,大沽口再度陷落。聯軍接連攻下天津張家灣直逼通州。清軍都督僧格林沁為保衛京師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郭家墳八里橋一帶佈署重兵,派出3萬清軍騎兵隊和蒙古騎兵與聯軍士兵5000人決戰。9月21日,八里橋戰役開打,清軍兵分東、西、南三路迎擊英法聯軍。未料勝保部的清軍馬隊被法軍率先擊潰,西路被攻破。最後,聯軍對漢白玉的八里橋面上刺刀發起總攻。清軍3萬馬隊死傷慘重,僧格林沁同少數清軍潰退到北京,就這樣通往北京的大道已經大開[3]

咸丰帝出逃[编辑]

早在1860年9月9日,清朝欽差大臣桂良確定天津和談失敗後,咸豐帝頒布朱諭稱:

桂良等奏,夷務決裂情形。

覽奏何勝憤怒!為近畿百姓免受荼毒,不得已勉救撫局,乃該夷屢肆要挾,勢不決戰不能。 況我滿臣僕,世受國恩,斷無不敵愾同仇,共伸積忿!

朕今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滅討而張撻伐。著內廷王、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迅速定議。並有僧格林沁密折一封,一併閱看。本日奏事之外廷大臣,並著與議。時諭。[5]

以清朝官場文化,咸豐帝並非真的想御駕親征。而是當作名義,實際要逃難,但不便明說。希望由眾大臣簇擁下勉為其難接受[6]

大學士賈楨上奏:「時無寇準澶淵之功難恃;木蘭無險,‘土木之變堪慮’。[7]

9月10日,京城頒布要調集大車500輛的命令[8]。而整座北京城開始流傳著將要攻城的謠言:「夷人已到通州,定于二十七日(9月12日)攻城」[9]。咸豐帝一直想北逃,但各大臣紛紛上奏勸說反對巡幸木蘭(也就是逃亡),9月13日咸豐帝再下令把調集的車馬「分別發還」。9月21日,八里橋慘敗的消息傳到紫禁城,當晚咸豐帝同重臣緊急召開御前會議。達成了兩項決定:一、清帝到熱河暫避,官方文書稱北狩;二、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1]

9月22日,剛到卯時〈大概清晨5點〉,咸豐帝召見惠親王綿愉恭親王奕訢惇親王奕誴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瑞華軍機大臣等人做足安排。己正(約上午10點),咸豐帝一行人從圓明園後門出逃,由於太過匆忙連御膳帳篷都不及帶走[10] [註 1]。 當時清人記載咸豐帝倉皇出逃,路途中只吃兩個雞蛋和數碗小米粥,而沒有隊伍盛大歡送[12] [註 2],9月30日逃到熱河避暑山莊[14]

攻城[编辑]

北京城牆上的清軍火砲
聯軍在安定門外的地壇準備開火

1860年10月6日,聯軍在安定門德勝門之外擊敗僧格林沁部的清軍,法軍攻入圓明園開始搶劫。英指挥官虽难堪,但不愿落后于完全没有约束的法军,下令所有英国官兵上缴赃物,统一拍卖后均分。[15][16]:44 奕訢避走萬壽山[17]

投降[编辑]

1860年10月13日,北京政府交出安定門向聯軍開放,英法聯軍堂而皇之列隊入城。自此,昔日清朝王師每逢出征必經的安定門就這樣落入聯軍控制[17]

圓明園的搶奪和燒毀[编辑]

10月13日聯軍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聯軍发现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報復。10月18日,額爾金下令焚燒圓明園。英軍第一師數百名士兵進入園內縱火。大火持续了两天[18],300多名太监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认为此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事后英军贴出布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懲罰之也。[19]

軍隊佈署[编辑]

英法聯軍[编辑]

英軍 主帥 詹姆士·赫伯·格蘭特

法軍 主帥 孟托班

清軍[编辑]

守將 奕訢

9月25日[註 3]
10月2日[註 3]

注释[编辑]

  1. ^ 一般清朝皇帝出巡時,會在前一個月開始準備,沿路上備妥行宮、膳食。但由於這次是逃亡,並未有以上情況,甚至已有地方官先行逃跑[11]
  2. ^ 《申庚英夷人寇大變記略》:「聖駕遂於初八日(9月22日)巳刻偷走……
    鑾輿不備,扈從無多……
    車馬寥寥,宮眷後至,洵迫不及待也。是日,上僅咽雞子兩枚。次日上與諸宮眷食小米粥數碗,泣行數下。」[13]
  3. ^ 3.0 3.1 雖然已在該日下達援京命令,但以清軍的運兵條件,趕到京城至少在一個月以後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苦命天子》,pp. 217–220.
  2. ^ 2.0 2.1 2.2 《圓明園大劫難》,p.167-p170
  3. ^ 3.0 3.1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八裏橋潰敗,武器的退步與清廷的傻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10-02.(繁體)、簡體. 新華每日電訊. 2010-10-22 [201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2). 
  4. ^ (简体中文)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格致出版社(2009年04月1日),ISBN 9787543215849
  5. ^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6冊,第2254頁
  6. ^ 《苦命天子》,pp. 214–216.
  7. ^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第6冊,第2255頁
  8. ^ 翁同龢,《翁同龢日記》第6冊,中華書局,p. 66.
  9. ^ 吳可讀《罔極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p. 66,線上摘錄版本. 2010-03-26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殷兆鏞,殷譜經侍郎自訂年譜,《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pp. 328–329.
  11. ^ 《苦命天子》,p. 221.
  12. ^ (繁體中文)《最恨生在帝王家》,帝王篇·奕詝,危局中的蹩腳皇帝[永久失效連結]
  13. ^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p. 49.
  14. ^ 《苦命天子》,p. 257.
  15. ^ 107~108, Platt, S. (2012).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Vintage Books.
  1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苦命天子》,p.221-p.225
  18. ^ 《苦命天子》,p.226
  19. ^ 《第二次鴉片戰爭》(二),第40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