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因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血小板因子(platelet factor,PF),即血小板本身所含有的特異性物質。現已知有10餘種,血管受損時,血小板與膠原組織接觸發生黏附、聚積,血小板破裂,釋放出PF,從而參與凝血和止血過程。

  • PF1,又稱「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漿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同Plasma Factor V),有加速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的作用;
  • PF2,又稱「纖維蛋白原激活因子」(Fibrinogen Activating Factor、Thromboplastic material),具有加速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單體的作用;
  • PF3,又稱「類脂質因子」(Platelet thromboplastin、cephalin、phospholipid)「凝血活酶因子」,參與因子ⅩⅢ、Ⅴ及Ⅹ的反應,與這些因子共同形成凝血活酶;
  • PF4,又稱「抗肝素因子」 (Antiheparin factor),具有抗肝素作用;
  • PF5,又稱「血小板表面吸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coagulant factor),作用同纖維蛋白原;
  • PF6,又稱「抗纖維蛋白溶酶」(Antifibrinolytic factor、glycoprotein、 fibrinolysin、plasmin inhibitor)、「抗血漿素」,具有對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 PF7,又稱「凝血活酶輔因子」(Platelet cothromboplastin、cothrom-boplastin、S.P.C.A.、proconvertin),能激活凝血活酶;
  • PF8,又稱 「抗凝血活酶因子」(anti-thromboplastin),有對抗凝血活酶作用;
  • PF9,又稱「加速球蛋白穩定因子」(同Plasma Factor XIII),具有穩定加速球蛋白作用;
  • PF10,又稱「血清素」、「5-羥色胺」(5-HT),具有縮血管作用;
  • PF11,又稱「二磷酸腺苷」(ADP),可致血小板間的黏附和聚積作用。

參考文獻[编辑]

  • 《中華醫學百科大辭海 內科學 (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