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里鼓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代记里鼓车
宋代记里鼓车齿轮系示意图

记里鼓车,又称记里车大章车,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马车,构造与指南车相似,车有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木制机械人,手执木槌,下层木人打鼓,车每行一路,敲鼓一下,上层机械人敲打铃铛,车每行十里,敲打铃铛一次。晋惠帝(259年—306年)太傅崔豹撰《古今注》记载:“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尚方故事》有作车法”[1]。 根据(唐)杜佑通典》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后秦,获欲自洛阳至长安,问轮匝几何?”[2],显然和记里鼓车有关。

记里鼓车到底是谁人制作,则是不得而知[3]。记里鼓车是古代天子出巡时,仪仗车驾必备的一种典礼车,用四匹马拉,排在指南车之后。[4]南朝宋的记里鼓车制度依旧。南齐循宋制,但记里鼓车的车顶加华盖,车身加漆画装饰,南梁依照齐制,但因佛教大盛,改用牛拉记里鼓车。唐朝恢复旧制,用四匹马拉记里鼓车,仍排在指南车后。宋朝雍熙四年,将随驾记里鼓车的仪仗队,从13人增加到了30人[5]

记里鼓车的构造[编辑]

《宋史》记载内侍卢道隆所奏的记里鼓车构造:记里鼓车有一辕、双轮,车身分上下两层,每一层都有一个手持木槌的木头人。左右 两个着地车轮,称为足轮,直径各6尺,周长18尺(按圆周率3计算)。按古代标准,一步等于6尺,足轮转一周等于车行3步,一里合300步,即300x6=1800尺,足轮转移100周合一里。按宋制,一步较小,等于5尺,一里合360步,仍是1800尺,轮转100次合一里。

马匹拉记里鼓车向前行走,带动足轮转动。足轮的转动靠一套互相咬合的齿轮传给敲鼓木人。传动齿轮的构造如下:在左边一个足车轮的内侧,安装一个木质母齿轮,母齿轮直径1.38尺,周长4.14尺,木齿轮带18齿,齿距0.23尺。车下安装一个与地面平行的传动齿轮,和母齿轮咬合,传动齿轮的直径4.14尺,圆周12.42尺,出54齿,齿距2.3寸,和母齿轮的齿距相同。传动轮中心的传动轴,穿入记里鼓车的第一层。传动轴的上端,安装一个铜质旋风轮,出三齿,齿距1.2寸。和旋风轮咬合的,是一个直径4尺,圆周12尺的水平轮,出100齿,齿距和旋风轮的齿距相同。水平轮转轴上端安装一个小平轮,直径3.33寸,圆周1尺,出10齿。齿距1寸。一个直径3.33尺的大平轮,圆周10尺,出100齿,齿距1寸,和小平轮咬合。整个记里鼓车联足轮在内共八轮,其中6个齿轮,构成一套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的减速齿轮系。

齿轮 直径(尺) 圆周(尺) 齿数 齿距(寸) 减速率 每里转数
左右车轮 6 18 100
母齿轮 1.38 4.14 18 2.3 100
传动齿轮 4.14 12.42 54 2.3 1/3 33.3
旋风轮 3 1.2 33.3
下水平轮 4 12 100 1.2 3/100 1
小平轮 0.333 1 10 1 1
大平轮 3.33 10 100 1 1/10 0.1

记里鼓车一共有的285齿,卢道隆特别指出,齿的轮廓,应当仿效鱼类的牙齿,有弧形的曲线。

记里鼓车在天子出巡的仪仗队列中,排列第二,在指南车之后;排在记里鼓车之后还有白鹭车、鸾旗车、耕根车、四望车、羊车、画轮车、鼓吹车、象车、豹尾车、等各种仪仗车[6]

1936年,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王振铎,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复原汉代记里鼓车。此模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注释[编辑]

  1. ^ (晋)崔豹撰 《古今注》卷上 舆服第一
  2. ^ 孙子算经》第三章第33题
  3. ^ 《宋书》云:“纪道车,未详其所由来,亦高祖定三秦所获。”
  4. ^ 《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上》云:“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
  5. ^ 宋史
  6. ^ (唐)杜佑通典》卷第六十四 礼二十四

参考文献[编辑]

  • 李约瑟原著 柯林·罗南改编 《中华科学文明史》卷4 第四章 《陆地运输车辆和高效率马挽具的设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08-04435-X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