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

存在時期1954年-1961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部門中華民國陸軍
種類游擊隊
規模數千至一萬餘人
直屬中華民國國防部
駐軍/總部緬甸撣邦
  1. 乃朗
  2. 老羅寨
  3. 蕩俄
  4. 江拉
別稱滇緬邊區游擊隊、滇游
參與戰役緬東戰役
安西計畫
江拉之戰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柳元麟彭程
夏超[需要消歧义]段希文馬俊國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原雲南反共救國軍未撤退的部隊改換番號,編為五個軍,總部先後駐於緬北的乃朗、蕩俄、老羅寨、江拉。1961年在滇緬邊境被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聯軍擊敗。同年第一、二、四軍撤往臺灣;第三、五軍撤往泰國北部,1970年被泰國政府同意以難民身份留下,由泰國政府補給[1]:144並且獲得泰國政府給予「泰北志願自衛隊」番號。

軍史[编辑]

建軍過程[编辑]

  • 原雲南反共救國軍未撤部隊,編成「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部隊原推舉段希文為總指揮,蔣中正任命浙江籍的柳元麟出任。再改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2]:183、184

參與戰役及計劃列表[编辑]

  • 緬軍對國軍的戰爭:1955年1月29日至5月31日。
    • 緬軍與國軍和談:1955年12月5日至1956年5月31日。
  • 安西計畫:1958年。
  • 興華計畫:1959年
  • 江拉之戰:1960年至1961年。又稱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

撤離駐地和解散[编辑]

1960年,江拉之戰失利,志願軍撤出緬甸。美援武器曝光導致美國對中華民國態度轉變,蔣中正面對國際輿論壓力,不得不表態將中國軍隊撤出緬甸,遂於1961年撤消了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部隊番號,將志願軍撤往臺灣。

第一、二、四軍撤往臺灣,而第三、五軍卻沒有撤離,而是留在泰國邊境,統轄權歸於泰國政府,泰方稱之為「國民黨中國軍隊難民」,第三、五軍後來與泰國政府合作,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共[2]:295、313。而第一軍原軍長呂人豪曾出面整理不撤的一、二、四軍人員,編入寮國溫拉提功麾下的一個營。[3]:18、19

第三軍、第五軍被泰國政府同意以難民身份留下,由泰國政府補給[1]:144並且獲得泰國政府給予「泰北志願自衛隊」番號。第三軍最後的駐地在唐窩、第五軍最後的駐地美斯樂

組織[编辑]

  • 總部
    • 總指揮:柳元麟
    • 副總指揮:彭程、段希文、王少才、曹正元、夏超、夏季屏(1961.1-)
    • 參謀長:馬俊國—和榮先—羅漢清
    • 副參謀長:吳伯介—辛中科—李鑄靈
  • 第一軍:呂維英(呂人豪)—吳運煖
  • 第二軍:甫景雲—吳祖伯
  • 第三軍:李文煥
  • 第四軍:張偉成
  • 第五軍:段希文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覃怡輝. 覃怡輝著《金三角國軍血淚史》的〈年表〉 (PDF). 中研院叢書 (聯經出版). 2009-08-28 [2022-01-16]. ISBN 978-986-019-4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6). 
  2. ^ 2.0 2.1 覃怡輝. 《金三角國軍血淚史 1950-1981》. 中研院叢書 (聯經出版). 2009-08-28. ISBN 978-986-019-491-3. 
  3. ^ 邊心宇. 《泰北美斯樂的軍事統治與華人村的建立(1964-1982)》 (PDF) (学位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14-01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