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歌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河》是中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由杨度曾志忞在1904年先後作詞和譜曲,沈心工於次年重新作曲並廣為傳唱。

創作[编辑]

1864年10月7日,清政府在《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向俄國割讓了外西北的土地,包括緊鄰唐努乌梁海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同時俄國通過非法移民向唐努烏梁海渗透,并鼓励俄商在唐努烏梁海盗掘金矿,同时積極進行军事介入。1879年,俄国要求清政府将国界從薩彥嶺南移至葉尼塞河甚至唐努烏拉山,遭到拒绝,但俄國仍于1886年委任勘界委员,1892年又要求清政府重新勘界,1903年,俄國再次向清政府施壓,在此背景下,正在日本留学的杨度於1904年創作了詩歌《黃河》。杨度的歌词问世后不久,曾志忞就在他所编的《教育唱歌集》中為《黄河》作曲,但曲调平铺直叙,气势不足,1905年同样是留日学生的沈心工為《黃河》作曲,遂廣為傳唱。[1][2]

歌詞[编辑]

1907年清政府繪製的唐努烏梁海地圖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

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歌词通篇句尾皆压同一韵,属于“言前辙”,这一韵尾也被称为“阳声韵”,其韵音洪亮,表达热情奔放、慷慨激越之情。歌词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以叙述、描写为主,描绘黄河上游的景色。第二部分从“思得十万兵”到“观我凯旋”,以抒怀为主,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歌词以代表中华民族形象的“黄河”为题材,描写黄河经由蒙古流入长城的景色,同时又表现出对“古来圣贤”的追慕和“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的壯志。文辞雅俗共赏,风格上颇具宋代豪放词乐遗风。[3][2]

旋律和曲調[编辑]

《黃河》的旋律为级进式,除了结尾句中出现大跳进律式外,其余部分沈心工基本采用级进式规则,偶尔使用三、四度的小跳音程贯穿其中。歌詞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长城外的壮伟景象,此時旋律以级进加小跳为主,节奏紧凑而富于行进性,情绪沉稳,较多运用附点音符。歌曲的第二部分渐入高潮,音高在时间的进行过程中向高音区发展,运用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让旋律不断发展,在结尾运用大量长音符。[4][5]

《黄河》的曲调采用西洋乐中的大调音阶进行创作,大调调式与歌词风格的和谐统一呈现出进行曲风格,充分表达出歌曲的雄壮意境。全曲只有单声音乐,没有和声伴奏,沈心工采用尽量简单纯粹的排比式曲调旋律配合歌词,在歌词景物描写阶段采用舒缓悠长的曲风表现长城风光,后一部分則提高音域以配合歌词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在歌词前后呼应的部分采用主音、属音配合,增强段落结构的完整性和曲調的抒情性。[4][5]

評價[编辑]

黄自:“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学校唱歌有此气魄,实不多见。”[4]

钱仁康:“排比式的旋律一线相续,蜿蜒而下,势若游龙,描写黄河浩浩荡荡从蒙古流入长城关的豪迈气势,恰到好处。”[1]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李岩. 解读《黄河》背后的中俄关系. 中国音乐学. 2010, (02): 95–102. ISSN 1003-0042. doi:10.14113/j.cnki.cn11-1316/j.2010.02.014. CNKI ZYYX201002018需注册账号查阅. 
  2. ^ 2.0 2.1 赵静.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艺术教育. 2010, (10): 102–103. ISSN 1002-8900. CNKI YSJY201010066需注册账号查阅. NSSD YSJY2010010065需注册账号查阅. 
  3. ^ 陈玥珊. 沈心工《黄河》音乐分析. 戏剧之家. 2018, (07): 60. 
  4. ^ 4.0 4.1 4.2 蒋长清.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歌曲作品探究. 艺术评鉴. 2017, (02). 
  5. ^ 5.0 5.1 王冰. 近代学堂乐歌开创者沈心工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兰台世界. 2015, (10): 141–142.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5.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