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陈寅恪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哲学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條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工作组图标
本條目由科学家传记工作组(标记为未知重要度)提供支持。
基础条目 条目「陈寅恪」已被列為人物主题的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陈寅恪籍贯问题[编辑]

你好!这里和你讨论籍贯问题。陈氏三代人都在长沙生活过,到了第三代时,是应该认为籍贯了。并且出生地也是认籍贯的重要条件。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即开始在长沙担任湖南巡抚;长子陈三立(出生地不详)在长沙长住;陈寅恪在长沙出生长大。他已经是第三代了,并且出生地也在长沙,完全可以算为湖南人。

相关参考: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父籍贯浙江绍兴。周恩来一般被算作江苏人。胡锦涛,出生于江苏泰州,曾祖父籍贯安徽绩溪。胡锦涛官方写法是安徽人,一般认为是江苏人。涓生 03:51 2005年12月26日 (UTC)

不好意思,我这里时差的缘故要睡觉了,所以我留言以后擅自改了回来……自己也知道这样不礼貌。先向你道个歉。^_^涓生 04:01 2005年12月26日 (UTC)

  • 籍贯除了客观的一些标准之外,重要的还在于本人的认同。陈寅恪的籍贯历来是作江西修水,他本人虽然出生在湖南,但是从来都是用江西祖籍,没有用过“湖南人”这类说法。周恩来自言是江苏淮安,祖籍鲜为人知,这些都是由本人的使用造成的。把陈寅恪列入湖南人,我感到相当地惊讶。如果按照三代的理论,也能够算是。但是请记住,这类问题,认同——本人的认同,他人的认同——的因素很重要。--Fugu 04:04 2005年12月26日 (UTC)

是的,我忽略了认同的问题了。在多个籍贯可选的情况下,本人认同和他人认同是重要因素。其实我也一直把他当江西人,只是最近在网络上浏览时看到相关的评论,有江西人认为陈寅恪是长沙人。当时也挺惊讶的,查询资料以后觉得确有一定的道理才在维基上修改了。从历来的舆论来说,确实绝大部分算他做江西人,很少有把他算做湖南人的,包括湖南自己的媒体在内。在认同度上,他和胡锦涛、周恩来的籍贯的比例是不同的。那么还是改回去吧。我先睡觉了,祝好!涓生 04:16 2005年12月26日 (UTC)

恪字讀音[编辑]

文字語氣過於偏頗,顯失中立。酌情改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编辑]

聽說陳寅恪先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活活打死的,不知是否確有其事? --61.218.27.142 05:17 2006年6月3日 (UTC)

文革期间、学说、学术思想[编辑]

Lessing0所做修改,并无出处。“文革期间”其所加入的个人评论“尽管个别文人渲染陈寅恪所受的“迫害”,事实上,政府从未稍有失礼...”,已违反维基百科基本原则,更何况其去事实甚远。

其他“学说”处将原文“开创以詩證史、以史解詩的學術方法”尽然改为“继承满清奴才式学风,鼓吹以詩證史、以史解詩”,对陈寅恪学说竟然也做出如此荒唐评价,不得不予以删除。其余类似“满清奴性”之类修改还有一二处,因为不熟悉维基操作,无法一一复原。

Zhanglpg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5:34 (UTC)zhanglpg[回复]

执教清华[编辑]

自视甚高的刘文典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他甚至公开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

这一节中刘文典“两个半”之语是否对应的是他对《庄子》的看法:“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不知道将陈寅恪先生视为其中之一是哪里的说法?—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陈恪文對話貢獻)於2017年10月8日 (日) 07:42 (UTC)加入。[回复]

关于范文矛盾的地方[编辑]

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234,1923年陳寅恪在〈與妹書〉中明確地表示「我今學藏文甚有興 清華時期 [编辑]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國,.............清代檔案編委會委員等職,得遍閱故宮滿漢文宗7。陳寅恪本人是謙虛的,自稱:「寅恪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而喜談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8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仍經常到東交民巷向鋼和泰學習梵文。 既然已经很精通梵文,为什么还要经常找别人学习梵文呢?Sa8 (留言) 2010年8月17日 (二) 18:01 (UTC)[回复]

想是為精益求精,繼續深造以研究佛經典籍。陳寅恪「在哈佛時,曾隨藍門(Lanman)教授習梵文和巴利文;在柏林又曾隨魯斗(Henrich Lüeders)繼續研究梵文和巴利文,且游於繆勒(F.W.K.Müller)之門。」見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增訂版,頁53。可見陳寅恪在海外學梵文與巴利文便已師從二人,是以在他粗懂的十餘種語言中,梵文和巴利文(相對)「尤精」的說法並無矛盾。— WiDE 懷德  留言  2010年8月18日 (三) 00:4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