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肝吸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肝吸虫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纲: 吸虫纲 Trematoda
亚纲: 复殖亚纲 Digenea
目: 斜睾目 Plagiorchiida
科: 后睾科 Opisthorchiidae
属: 支睾属 Clonorchis
Poche, 1926
种:
中华肝吸虫 C. sinensis
二名法
Clonorchis sinensis
Looss, 1907

中华肝吸虫(学名: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华支睾吸虫[1][2],是一种可寄生在人类胆管胆囊吸虫,以胆汁为食,主要分布在亚洲淡水水域,全世界估计有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且多为东亚东南亚的河川地区居民,患者可能有黄疸腹泻、或其他病变。

形态[编辑]

成虫尺寸介于长10至25毫米、宽3至5毫米的范围,体型狭长而扁平,外观状似向日葵的种子,虫体一端具有口吸盘,其肠管自此延虫体两侧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约四分之一界线处,另有一个较口吸盘小的腹吸盘。此外中华肝吸虫雌雄同体,呈珊瑚状分支的睾丸是此寄生虫最重要的辨识项目之一,分布在口吸盘的另一端,并占虫体后端约四分之一,因此分类上属于后睾科,亦有生物学家据此鼓励将学名改为Opisthorchis sinensis,目前两种学名同指一个物种;卵巢则位于中、后端三分之一交界处,子宫盘旋于中段,占全长约二分之一,两旁可见网点状的卵黄腺。成虫可产下长轴26至30微米、短轴15至17微米、芝麻形状的卵,一端具有卵盖(operculum),且周围卵壳稍微增厚,看似有“腰身”或是“肩膀”状。

生活史[编辑]

中华肝吸虫的虫卵必须在满洲泥螺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形成尾动幼虫(cercaria)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鱼鲫鱼吴郭鱼淡水鱼类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成囊状幼虫(metacercaria),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的哺乳动物是此寄生虫的最终宿主,囊状幼虫会在食用者十二指肠脱去外囊,并逐渐发育成虫。这些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长达30年之久。于盲肠与回肠交界处交配,后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依据。

流行病学[编辑]

中华肝吸虫症盛行于亚洲地区,包含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患者多居住在河流沿岸,或从事淡水水产料理工作,其中日本自1991年起无相关案例发生,但目前世界上约有3500万人受到此寄生虫侵扰,而中国人又占总数七分之三,其中又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此现象可能与生食习惯或地方佳肴特色有关,例如只以热汤浇淋淡水生鱼薄片的鲜鱼粥,而湖广地区著名的鱼生汤,也是以类似方法烹调的传统佳肴,这种方式却可能不足以杀死寄生在淡水鱼体的幼虫。有实验指出,在温热水中,一片厚度约1毫米、含有囊状幼虫的淡水鱼肉,虽在90时仅需一秒即可杀死幼虫,但随着使用的水温越低、淡水鱼片厚度的增加,都会使所需时间增长或无法杀死幼虫。而台湾人类感染者多分布在苗栗县狮潭乡南投县国姓乡高雄市美浓区屏东县麟洛乡竹田乡九如乡等,主要跟当地盛行以淡水鱼有关。

据估计,这种寄生虫是世界上第三大最普遍的蠕虫寄生虫。它是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的特有种。在亚洲,它是最普遍的人类吸虫,估计有超过1500万人受到感染,2亿人持续面临感染风险。 中国的发病率最高,约有1300万例感染,占总病例的85%。

男性、渔民、农民、商人和餐饮人员的感染率通常较高。感染在40-60岁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中更为严重。更多的病例发生在低阶级或中产阶级国家,增加了疾病负担并造成了经济问题。华支睾吸虫病在全球导致275,370个残疾调整生命年。到2010年,仅在中国广东省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疾病的计算经济负担就达到2亿美元。[3]

临床表现[编辑]

急性表现[编辑]

中华肝吸虫鲜少造成急性症状,一般上在吃了未煮熟的的10到26天内,身体会开始出现发烧、食欲不振、腹部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全身软弱或浮肿。一般上这些症状会持续2到4个星期。[1]肝肿大淋巴结种大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此时,一般人的血液中的嗜酸性球(eosinophil)的数量也会大量增加。3到4个星期后便能在病患的粪便中验出中华肝吸虫的卵。

慢性表现[编辑]

虫体吸附在胆管胆囊,以胆汁作为营养来源,严重时会妨碍宿主脂质消化和吸收;虫体的聚集可造成物理性的伤害,若产卵数量大,堆积后甚至可造成胆囊破裂;此外吸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亦具有毒性,可导致纤维化(fibrosis)的病变、引起发炎反应,使血液嗜酸性球的数量增加,患者也可能出现黄疸胆结石肝硬化多发性肝脓疡(multiple liver abscess)。

胆管上皮细胞癌[编辑]

慢性感染会增加得到胆管上皮细胞癌的几率。因而使病患体重下降、胃痛、腹部出现肿块、黄疸腹水。目前,没有人知道慢性病患为何会患上胆管上皮细胞癌。香港的一个临床研究显示,那些患上胆管上皮细胞癌的人,67%的人都同时患上中华肝吸虫的病。这些人的存活率也不高,保守估计为6.5个月。[2]

诊断和治疗[编辑]

依据中华肝吸虫的生活史特性和其所造成之病理表现,主要有数项方式可以作为诊断工具,包括排泄物中的卵、血液检测、或以十二指肠抽取物质做检验。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是主要的治疗药物,前者可能带来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副作用,后者副作用虽较小,但效果较差。严重的患者,也可能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和控制[编辑]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不要食用生鱼、未熟透的鱼,也不要食用盐鱼、熏鱼或腌透的鱼。[4]世卫组织建议采用兽医公共卫生措施、推进食品安全教育,并扩大抗蠕虫药物的使用范围。中国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建议和世卫组织类似。[5]

世界各国的卫生监管机构对生食鱼类的冷冻时间都有提出要求。欧盟(EFSA)特别规定,与其他寄生虫相比,怀疑含有ClonorchisOpisthorchis寄生虫的鱼类需要更长的冷冻时间。[6] 根据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在−10 °C(14 °F)下冷冻5天,或在−20 °C(−4 °F)冷冻3-4天,可杀死中华肝吸虫的幼虫。[7]

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对怀疑有此虫的鱼在70 °C(158 °F)煮30分钟后食用。[7]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朱慕春; 刘劲峰; 陆忠奎; 孔德龙. 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抗原McAb的制备及双抗夹心ELISA的初步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 34 (10): 873–877 [2018-12-01].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8.00.1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中文(简体)). 
  2. ^ 蒋峰; 张浩. 芜湖水域麦穗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调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8, 34 (10): 957–960 [2018-12-01].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8.00.1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中文(简体)). 
  3. ^ Tang, Ze-Li; Huang, Yan; Yu, Xin-Bing.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and clonorchiasi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om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2016, 5 (1): 71. PMC 4933995可免费查阅. PMID 27384714. doi:10.1186/s40249-016-0166-1. 
  4. ^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Clonorchis - Prevention & Control. www.cdc.gov. 27 February 2019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美国英语). 
  5. ^ Tang, Ze-Li; Huang, Yan; Yu, Xin-Bing.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and clonorchiasi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om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December 2016, 5 (1). doi:10.1186/s40249-016-0166-1. 
  6. ^ Public Health Ontario; Parto, N; Caturay, A. Evidence Brief: Control of parasites by freezing in fish for raw consumption (PDF). Toronto, ON: 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 2017-08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28). 
  7. ^ 7.0 7.1 GUIDANCE ON VIABLE PARASITES IN FISHERY PRODUCTS THAT MAY REPRESENT A RISK TO THE HEALTH OF THE CONSUMER (PDF). 16 November 2011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27). 
  • (英文)Harinasuta, T, Pungpak, S, Keystone, JS. Trematode infections. Opisthorchiasis, clonorchiasis, fascioliasis, and paragonimiasis published erratum appears in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4 Mar; 8(1):following table of contents.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3; 7:699.
  • (英文)Okuda, K, Kubo, Y, Okazaki, N, 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arcinoma including hilar carcinoma: a study of 57 autopsy-proven cases. Cancer 1977; 39:232.
  • (中文)蔡睦宗、张淑美、陈威宇、张藏能,2006年,中华肝吸虫症,人畜共通传染病临床指引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Ch.60。
  • (英文)Scott Freeman, 2002, Biological Science.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nc.
  • (英文)Lance Gilbertson, 1999, Zoology Laboratory Manual 4/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