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育全称五种教学英文Five Ways of Life),在一般指“”的五个学习目标。[1]五育融通的精义为师资培育应兼具通识特识的知能,才能够全面系体会及实践教师职前培育课程之任教学科专门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之根本。[2][3]而在中国大陆一般指“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4],其中“劳”指的是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是由邓小平提出的。

德育为本源可据以整全人道;以智育为经纬可循以建构人文;以体育为命脉可凭以充实人生;以群育为体用可藉以合谐人际;以美育为表里可资以丰富人存。[5]

德育[编辑]

教育的核心本质之一,也是德智体群美五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当代德育目标是兼具培养好人、好公民以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6]

智育[编辑]

所要培养的也就是运用论证能力提出证据导向的论述说服别人,以批判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所发生的现象;利用探究的精神,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育[编辑]

着重于以身体活动经验为主的教育,其深层价值在于做为五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在于彰显尊重运动的权利,在于落实社会道德的精神、在于人格品性的形塑、人文素质的涵养以及社群服务的学习,透过游戏、动作、以及运动的情境,让学习者体现其德行、智能、群性、和美感上的学习与发展。[7]

群育[编辑]

使人们能够透过生活的体验,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明白人际与自然关系及处事之道,进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服务社会,达到立己立人的理想。[8]

美育[编辑]

有关于美感认知与情意养成的教育。换言之,它是一门有关于制作、感受与了解艺术及其有关事物的教与学,同时也是一门经由艺术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学科。[9]

劳动技术教育[编辑]

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10]

例子[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台湾[编辑]

香港[编辑]

五育的起源[编辑]

蔡元培于1912年初在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的五育是指:军国主义教育[11]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的五大政治思想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如何均衡五育發展? 教界:因材施教. [202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2. ^ 體育精神在於友誼第一.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3. ^ 101年度五育分享研习议程表[永久失效链接]
  4. ^ 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北京市房山区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人民网. [201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5. ^ 五育的英文翻译.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6. ^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2). 
  7. ^ 何謂體育.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群育發展的理念.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9. ^ 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网.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10. ^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 现代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46. ISBN 978-7-04-017121-1. 
  11. ^ 这里的“军国主义”不同于法西斯式军国主义,而是要养成“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英勇死义,精忠报国的人格,重在“武德”与“武艺”,崇尚“”诸德,以王道为本位。可见蒋介石在〈现代国家的生命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对“军国民教育”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