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歆(前50年?—23年),字子骏,改名刘秀,汉朝宗室,西汉末年及新朝官员及学者,协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职“羲和官”,号称国师,晚年却因儿子被杀与误信预言,谋叛事败自杀。刘歆博览图书,精通经学,提倡古文经学,推动把《左传》及《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列于学官,引发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他曾与父亲刘向一同校阅宫庭藏书,编成目录学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别录》,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流派。

生平[编辑]

刘歆是汉朝宗室,乃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后,父亲是学者刘向。刘歆年轻时便精通《诗经》及《尚书》,获汉成帝召见,授官黄门侍郎[1]:9、40。约前27年受诏,与父亲刘向一同校阅宫中藏书,博览群书。前22年,王莽亦担任黄门侍郎,刘歆受到王莽的器重[1]:44、48。前7年,刘歆获王莽推荐,出任侍中,晋升光禄大夫,并承继父亲刘向的事业,教授五经,并继承父亲编成宫中藏书目录《七略》,上奏朝廷。前6年,刘歆争取请求朝廷设立《左传》、《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的学官,撰文批评太常博士抱残守缺,写成〈移让太常博士书〉,开罪了当时的执政大臣与儒生,受到儒生的反击指摘,自请离开京师,出任河内太守[1]:67、74-75。同年,为避汉哀帝讳,改名刘秀。[2]

前1年,王莽执政,刘歆获召回京师,出任右曹太中大夫,进升为中垒校尉。公元1年,刘歆出任羲和官,公元5年封侯[1]:90、92、105。公元9年,王莽篡位,刘歆是王莽的心腹,号称国师,歌功颂德。王莽赐众多大臣姓王,刘歆因女儿嫁给王莽的儿子,故没有改姓。公元10年,刘歆的两名儿子刘棻刘泳牵涉入“甄寻怨谤”一案,被捕而死[1]:139-140。新朝末年各地动乱,公元23年,道士西门君惠预言刘歆上应天象,将复兴汉朝,刘歆相信了此预言,又怨恨王莽杀害他的儿子,于是和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合谋叛变,机密泄漏事败,刘歆自杀[1]:175

学术思想[编辑]

刘歆认为“太极元气”是宇宙的根本,在元气尚未分化前,天、地、人混合为一。他相信天人感应之说,撰有《五行传》,内容与父亲刘向那部《五行传》相似[3]:214、213。经学方面,刘歆认为《左传》、《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都是源远流长的儒家经典,和已经立为学官的五经有同等价值[4]:150。他主张把这4部古文经都列于学官,批评当时太学博士所传习的经书并不完整正确,只是经历秦火后口传的记录,而古文经来自鲁恭王孔子故居中的发现、宫庭藏书及民间的经师,更为可靠[3]:216-217。刘歆引发今古文经的论争,受王莽重用时,他在太学为古文经设立学官[5]:817。刘歆也注释了《尔雅》一书[6]:165。和神化孔子的今文经学不同,刘歆认为孔子是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3]:220

目录学方面,刘歆承继父亲刘向校定宫中藏书的事业,撰成目录《七略》,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各书名下都附有简略说明,乃节录刘向为每部图书所撰的解题“叙录”而成[7]:23-24。刘歆又把各书的叙录按《七略》的次序辑为《别录》20卷。《七略》体制严密而有系统,著录和总结了重要的文化典籍,反映当时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是《史记》以外西汉史学上的最大成就[7]:27-29。历法方面,刘歆把西汉前期的太初历改编为三统历,后来收录在《汉书·律历志》[8]:174。音律方面,刘歆作《钟律书》,综合西汉末年音律家的意见,此书内容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中[3]:214

伪造经籍案[编辑]

在宋代,刘歆被司马光洪迈等学者怀疑伪造《周礼》一书[4]:155。清末今文经学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指摘刘歆伪造古文经《左传》和《周礼》,以协助王莽篡位[1]:1。他断定刘歆割裂左丘明所作的《国语》,分附于《春秋》经的各条之下,形成《左传》[3]:217,此外又伪造《尔雅[6]:165。民国时,许多学者都攻击刘歆伪造经籍[1]:7,如钱玄同顾颉刚。1929年,钱穆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系统地驳斥了康有为之说。这篇论文轰动学术界,得到多数专家肯定,结束了清末以来今古文经的争论[4]:138-139;此后唯有少数学者坚持刘歆伪造之说,如郭沫若于1932年出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此后累有增订修改,然至死仍不改此说;冯友兰亦认为《左传》是刘歆割裂《国语》一书而造的[3]:217-218徐复观提出《周礼》是刘歆与王莽二人合作伪造的,但此说没有说服力[4]:145、150。有学者认为刘歆窜改了《左传》,加入杜撰的内容[5]:817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20》,出自班固汉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30》,出自班固汉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36》,出自班固汉书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钱穆. 〈劉向歆父子年譜〉.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1–179. ISBN 7100032423 (中文(繁体)). 
  2. ^ 《汉书·楚元王传第六》
  3. ^ 3.0 3.1 3.2 3.3 3.4 3.5 冯友兰.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中文(简体)). 
  4. ^ 4.0 4.1 4.2 4.3 余英时.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 台北: 三民书局. 1991. ISBN 9571418293 (中文(繁体)). 
  5. ^ 5.0 5.1 崔瑞德等 (编). 《劍橋中國秦漢史》. 杨品泉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ISBN 7500409079 (中文(简体)). 
  6. ^ 6.0 6.1 李约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6卷第1分冊.植物學》. 袁以苇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ISBN 7030166132 (中文(简体)). 
  7. ^ 7.0 7.1 王重民. 《中國目錄學史論叢》.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中文(简体)). 
  8. ^ 杜石然等.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