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1],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阮瑀徐干王粲应玚刘桢。同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他们相提并论,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2]

简介[编辑]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𫘧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又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畴也”。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现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建安七子当中,除孔融与曹操不睦外,其他六人都归顺曹操幕下。孔融被曹操斩杀后,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广征孔融的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一场大瘟疫,除了孔融、阮瑀早死之外,王粲也早在同年正月因为麻风去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陈、徐、应、刘四人竟全死于这次传染病。当时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曹丕非常忧伤,因他与此五人“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参看[编辑]

注释[编辑]

  1. ^ 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2. ^ 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页:“论文学,我们只须再提一下曹操的‘对酒当歌’与曹植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不就够了吗?再说,建安七子怎么样?东汉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