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政治体制

德国为一个议会民主制联邦共和国,其政治体系需按照分权、区域自治、民主投票这三项基本原则维持。联邦总统仅仅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虚位元首),真正的实权掌握在联邦总理,即政府首脑手中。

联邦立法部门联邦议院,而联邦参议院则由各联邦州代表所组成。自1949年以来,基督教民主联盟社会民主党一直是德国联邦议会中的两大政党。

德国司法制度独立于行政和立法之外。而德国的政治制度是依据1949年所颁布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德国基本法》),其地位等同于宪法。《德国基本法》强调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另外也界定联州与各州的权力、以及行政、立法、司法三权。

联邦行政部门[编辑]

联邦总理府

德国联邦总理联邦政府的领导人,由联邦议院选出。总理对联邦议院负责。

总理在四年任期内,除非联邦议院已决定继任人选,否则不能免除其职务。这种建设性不信任动议是为了避免再度出现魏玛共和国的情形--行政部门得不到立法部门的支援,无法顺利执政,但立法部门太过分散无法提名继任者。

除了1969年至1972年,以及1976年至1986年这两段时间,威利·布朗特赫尔穆特·施密特两位社民党总理是以第二大党的身份组阁外,总理一职都是由最大党人士出任,并且通常会有两个政党筹组议会多数的执政联盟。总理会任命一位内阁官员为副总理。副总理一职的重要性不高,但通常由执政联盟中少数政党的重要内阁成员担任。

相较之下,德国联邦总统主要以代表性和礼节上的职责为主。总统由五年一度的联邦大会于5月23日投票选出。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员,以及16个联邦州根据其议会依比例代表制产生的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

[注 1]基民盟一直是德国的最大党,联邦总统也多由基民盟人士出任。

联州立法部门[编辑]

德国国会大厦,为联邦议院所在地

联州立法权分为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议院经由全民普选产生,而联邦参议院则代表各联邦州。宪法给予联州立法部门有专属管辖权(Exclusive jurisdiction),并与各联邦州政府有共同管辖权(Concurrent jurisdiction)。

联邦议院拥有比联邦参议院更大的权力,只有在有关于联州与州政府间的利益,和增加州政府职责的立法提案时才需联邦参议院的同意。事实上,这代表在立法过程中,常常需要联邦参议院的同意,因为联州立法常常需要由州政府或地方行政机构执行。当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出现意见分歧时,将组成调解委员会寻求妥协方案。

联邦议院[编辑]

联邦议院是由普选产生,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议员任期为四年。其中,299位议员是由各选区以多数制方式选出。若是政党所获得的选区席次,少于政党全国得票率所应得的席次,则由政党名单的席次补足。相反的,若是政党在选区所赢得的席次比其得票率所应得的席次还多,则不作变动,而这些多出来的席次称为延伸议席(Überhangmandate)。在2009年大选中,因为产生了24个延伸议席,因此让总席次来到622席。

政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百分之五,或是赢得三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院。这项也被称为“百分之五门槛”(Fünfprozenthürde)的规则记载于德国选举法之中,其目的是避免政治破碎及大量的小政党。德国联邦共和国的第一次联邦议院选举是在1949年8月14日举行。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全德联邦议院选举在1990年12月2日。在2009年9月27日。议会席次在2002年将原有的656席减少为598席,但由于有延伸议席制度,因此议员人数常多于应有席次。

联邦参议院[编辑]

联邦参议院各联邦州在联邦层级的代表。联邦参议院共有69名议员,为16个联邦州的代表。16个联邦州的州总理(Ministerpräsident)通常也都是参议院成员。每个联邦州依其人口多寡,可分得3至6票。

自从联邦参议院的政治倾向(根据各州选举结果而定)逐渐与联邦议院形成对立,造成联邦参议院在近年来开始成为反对党的论坛。

政党与选举[编辑]

目前德国主要有五个全国政党,分别是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拜仁基督教社会联盟(联盟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绿党德国左派党德国自由民主党。其中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称两党为“姐妹党”(CDU/CSU)。他们不在同一地区运作,另外在联邦议会组成同一政党,基社盟主要在德国最大州巴伐利亚,自1957年一直在该州执政。

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政党 选区得票 政党得票 总议席 +/–
得票 % 议席 得票 % 议席
社会民主党 (SPD) 12,228,363 26.4 121 11,949,756 25.7 85 206 +53
基督教民主联盟 (CDU) 10,445,571 22.5 98 8,770,980 18.9 53 151 −49
联盟90/绿党 (GRÜNE) 6,465,502 14.0 16 6,848,215 14.8 102 118 +51
自由民主党 (FDP) 4,040,783 8.7 0 5,316,698 11.5 92 92 +12
德国另类选择 (AfD) 4,694,017 10.1 16 4,802,097 10.3 67 83 −11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CSU) 2,787,904 6.0 45 2,402,826 5.2 0 45 −1
左翼党 (DIE LINKE) 2,306,755 5.0 3 2,269,993 4.9 36 39 −30
南石勒苏益格选民协会 (SSW) 34,979 0.1 0 55,330 0.1 1 1 +1
其他政党及独立人士 3,335,728 7.1 0 4,422,900 9.4 0 0 0
有效票 46,339,602 98.9 46,419,448 99.1
无效/白票 499,163 1.1 419,317 0.9
总票数 46,838,765 100 299 46,838,765 100 436 735 +26
合资格选民/投票率 61,168,234 76.6 61,168,234 76.6
资料来源: Bundeswahllei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图表[编辑]

在单一选区中获胜的政党
各州政党名单得票结果
各州政党比例代表席次
得票率
SPD
25.74%
CDU/CSU
24.07%
B90/GRÜNE
14.75%
FDP
11.45%
AfD
10.35%
DIE LINKE
4.89%
其他政党及独立人士
8.74%
联邦议会席位
SPD
28.03%
CDU/CSU
26.67%
B90/GRÜNE
16.05%
FDP
12.52%
AfD
11.29%
DIE LINKE
5.31%
SSW
0.14%

各联邦州政党票票数分布[编辑]

各州政党名单得票率[1]
联邦州 社会民主党 联盟党 联盟90/绿党 自由民主党 德国另类选择 左翼党 其他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28.0 22.0 18.3 12.5 6.8 3.6 8.7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29.1 17.4 7.8 8.2 18.0 11.1 8.4
 汉堡 29.7 15.5 24.9 11.4 5.0 6.7 6.8
 下萨克森 33.1 24.2 16.1 10.5 7.4 3.3 5.4
 不来梅 31.5 17.2 20.8 9.3 6.9 7.7 6.5
 勃兰登堡 29.5 15.3 9.0 9.3 18.1 8.5 10.3
 萨克森-安哈尔特 25.4 21.0 6.5 9.5 19.6 9.6 8.4
 柏林 23.5 15.9 22.4 8.1 8.4 11.4 9.4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 29.1 26.0 16.1 11.4 7.3 3.7 6.5
 萨克森 19.3 17.2 8.6 11.0 24.6 9.3 9.9
 黑森 27.6 22.8 15.8 12.8 8.8 4.3 7.9
 图林根 23.4 16.9 6.6 9.0 24.0 11.4 8.7
 莱茵兰-普法尔茨 29.4 24.7 12.6 11.7 9.2 3.3 9.2
 巴伐利亚 18.0 31.7 14.1 10.5 9.0 2.8 13.9
 巴登-符腾堡 21.6 24.8 17.2 15.3 9.6 3.3 8.2
 萨尔兰 37.3 23.6 11.5 10.0 7.2 10.5

司法部门[编辑]

位于卡尔斯鲁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德国司法部门的独立,比德国民主的历史还要久远。传统上,法院组织十分强势,几乎所有联邦州的行为都需经过司法审查。除了处理民事刑事案件,分为四层的普通司法部门外,针对行政、税务、劳工及社会安全各有不同的司法部门及阶层系统。除了各司法部门的最高法院是联邦层级,其余皆是州层级,维持了司法权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另外,德国有十分权威的联邦宪法法院。联邦宪法法院独特的地方在于,《德国基本法》规定任何人在基本权(特别是人权)被政府侵犯,或是已经在正常法院系统中上诉到最高层级,无法继续上诉时,可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申诉。

上诉的内容也包含立法部门所通过的法律、法院的裁定和行政行为。虽然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宪法诉愿是成功的,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知名的是时常采取与立法和行政部门对立的立场。甚至有法官公开声明,他们的决议完全依据宪法,不会受到政府、德国联邦议会、舆论等反应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一般大众中享有很高的支持度。

联邦宪法法院也处理其他程序,像是国家机关间对于宪法权力的争议。另外,宪法法院还有权力取缔抵触宪法原则的政党,但到目前为止,这项权力只执行过两次,分别是1952年的德国社会主义帝国党(Sozialistische Reichspartei Deutschlands,为纳粹党的后继者),和1956年的德国共产党

现今政治[编辑]

1998年-2005年:“红绿联盟”[编辑]

经过基民盟赫尔穆特·科尔16年的掌权之后,社民党绿党赢得1998年的大选。社民党主席格哈特·施罗德成为总理,他将自己定位为中间派第三条道路的候选人,如同英国托尼·布莱尔美国比尔·克林顿。过去年东部地区的经济成长缓慢,以及东西间经济差距逐渐扩大是科尔政府失去民意支持的原因。

最后,胜选的幅度让社民党可以与绿党组成“红绿联盟”,这也是德国绿党第一次入主联邦政府。

新政府最初的问题是社民党内部温和派及传统左派间的政策冲突,导致部分选民不满。1999年2月,社民党在黑森赢得联州大选后的第一次州选举,但同时间的其他州,由社民党或基民盟所领导的执政联盟成功连任。2000年,科尔隐瞒收取大量政治献金一事曝光,基民盟支持度大量滑落。由于这次危机,安格拉·梅克尔成为党主席。

联邦议院在2002年9月22日举行大选。施洛德率领的红绿联盟以11席之差击败艾德蒙·施托伊伯尔(Edmund Stoiber)率领的基民盟/基社盟-自民党联盟。虽然在前几个月红绿联盟的支持率还落后于对手,但一般认为红绿联盟能获胜的三大原因是:成功处理水灾、对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坚定反对立场、以及施托伊伯尔在东部不得人心,使得基民盟失去重要的席次。不过,社民党仅以三席领先联盟党,显示联盟党已恢复元气。

红绿联盟在第二任期中,于一些重要的州选举中落败,例如施洛德曾在1990年至1998年担任州长的下萨克森自民党因1998年失去政权而衰落,但他们在2002年的州选举再次获得胜利。另一方面,一些极右派政党也获得了部分选民的认同。

2003年4月20日,施洛德总理宣布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市场改革,称为议程2010,措施包括联邦劳动局(Bundesanstalt für Arbeit)的改组、削减失业者开始工作后的补助金及津贴等等。这些变革一般以委员会主席彼得·哈尔茨(Peter Hartz)之名命名为哈尔茨一号至哈尔茨四号。虽然这些改革引起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但现在认为这些措施是德国在06、07年经济成长及失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2004年6月13日的欧洲议会选举,带给社民党巨大的挫败。社民党得票率只稍微超越百分之二十一,是二战以来社民党在全国性选举中的新低纪录。许多观察家认为,这次选举代表施洛德政府下台的开端,也意谓著社民党的衰落。

2005年-2021年:梅克尔时代[编辑]

2005年-2009年:大联合政府执政联盟[编辑]

总理安格拉·梅克尔
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也是社民党2009年总理候选人,在默克尔政府两次出任外长。

2005年5月22日,如同预测的,社民党在该党先前的核心地带北莱因-西发里亚败选。在选举结果出炉后的半小时后,社民党主席弗朗茨·明特费林宣布,将在联邦议院以故意不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提前举行联州大选。

这举动令全国感到讶异,特别是当时社民党在选举中的支持率不到25%。隔天,基民盟宣布由党魁安格拉·梅克尔出马角逐总理,冀求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

劳动和社会公平党(WASG)和民主社会主义党(SPD,简称民社党)组成联盟,并计划合并(参见左派党)。由于联盟中有前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方丹和民社党葛雷格·吉西等知名政治人物,该联盟很快地在媒体及大众中引起关注。他们在七月的大选中拿下12%的票数。

而基民盟在2005年5月及6月的胜利(其中在部分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似乎极有可能拿下总理宝座。但局面在接近9月18日的选举时出现了变化,特别是传出基民盟可能由保罗·基希霍夫英语Paul Kirchhof出任财长一职的消息,以及在梅克尔与施洛德的电视辩论后,许多民众转而认为施洛德的表现较佳。

2005年9月18日的选举结果令人感到讶异,因为与前一周所作的民意调查有着明显的落差。与2002年相比,基民盟的支持度下滑,得票率只有35%,无法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的“黑黄”中间偏右联合政府。自民党赢得了优秀的10%得票率,是该党最杰出的表现之一。但红绿联盟也无法取得多数,社民党得票率滑落到34%,绿党维持在8%。左派党联盟拿下8.7%的选票,成功进入联邦议院,而极右派的国家民主党得票率只有1.6%。“黑黄”中右联盟和“红绿”皆无法取得多数,而社民党拒绝与左党结盟,因此最有可能与联盟党组阁,但由于两者议席相近,联盟党只以四席领先,意味需要经过长时间谈判。

最有可能出线的执政组合是由基民盟和社民党两个最大政党所组成的大执政联盟,其他三个政党(自民党、绿党和左党)则为在野党。其他可能的执政联盟有社民党、自民党、绿党所组成的红绿灯联盟(Ampelkoalition),和基民盟/基社盟、自民党、绿党所组成的牙买加联盟(Jamaika-Koalition)。所有政党(包括左党本身)皆已排除与左党共同执政的可能性。经过两个月谈判,社民党和联盟党终达成协议,施罗德放弃总理一职,由默克尔出任总理,内阁社民党占8个席位,联盟党占6个。这也是德国40年首个大联合政府

2005年11月22日,总理安格拉·梅克尔宣誓就职,她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第一位出身东德、第一位科学家总理,也是二战后最年轻的德国总理。

联邦层级的大政府也让较小型的政党在州地区的支持率上升。自从执政基社盟在巴伐利亚失去绝对多数,与自民党筹组联合州政府后,大执政联盟也失去了在联邦参议院的多数优势,使得执政联盟在重要议题上必须仰赖自民党的支持。

2008年11月,弗朗茨·明特费林再度担任社民党主席,并推举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出马角逐2009年9月27日大选的总理宝座。

2009年-2013年:“黑黄”执政联盟[编辑]

2009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的联盟党取得239席,得票率33.8%,虽然减少,但维持第一大党地位:德国社会民主党得票率是60年最低,只有23.0%,议席大减,取得146席;德国自由民主党成绩是历来最佳,得票率14.6%,取得93席;德国绿党也是历来最佳,得票率10.7%,取得68席;德国左派党也是历来最佳,得票率11.9%,选举后,联盟党和自民党组建中间偏右联合政府

然而,此后执政联盟在多个州选举,皆以微弱之差败给社民党和绿党的“红绿联盟”,自民党更因党内权力斗争,支持率大跌。

2013年-2021年:第二次大联合政府执政联盟[编辑]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的联盟党取得311席,得票率41.5%,维持第一大党地位:德国社会民主党得票率25.7%,议席取得193席;德国自由民主党得票率4.8%,由于未能过5%得票门槛,未能获任何议席;德国绿党得票率8.4%,取得63席;德国左派党得票率8.6%,取得64席;选举后,联盟党和社民党进行组阁谈判联合政府事宜。

经过两个月谈判,社民党和联盟党终达成协议,默克尔继续出任总理,内阁联盟党占8个席位,社民党占6个。之后社民党大会通过会和联盟党组建大联合政府。12月17日获得信任投票。尽管四年后的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两党皆失去不少议席,但大联合政府获得延续,惟默克尔宣布不再寻求连任总理。

2020年2月的州总理选举中,身为图林根州最大党的左翼党波多·拉梅洛被预估将获得多数州议员的选票,胜出组阁,但最终,图林根州的最小党自民党推出的凯默里希(Thomas Kemmerich)竟获得了极右派另类选择党(AfD)与基民盟(CDU)的支持选票,而以一票的差距逆转胜。此次州长选举为自二战后,第一次有德国主流政党被极右派拱上执政宝座。随后,凯默里希便在被指控与极右派政党合作的舆论压力下辞去图林根州总理。[2]而时任基民盟党主席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也负起政治责任,公开表示将于该年夏天辞去基民盟党主席一职,并最终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长阿敏·拉舍特接任主席。[3]

2021年迄今:“红绿灯联盟”(第三次大联合政府执政联盟)[编辑]

2021年德国联州大选萧兹胜选所带领的大联合政府。

注释[编辑]

  1. ^ 2004年5月,基民盟的霍斯特·克勒当选总统。虽然霍斯特·克勒是基民盟党员,但《德国基本法》第55条规定联邦总统不得兼职、营业及其他行业,也不得进入任何公司企业。因此每届联邦总统皆会中止其党员身份,成为无党籍,直至任期结束。

参考文献[编辑]

  1. ^ Bundeswahlleiter.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2. ^ 德國破滅的極右封印:圖林根邦總理「被當選」的極右派禁忌.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3. ^ 「梅克爾接班人」的夭折:德國基民盟主席AKK閃辭風暴與極右大亂鬥.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