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非军事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韩非军事区
Korean DMZ
조선반도 비무장지대朝鮮半島非武裝地帶 (朝鲜语)
한반도 비무장지대韓半島非武裝地帶 (韩语)
朝鲜半岛
一座位于朝韩非军事区的检查站,上有一名哨兵警戒着(摄于2005年8月17日)。
韩国非军事区地图,非军事区以红色标示,双方国界(军事分界线,DMZ)即为非军事区中间的黑线,白色的点为朝鲜挖掘穿过军事分界线的隧道。
类型非军事区
设施信息
控制者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3年-1994年)[注 1]
联合国 联合国军事停战委员会(1991年起中止运作)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旗帜 中立国监察委员会
美国 美国陆军
 大韩民国
公众开放受到一定的限制,外人仅有访问的权限。
现状全部建造完成并持续使用中。
历史
建于1953年7月27日开始
建造者 朝鲜
 韩国
联合国 联合国军
使用时期1953年7月27日 (1953-07-27)朝鲜战争结束后)
战役朝鲜战争
驻军状态
派驻部队朝鲜人民军军旗 朝鲜人民军(1953年至今)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958年)[注 1]
联合国军队徽 联合国军(1953年至今)
大韩民国国军(1953年至今)

朝韩非军事区朝鲜语:조선반도 비무장지대朝鮮半島 非武裝地帶韩语:한반도 비무장지대韓半島 非武裝地帶,英语: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是指一段横越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边界而以三八线为基准的缓冲区地带,又常称朝鲜半岛非军事区韩国非军事区朝鲜非军事区等。1953年7月27日在经历将近三年的朝鲜战争后,朝鲜战争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国军——决定于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重新确立了由北纬三八线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的朝韩非军事区

这条非军事区将整座朝鲜半岛分成南北两侧,并穿过了北纬三八线一角,在非军事区的西端位于北纬三八线南方,东端则在北纬三八线北方,大体上与作为二战美苏受降分界线的三八线平行,因而朝韩分界线在中国大陆也普遍称为“三八线”。非军事区北部地区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控制,南部地区则由大韩民国控制,同为参战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驻韩美军(以联合国军名义)亦曾分别在非军事区北南两侧派驻部分部队,其中前者于1958年完全撤出。直至今日,非军事区的两侧仍保持敌对状态,附近的居民人数也极少。

整条非军事区长达248公里,宽度则大约为4公里[1][2],这条非军事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多军人驻守的国界地带[3][4]。此外,由联合国军事停战委员会负责管理与监督非军事区,并严格禁止双方试图进入朝韩非军事区内。2018年4月27日,朝韩首脑会晤签署了《板门店宣言》,提议自5月1日起,停止军事分界线一带一切敌对行为,将朝韩非军事区转换成和平地带。但2020年6月16日,为了报复韩国脱北者放飞批评朝鲜政府的传单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警告会再次在非军事区内驻军[5]

美韩方面在非军事区以西单方面划定了“北方界线”(NLL)。作为回应,朝鲜也在半岛西部海域单方面划定“南方警戒线”。两线作为黄海海域的朝韩海上军事分界区。南北界线重叠海域也成为常发生军事冲突的重点处[6]

历史[编辑]

三八线与旁边的非军事区将朝鲜半岛分成了南北两大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美国苏联两大阵营,对其各自支持的政府在韩国的控制范围所画出的分界线。不过早在1896年,大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便进行了依今日的三八线分界线平分朝鲜半岛的秘密会谈,但在日俄战争后日本决定不管该协定内容,仍逐步将朝鲜纳为其殖民地[7]。在冷战时期,该非军事区也沦为局势紧张的国际边界之一。随着今日朝韩关系时紧张时缓和,这条非军事区也成了一特殊要角。如在2007年5月17日时京义线铁路和东海线铁路试运行,这也是从过去56年来首次有列车跨越朝韩军事分界线通行[8]。同年10月2日,大韩民国总统卢武铉甚至以步行方式穿过分界线进入朝鲜的方式进行访问,并在同日前往平壤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参与了朝韩首脑会晤

美国军用地图上的朝鲜半岛,红色粗线条处即为朝韩非军事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的方式画下了结束的尾声。在这之前,美国苏联也于雅尔塔会议上商定在朝鲜半岛北纬三八线,作为两方接受日军投降的范围界限,北部列为苏联红军受降区,南部则为美国军队受降区。在过去,整个朝鲜半岛自1910年开始,受到大日本帝国殖民统治。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的理由,一是该线将朝鲜半岛分割为近似相等面积的两部分,二是早在1945年日本撤消朝鲜军编制时,便是依照此线将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军并入关东军,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军并入国内军。

苏美以北纬38度线划界分别对日军受降,与日军当时的内部编制划分无关,1945年8月7日夜,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苏军正在东亚大陆上迅速扩大着占领区,而美军此时尚分布于太平洋以西诸多岛屿上。美国认为有必要在东亚大陆上寻求一个支点,决定向苏联提出由美军占领一半的朝鲜半岛,鉴于苏军的推进速度,这个提议需尽快以苏联不易拒绝的方式提出,于是美军上校迪安·里斯克以地图为准选择了北纬38度线简单地将朝鲜半岛分为土地面积大致相等的两个受降区。苏联随即迅速接受了这个提议,因为苏联同时也有意图在日本本岛寻求一个支点,即打算由苏军占领北海道,但这个意图在双方仓促决定38线划分时没来得及作为附带条件,而是之后另外提出的,并被美国拒绝。两周后的1945年9月8日、9日,美军分别在仁川、釜山地区登陆,此前苏军先导部队曾抵达汉城,鉴于双方的协议,又退回38线以北。

38线的划分是时间紧迫下的仓促决定,丝毫没有考虑地理人文因素,军事经济利弊,没有实地测量历史借鉴,因为这仅是一条受降分界线,时效作用都有限,如苏美并未以38线为界,禁止朝鲜半岛上居民的往来,到了1948年也没有以38线为界区分朝韩两国,而是分别只承认单一的一国。对苏美来说,毫无理由要考察日俄战争或延续日军的内部划分标准,日俄战争战争说和关东军国内军说不过是试图提升38线的地位和认可程度,而半岛直接利益者朝韩双方历来都没有承认38线为自己主权边缘。

然而两大阵营随即因理念不同,在之后朝鲜的政治路线上出现了纠纷。1948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决定举办投票来票选总统,进而创建了大韩民国(简称“韩国”);而北部鉴于大选中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在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政权支持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也自行于朝鲜半岛上宣布建国。 接着在1950年,朝鲜半岛的两大阵营爆发了朝鲜战争,此时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都十分依赖自己阵营的支持与援助。在苏联的支持及帮助下,首个月的战事中朝鲜人民军发起了攻势越过三八线入侵韩国,甚至在1950年9月时已占领几乎一大半的朝鲜半岛。联合国授权负责阻止此次战争的联合国军,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支援了韩国展开了反击,并于同年11月时将整个情势扭转过来。但之后同是共产政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避免自己暴露在冷战冲突的直接威胁中,派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了朝鲜干预整场战事。最后战争又再次回到三八线附近进行消耗战,并于1953年结束整场战事。然而这场因思想路线而爆发的冲突,早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侵一年后,便已夺去了300万人的生命,并导致朝鲜半岛必定分裂的后果,此后两年双方维持消耗战。

1951年11月27日,双方开始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的问题于谈判桌上达成了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至12月10日,双方参谋人员确定了非军事区的南北界限[9]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两项停战协定,并决定建立一条非军事区将朝韩分隔南北。双方都同意以三八线为基础,以自1953年7月27日22点整时军队所实际控制边界为起点,将各自的军队退到2000米远的地方(约2200码),建立一个东西向的缓冲地带——也就是总宽4公里(约2.5英里)的朝韩非军事区。

自此朝韩陷入僵局,三八线及其附近的非军事区成为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实际统治区的界线。两方都在这条边境线两侧驻扎了大量的部队,以防范另一方可能的潜在侵略举动。停战协定并没规定两方仅能有多少规模的军人进驻,也没说双方驻守军队只能拥有什么的武器,因此对于对方大量驻军之事其实无法管制。双方士兵可以在该区内进行巡逻,但他们按理说并不能跨过非军事区正中央的军事分界线。不过在1953年到1999年之间,由于彼此的敌对仍是在非军事区内爆发了多次零星的军事冲突,朝鲜人民军至今也已经杀害了近500名韩国国军士兵和50名美军士兵[10]。而在海上由非军事区延伸的北方界线NLL)也爆发了多次的朝韩海上武装冲突英语Korean maritime border incidents;如在2010年11月23日时,朝鲜便曾炮击延坪岛,导致岛上多栋建筑物起火,并造成韩国方面两名军人死亡、多名军人以及平民受轻重伤[11]

机井洞的建筑聚落。

在非军事区坐落边境有两座村庄,分别为韩国台城洞以及朝鲜机井洞,它们也被列为共同警备区的一部分;[12] 两座村庄各自由韩国和朝鲜政府自行管理,并由停战委员会负责监督停火一事。位在非军事区南方的台城洞村落是一个传统的村落,由韩国政府严格地控制着;韩国政府只允许在村落中有共同先祖的居民才可居住,如此严格的人口限制导致村落的人数偏低,而生活水平也维持在韩国一般乡村的水平之下。不过台城洞村落实际在军事上是由联合国军司令部管辖,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军)每年会派遣近240人于此警戒着[12],他们并将该村代号命名为“自由村”。到了2008年时,该村约有218人[12],且留下来的多为朝鲜战争爆发前,此处土地拥有者的后裔所居住[13]。在台城洞中,居民被彻底要求实施宵禁以及失去居住迁徙等自由,不过相对的也享有不用于大韩民国国军服兵役以及缴交税收的补偿措施。

在非军事区北方的机井洞则只有少量负责管理的人留下,原本就很少的居民也已撤往他处。之所以有这个管理与警戒人员较一般民众多的村子,是因为在停战协议后,韩国先建立了台城洞村落,这使得朝鲜政府也认为对方应容许他们也能在共同警备区域附近建立村落。今日,联合国军的士兵称该地为“宣传村”,因为该朝鲜村落政治宣传的功能远比实际居住的功能还高,在那里只有少数负责清洁和开灯的人居住。尽管在远处看,该村就像现代村落一般,但是在望远镜的观察下会发现村落一些建筑物的窗户竟是没有玻璃的。

2018年4月27日,朝韩首脑会晤签署了《板门店宣言》,提议自5月1日起,停止军事分界线一带一切敌对行为,将朝韩非军事区转换成和平地带。

2019年4月27日,《板门店宣言》发表一周年之际,韩国政府首次向普通民众开放非军事区内部分道路用于观光游览[14]

2020年6月16日,为了报复韩国脱北者放飞批评朝鲜政府的传单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警告会再次在DMZ内驻军[5]

入侵[编辑]

共同警备区由内往外看到一部分的朝鲜非军事区,在过了围篱后便会进入朝鲜的地雷区,这些驻守于此的卫兵每日得监视是否有可疑脚印、危险迹象以及朝鲜的挑衅行为,这张照片摄于1976年1月。

在标定分界之后,非军事区发生了多次入侵事件,且多数是由朝鲜军方所主导的,但是朝鲜政府从没有直接承认这些事件其所担负的责任[15]。这些事件包括有:

  • 1966年10月-1969年10月:爆发了朝韩非军事区冲突。一系列在非军事区沿线的小规模冲突导致43名美军士兵、299名韩国士兵以及397名朝鲜士兵阵亡,这些一连串的军事冲突也有“第二次朝鲜战争”之称[16]
  • 1968年1月17日:爆发了青瓦台事件。31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种部队人员伪装成韩国士兵,成功越过军事分界线侵入位在青瓦台韩国总统官邸,企图暗杀当时任职韩国总统的朴正熙[17]。但最后该次任务失败,29位特种部队队员因枪战阵亡、一人决定自行了断而最后一人则被俘虏,而另一方面总共有两名韩国警察和五位平民被杀害。其他报告则表明有多达68名韩国人死亡、66人受伤,在这其中又包括约24名平民。在非军事区附近阻止突击队逃回朝鲜的战斗中,又有三名美国人丧生,另外还有三人受伤[18]
  • 1968年10月:130名朝鲜突击队员攻入韩国江原道南部的三陟市蔚珍郡。结果最后该突击队有110人阵亡、7人被俘以及13人成功逃脱。
  • 1969年3月:六名朝鲜渗透人员成功越过边界,在江原道边界附近杀害了一名站岗的韩国警察。
  • 1969年10月:朝鲜渗透人员在靠近南部边界的非军事区枪杀了四名美国士兵。
  • 1970年4月:在京畿道金川郡处发生战斗,战斗中三名朝鲜渗透者皆被击毙,另外还有五名韩国士兵受轻重伤。
  • 1974年11月20日:第一条朝鲜秘密在非军事区下挖掘的渗透隧道被发现,但在探索该隧道时韩美联合调查队误中诡雷,两人当场炸死(包括一名美国人),另有六人因此轻重伤。
  • 1975年3月:第二条朝鲜渗透隧道被发现。
  • 1976年6月:三名朝鲜渗透人员在非军事区东段以南和韩国士兵交火,最后三人皆遭击毙,另有六名韩国士兵阵亡、六名韩国士兵受伤。
  • 1976年8月18日:爆发板门店事件美军朝鲜半岛板门店附近的“共同警备区”(JSA)里砍伐杨树时,遭到朝鲜军人的攻击,其中两名美军军官被斧头蛮横砍死,另外有四名美军士兵和五名韩国士兵受轻重伤,朝鲜方面的伤亡人数与此相仿[19]。该事件发生后三天,朝鲜半岛局势一度紧张,支持朝鲜的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支持韩国的美国也一度在外交上散发出火药味[20]。不过这起事件严格上并不认为是“渗透”行为所导致,因为该事件发生在原本应为中立区的共同警备区内。这起事件又被称为“斧头杀人事件”、“杨树事件”等。
  • 1977年7月14日:一架CH-47直升机闯入了北方非军事区后遭到击落,三名机组人员因故死亡,另有一人存活遭俘虏。这也是自《朝鲜停战协定》签定以来,第六起类似的案件[21]
  • 1978年10月:第三条朝鲜渗透隧道被发现。
  • 1979年10月:三名朝鲜渗透人员试图渗透非军事区东段时被拦截,其中一人遭到击毙。
  • 1979年12月6日:一个美军巡逻队无意中越过了非军事区,在军事分界线内又闯入朝鲜所埋设的雷区。地雷爆炸后导致一名美军士兵丧生,另有四人受轻重伤[22]
  • 1980年3月:三名朝鲜渗透人员试图跨过汉江时被击毙。
  • 1981年3月:三名朝鲜渗透人员在江原道被发现,一人遭击毙。
  • 1981年7月:三名朝鲜渗透人员在临津江上游中遭发现并当场击毙。
  • 1982年5月:两名朝鲜渗透人员在东海岸被发现,其中一人被打死。
  • 1990年3月:第四条朝鲜渗透隧道被发现,美国与韩国军方预测类似的渗透隧道在非军事区应该还有17条左右。
  • 1992年5月:三名穿着韩国制服的朝鲜渗透人员在江原道北部的铁原郡被击毙,另外还有三名韩国人受伤。
  • 1994年12月17日:一架OH-58奇奥瓦侦察直升机闯入朝鲜境内将近10公里后,遭朝鲜军方击坠[22]
  • 1995年10月:两名朝鲜渗透人员在临津江被拦截,其中一人被当场击毙,另外一人则顺利逃脱。
  • 1996年4月:数百名朝鲜人民军进入了共同警备区域和其他三处非军事区内,这已经严重违反了停战协定的内容。
  • 1996年5月:七名朝鲜士兵越过非军事区,但在韩国军队进行警告射击时撤退回朝鲜。
  • 1997年4月:五名朝鲜士兵于铁原郡处越过了军事分界线,韩国军队对此进行了警告射击。
  • 1997年7月:14名朝鲜士兵越过了军事分界线,双方进行了将近23分钟的交火。
  • 2000年10月26日:两架美军飞机在观察韩国军队的军事演习时,越过了非军事区[22]
  • 2006年5月26日:两名朝鲜士兵闯入朝韩非军事区,越过了边界且一度进入了韩国领土。在他们即将返回朝鲜时,韩国士兵鸣枪警告。
  • 2006年10月7日:在韩国士兵鸣枪警告下,朝鲜士兵短暂地越过边境一侧。
  • 2009年10月27日:一名于韩国通缉的猪农透过非军事区围栏的破洞叛逃到朝鲜[23]
  • 2010年3月4日:数名朝鲜人民军士兵为寻找一名叛逃的人民军逃兵,越过了作为在非军事区分隔朝韩的军事分界线。大韩民国国军遂即对这批朝鲜人民军队伍鸣枪警告,然而在人民军队伍正准备撤离英语Withdrawal (military)时却击中一人致死。[24]
  • 2010年10月29日:两名朝鲜士兵在韩国华川郡开枪示威后,韩国军队立即开了三枪来作为回报[25]
  • 2012年10月2日:一名朝鲜士兵向南跨越军事境界区,进入韩国陆军阵地要求投诚,后称“敲门归顺案[26]
  • 2017年11月13日:朝鲜人民军士兵吴青成驾驶吉普车进入板门店逃亡,逃亡途中被朝鲜人民军枪击7枪受重伤,之后被紧急送往首尔亚洲大学附属医院由枪伤权威李国钟医生开刀急救[27],经治疗后康复出院,现居住于首尔。
  • 2023年7月18日,美军士兵特拉维斯·金在板门店旅游时闯入朝鲜境内,被朝鲜当局拘留[28]

共同警备区[编辑]

一座朝鲜人民军共同警备区内沿着公路建造的出入境检查站,摄于1976年3月。
到了今日,朝鲜人民军士兵在执行勤务时仍会不断监视着南侧共同警备区。

共同警备区(JSA)是指坐落于朝鲜半岛韩国朝鲜,位在北纬三十八度停战线板门店附近一个直径800米圆周范围的区域;也有许多媒体称呼这范围的聚落为“停战村”,不过实际上只有在板门店、机井洞、台城洞村落才有较为明显的房屋聚集现象[29]。这个离首尔约60公里、离平壤约215公里的村落,在过去被视为韩国与朝鲜之间唯一的连接地点。但到了朝鲜战争停战近56年的2007年5月17日时,韩国铁道公社的列车被允许透过东海北部线越过朝韩非军事区后,板门店便不再是唯一能连结朝鲜的地点。

在共同警备区内,联合国军方和朝鲜军方的警备岗哨相邻;大多数建筑物盖在军事分界线南北两侧,不过也有些建筑物跨过分界线建造。在由瑞士瑞典捷克波兰组成的中立国停战军事委员会监察下,自1953年以来所有的朝韩谈判都于共同警备区进行,包括军事谈判、朝鲜半岛统一等议题都曾于此搬上谈判桌争论,这也有助于双方不会随便因小冲突而爆发更大的战争。有趣的是,军事分界线直接穿过会议室的谈判桌正中间处,使朝鲜军方与联合国军司令部(主要由韩国与美国代表)仍能于各自地盘面对面谈判。

虽然今日共同警备区内状态平静,但从过去到现在都是韩国与朝鲜暗中进行武力威胁英语Saber noise;自1953年以来,共同警备区已发生数起小规模冲突。如1976年8月时的板门店事件,为此美军一度要发动保罗·班扬作战计划达成原定目标─砍伐那棵肇事的杨树。经历这场冲突后,过去双方士兵们被允许于共同警备区跨越军事分界线的特权自此撤销。

另一件常被提起的例子为1984年11月23日时,一群来自苏联的游客在朝鲜官员陪同下,前往朝鲜控制的共同警备区北侧观光。但其中一名游客立刻跑过军事分界线说他想要投诚。朝鲜军队立即追赶并对他开枪示警。不知情的韩国边防部队立刻开枪还击,并包围试图追赶苏联游客的朝鲜士兵。事件中有三名朝鲜士兵因为追赶而被击毙,事后,那名投诚者平安到达韩国,并最终顺利到达美国。[30]

2009年年底,韩国军队协同联合国军司令部开始整修共同警备区内三座岗哨和两座检查站的建筑物,为了扩大建筑结构范围并施行现代化工程。一年后,军事分界线另一侧的朝鲜也决定整修下辖四座共同警备区的哨所[31]

入侵隧道[编辑]

隶属联合国军美军宪兵正巡视韩国共同警备区的一座瞭望塔,摄于1997年3月25日。

自1974年11月15日开始,韩国发现了四条朝鲜挖掘、穿过非军事区的隧道。透过这些隧道朝鲜人民军能自由地闯入韩国国境,不过这些隧道的源头都已被爆破而不知去向。 在隧道被韩国军方发现后,朝鲜单方面声称隧道是为了开采煤矿而挖掘的 ,但是至今并没有在遭发现的隧道内找到煤矿的踪影。人们推测这些隧道是朝鲜强硬挖掘花岗岩而成,为了在发现时有作为借口的说法,有些隧道在墙壁上被漆成类似无烟煤的黑色外观[32]

这些隧道已被认为是朝鲜入侵韩国时,所规划能迅速闯入的军事路线。每个隧道宽度虽然不够坦克或是车辆通行,但也大到足以让一个准备完全的步兵在一小时内快速通过。各条隧道采南北方向的部署,仅有单一隧道并无其他分支结构。每次发现一条入侵隧道时,韩国也发觉朝鲜在隧道工程上变得越来越先进。例如被发现的第三条向南延伸的隧道内,其地面结构稍微倾斜向上,以防止渗入却无法流出,形成一大摊阻碍通过的死水。至今共有四个隧道已经被发现,但是军方相信应该还有多达十几条隧道还存在着;[33] 韩国和美国士兵朝韩非军事区定期演练,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更多条的入侵隧道[34]。到了今日,外来的游客已被允许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第二、第三和第四条隧道[33]

第一条隧道[编辑]

第一条隧道位于京畿道涟川郡百鹤面浦春里,由一名正在巡逻的韩国士兵发现,当时该士兵发现蒸汽从地面往上升。在前往仔细检查时,发现朝鲜士兵并与之交火。五天后在探索该隧道时,美国海军指挥官罗伯特·巴林尔韩国海军陆战队少将金河哲因一枚朝鲜安装的爆裂物而身亡,另外还有联合国军司令部的五名美方人员和一名韩国人受伤。

该隧道高度约为1.2米(约4英尺)、宽度约为0.9米(约3英尺);预测整体长度有1,000米以上(约1,100码),借此横越军事分界线使军队得以渗透韩国境内。整个隧道外墙采钢筋混凝土板建造,并附有电力和照明。除人员通道外,尚有武器储存库和人员睡眠区等,地板上也早已安装有窄轨铁路的迹象。以这些为基础估计,这条隧道的规模能每小时让将近2,000多名的朝鲜人民军士兵快速通过[35]

第二条隧道[编辑]

1975年3月19日,第二条隧道也被韩国军方发现。这条隧道与第一条隧道的长度、设计、建造等都十分相似,同样被推测是朝鲜拿来入侵的地下隧道。尽管它位在将近50到160米(约160英尺和520英尺)深的地底,但大小却大于第一条隧道,整个隧道大小为2×2米(约7×7英尺)。

第三条隧道[编辑]

进入第三条入侵隧道的访客入口。

1978年10月17日,第三条连接朝鲜韩国的隧道在板门店边境处被发现。不同于前两次韩国军方发现的隧道,第三条隧道是由一位逃往韩国的朝鲜脱北者,于1978年10月时自行提供情报而找到的[36]。这条长约1.7公里(约1.1英里)、高度与宽度各为2米(约6.6英尺)的隧道,贯穿岩层坐落在地下约73米(240英尺)的深处;[37]更甚者,这条隧道距离大韩民国首都首尔只距离44公里(27英里)。这条隧道明显是朝鲜专为突袭首尔而建造的,每小时可以轻松的让30,000多人携带轻武器快速通过[38]。在发现第三条隧道后,联合国军司令部首次大幅指责朝鲜威胁韩国的国土安全,且严重违反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停战协定[39]。他们认为朝鲜想要透过“隧道”攻击韩国,并认为这是朝鲜侵略行为的一部分。

起初,朝鲜否认他们挖掘隧道是为入侵韩国[36],然而墙上损坏的诡雷和异常的水渠方向都使朝鲜的说法令人无法信服。之后调查团声称朝鲜所说的煤矿挖掘隧道,墙上看似黑色“煤”的样子是撤出士兵漆上的。[40]同时,报告也指出隧道所在地区不可能有煤存在。该隧道墙壁是火成岩花岗岩,而煤则出现在完全不同形成方法的沉积岩[41]

到了今日隧道内部仍严格保密,禁止人们在隧道内录影拍摄。虽然无法拍摄照片留念,但第三条隧道仍是繁忙的旅游景点,韩国政府在隧道开头为有许多礼品店聚集的大厅,游客可自一长陡坡进入隧道观看。韩国政府在隧道内的军事分界线处,用混凝土制路障将隧道封锁。

第四条隧道[编辑]

1990年3月3日,第四条隧道被发现。这条地下隧道的尺寸为2×2米。在结构上,第四条隧道的建筑方法与之前的第二和第三隧道几乎是相同[42]

聚落建筑[编辑]

板门店[编辑]

北朝鲜机枪堡
三名大韩民国国军宪兵在朝韩非军事区的板门店处监视着分界线。
驻守在板门店的朝鲜人民军军人(面对者)与韩国宪兵(背对者)。一旁的建筑由联合国所管辖,主要于朝韩的停战谈判时使用,其身后微微凸起的门槛即为军事分界线。

板门店(韩语:판문점)是位于韩国与朝鲜之间北纬三十八度停战线上的一个村落,在管辖上应是隶属于京畿道,不过实际上则是作为朝鲜和韩国的分界处。在双方经历朝鲜战争以后,1953年7月27日时韩国与朝鲜的代表便是于此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板门店之名则得自于停战条约签定地点附近,有一间卖香烟的同名杂货店。目前由于分治的影响,在签署停战协定时尽管板门店的建筑仍然被保留着,但是穿插非军事区中间的军事分界线将房屋北方一侧的主权交与朝鲜。板门店与柏林墙被视为冷战时期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当今最后一个冷战后仍在使用的产物。

军事停战委员会的监督下,朝鲜与韩国双方在距离首尔53公里、距离开城特级市10公里处的临时营棚外讨论于哪处建立彼此的窗口,最后双方同意在比谈判地点更南侧的板门店为窗口的所在地。当时,这里仅拥有10栋的小木屋于此。双方准备于此签署停战协定时,在高级代表的监督下于48小时内建造了一栋专为签署协定的会议室。其中,由朝鲜提供劳动力和一部分的建筑材料;联合国军司令部亦提供了一部分的建筑材料,以及发电机和照明设施使这项工程能在夜间持续进行。

在签署了停战协定后,1953年9月扩大对板门店守备规模,此即为共同警备区。随着该范围的确立,联合国军司令部(主要为美国和韩国)与朝鲜都在此处的会议室进行谈判。战争结束后,所有平民在官方的帮助下自非军事区撤离,板门店因无人居住其一般民众建筑多已年久失修,最终拆除消失。不过仍有一座位在朝鲜国境内的建筑已经过改造,以此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平博物馆英语North Korea Peace Museum

2006年10月31日,美国军方决定把板门店共同警备区的警备任务正式移给韩国。今日在距离首尔约60公里、距离平壤约215公里的板门店内,除了有由瑞士瑞典捷克波兰等四国监察的中立国停战军事委员会总部、跨越军事分界线的蓝色外观会议室外,还设有韩国的和平之家以及朝鲜的统一阁等设施。1994年时朝鲜扩建统一阁,将其改建增加了三层楼之高。1998年,韩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和平之家,新的大楼纳入了旧和平之家的设计。和平之家主要成员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他们的目标是能让因朝鲜战争而破碎的家庭再次团聚。今日,板门店每日的对外开放观光名额有限,同时进入该处衣着必须端整,男士不得穿运动服、牛仔裤、留有长发等不正式装扮,女士则不得穿短裙、短裤等暴露衣物。游客必须随身携带护照,且不得携带10岁以下的儿童进入。

台城洞[编辑]

韩国台城洞村落,村子最高的旗杆上飘扬著大韩民国国旗

台城洞朝鲜语:대성동臺城洞) 为韩国最靠近朝鲜边境的一个村庄,它直接坐落于朝韩非军事区(DMZ)中,是非军事区韩国方唯一一座有平民居住的聚落[43]。这个隶属于坡州市的村子距离不归桥仅约一公里,而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开城特别市也仅有12.07公里(7.5英里);距板门店0.966公里(0.6英里),而与实际的军事分界线(也就是朝韩的边界)仅相距350米(约1,150英尺)。

距离台城洞对面一公里处即为朝鲜在非军事区的村庄——机井洞,在这里可以观察到朝鲜半岛的分裂状况,无论是台城洞还是机井洞两者都有高大的国旗旗帜飘扬。尽管在非军事区内任何国家并不能对此直接宣称主权,但台城洞的居民被列为韩国平民是无庸置疑的。他们受到韩国政府的法律保障,享有着一定的权利与限制,主要产业为种植人参。在这里的居民与韩国各地民众共享相同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和投票权,同时他们能够免征兵以及不用纳税。

但是居民也有许多事项被牢牢限制着,包括限制了他们的居住自由、不得随意更换居住地,以及每天晚上11点时实施宵禁朝鲜语:통행금지通行禁止)。婚姻方面,村中女子嫁给村外人后即丧失村民资格;除了村外女子嫁到此村之外,亦不得有其他外人迁入。

机井洞[编辑]

自韩国见到的朝鲜机井洞,只能看到在非军事区上仅有如空壳的公寓大厦。

机井洞(韩语:기정동)为朝鲜最靠近韩国边境的一个村庄,它有近一半位于朝韩非军事区(DMZ)中[44][45]。隶属于开城特别市的机井洞,又被朝鲜命名为“和平村”(평화촌),而亦有外人称呼其为“宣传村”(선전마을[45][46][47][48][49][50]。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韩双方所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中允许机井洞保留在4公里宽(约2.5英里)的非军事区内[12][49]

朝鲜政府宣称机井洞尚有200家集体农场,能为该村以及朝鲜各地提供粮食;另外还有儿童保育中心、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以及一所地方医院在此处服务。但是经过多次的观察,外人已经知道这座朝鲜南方小村庄实际上并无人居住于此,机井洞为1950年代时朝鲜决定花费高额费用宣传自身以及鼓励韩国人士投诚而发展。同时,这村落和房子也成为朝鲜人民军的炮兵阵地网络之一,让朝鲜的防御工事和地下掩体更加紧临边境[10][45][46][51]

村庄里的建筑为混凝土制的多层大厦和公寓,这些建筑都几乎为同一样式。此外,在村庄内还架设有电线网络,这些设施在1950年代时可说是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甚至韩国由南到北的农村都还没架设这类“奢侈品”。在明亮的蓝色屋顶和白色墙壁的建筑物旁,插有着大量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尤其是自韩国边境往外望更为显眼。但是在经由现代伸缩镜头审视后,人们了解到这些楼宇仅仅只是空壳而已,有些公寓甚至连窗户玻璃和室内房间都没有[10][52]。为了制造该村庄仍有人活动的假像,一群管理员会在设定的时间内将建筑或人行道的灯火开启和关闭[53]

朝鲜机井洞村落,当前世界第四高的旗杆上悬挂着近270公斤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由于该村主要是朝鲜为进行政治宣传而持续存在,因此机井洞又有“宣传村”之称。

到了2004年为止,仍有许多大型的扬声器安装在几栋建筑物上,并不断对韩国地区播放朝鲜官方的宣传广播[10]。这些广播最初的段落内容为:“详细地歌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美德,并敦促心怀不满的韩国士兵和农民只需步行越过边境就会有亲如兄弟的朝鲜同胞欢迎。”在宣传完朝鲜对投诚者的待遇后,音调通常又会切换到高音来进行反西方的谴责宣传与演讲。

1980年代时,韩国政府在台城洞架设一座高98.4米(约323英尺)的旗杆,上面挂着近130公斤(约287磅)的大韩民国国旗;朝鲜政府为了对应这种宣传,于机井洞距离韩国1,200米(约0.7英里)处架设一座高约160米(约525英尺)的旗杆,上面挂着一张重达270公斤(约595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有些人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旗杆战争”。最初朝鲜架设旗杆时位居世界第一高,直到2010年阿塞拜疆巴库立起高约162米(约531英尺)的阿塞拜疆国旗旗竿后才被超越[10][54]

“世界上最危险的高尔夫球场”:朝韩非军事区的柏尼法斯营高尔夫球场[55]

柏尼法斯营[编辑]

柏尼法斯营是联合国军军事基地,它位处朝韩非军事区南部边界以南后方400米处[56]。而只要再往北2,400米持续前进,便可抵达位在板门店共同警备区处、分割了韩国与朝鲜的军事分界线。柏尼法斯营为派遣军事人员于共同警备区值勤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并执行1953年朝鲜和韩国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内容。韩国国军驻韩美军士兵则是把柏尼法斯营作为联合国军的一个重要司令部,主要对非军事区的共同警备区和周边地区提供指导方案。营地内也有一家礼品店,主要贩卖与非军事区和共同警备区相关的伴手礼,礼品店同时贩售韩国与朝鲜的产品。

该营地的前身最早被命名为小鹰及自由钟营。到了1986年8月18日,为了纪念美国陆军上尉阿瑟·柏尼法斯因板门店事件,与马克·巴雷特一同遭朝鲜士兵杀害,而改军事基地名称为柏尼法斯营。在营地那里,还有一个标准杆的“高尔夫球场”,其中有一部分也已使用了AstroTurf英语AstroTurf草地绿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高尔夫球场的三面被地雷区包围着[51]。《运动画刊》把这座高尔夫球场称呼为“最危险的高尔夫球场球洞”,并有报告说至少已经有一次因误击而导致地雷引爆[51]。1998年,凯文·沙利文于《华盛顿邮报》中称柏尼法斯营为“仅距非军事区南部440码远,由三道带刺铁丝网英语Barbed tape包围着建筑小聚落”,并说如果不是周遭的雷区和士兵,这里“看起来像是一座大型的童子军营地”[51]

韩国墙[编辑]

使用望远镜自朝鲜一座前哨站观看,便可在非军事区见到疑似“韩国墙”的壁面建筑。朝鲜宣称韩国在它与朝鲜之间用强化过的水泥建造这面墙,不过韩国与美国都否认了这项指控。

韩国墙为一个具体的空间障碍,就如同当年分开东德西德柏林墙一般,据称韩国墙是由韩国于1977年到1979年间,沿着朝韩非军事区的分界线建成。荷兰记者电影制作Peter Tetteroo英语Peter Tetteroo在检视记录片影像时,他认为(或者在他的朝鲜导游诱导下)他拍摄了韩国墙的身影[57]。朝鲜曾对韩国墙做如此声称:

1999年12月,朝鲜驻华大使朱昌骏声称“韩国墙”分裂了朝鲜半岛。他说韩国在该墙南方堆满了土壤,让韩国部队能轻易越过墙的顶端,使其对南侧的军事入侵毫无影响。他还声称韩国墙能作为一个桥头堡,帮助韩国向北入侵朝鲜国土[58]。而根据美国官方说法,该道墙并不存在,顶多只有部分路段沿着非军事区架筑反坦克障碍[58]

交通[编辑]

作为朝韩边境铁路站点的都罗山站。尽管它有预设接通更北侧北朝鲜的铁路,但到了今日仍是不能实现。

板门店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成为了朝韩在非军事区最为重要的联络地点,该村同时拥有了连接韩国和朝鲜的主要公路和铁路。

铁路方面,早在1940年代朝韩分立前,便有连接首尔平壤京义线。在当时,这条铁路线载运大量的材料和来自韩国的工人前往开城工业地区工作。由于朝鲜战争使朝韩分治,现时在韩国方面的路线只余下从首尔龙山站京畿道西北的都罗山站。在朝鲜方面,从开城至都罗山的线段则被废止了。余下的线段,从开城北上至平壤的一段,被重新命名作平釜线,而从平壤到新义州的一段,则被称为平义线

京义线的南北路段连接,一直被视为一个朝韩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在朝鲜和韩国之间的关系正在被解冻中。在这段缓和时期中,韩国方面的都罗山站与朝鲜方面的板门站之间开始作定期货物列车运输,以方便把原材料运往开城工业区,并把装成品运回韩国,这般列车每周一会出发。然而2008年11月,北朝鲜当局由于与韩国的关系渐趋紧张,一度决定关闭了铁路的运作[59]。之后于前任韩国总统金大中逝世,韩国高层官员和参加金大中葬礼的朝鲜代表团利用这机会再次重启和解会谈。2009年9月,通往开城的铁路和公路过境点再次重新开放[60]。同时韩国建设交通部2010年时成功让原本只有单轨设计的铁路,进行了铁路复线化的改进工程[61]

不归桥往韩国一侧的警告标志,警告前方便是非军事区的军事分界线。

位于板门店的道路为韩国富有历史意义的道路,在过去朝鲜半岛也是唯一一个能连接南北朝韩的连结点。道路旁驻守的士兵会严格的对通过的车辆或行人进行盘查,就如同过去冷战其间位在柏林查理检查哨一般。不过朝韩双方的道路在共同警备区时就已经不符合一般公路的使用原则,因为在共同警备区边界附近有很多混凝土障碍物作为路挡。如果有民众被允许跨越两国的边界时,必须徒步走过边境线,然后再找寻车辆以供搭乘。

2007年5月17日,第一列运载150名朝韩代表团的列车从朝鲜的金刚山驿出发,透过东海北部线的连结开住了韩国的猪津站。另一个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事情为朝鲜开通部分陆路路线,允许韩国游客前往金刚山观光地区观光。根据韩国现代峨山公司所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到2005年6月7日为止跨过非军事区前往金刚山旅游的游客人数突破了100万人次大关,月平均游客人数超过了2万人次。然而在2008年7月11日,韩国一位53岁女游客朴旺子在区内旅游时,据称因误入相距不远的朝鲜军事区而被哨兵射杀,韩国政府随即宣布暂停韩国游客前往金刚山旅游[62]。经过两国的联合调查,韩国政府回绝了朝鲜的说法并暂停了旅游度假村的计划。2010年4月23日,朝鲜宣布没收金刚山观光地区的韩国资产,以弥补韩国单方面停止计划两年多的损失;并表示“韩国人今后将永远不能再踏上金刚山”,代表着金刚山观光地区不再向韩国游客开放[63][64]

野生动植物[编辑]

濒临灭绝的远东豹已发现在朝鲜非军事区,并有一些族群在此定居。

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朝韩非军事区一直是十分危险的地区,在内侧拥有大量的地雷坦克陷阱英语Panzersperre以及铁丝网,使得在此居住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板门店休战村庄附近往北的长途汽车线路以及东岸的东海北部线,近50年几乎没有人进入非军事区范围。在这种隔离两国、长达249公里(约155英里)的非军事区已经建立了一个非自然保护公园英语Involuntary park,现在许多专家公认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温带地区动物栖地[27]

在这里,一些濒临绝种的动物植物物种都生存在这戒备森严朝韩非军事区内,在非军事区的一旁则有围墙、地雷和监视站“驻守”著。目前确定在非军事区内,住有包括极其罕见的丹顶鹤白枕鹤,以及在地面也潜伏着极为罕见的东北虎远东豹亚洲黑熊[27]生态学家已经确定了至少有2,900种植物、70种哺乳类动物和320多种鸟类栖息在这狭窄的缓冲地带[27]。目前生态学家正打算对这片区域,进行更大规模的全面调查行动[65]。不过此地区目前仍埋有不少的地雷,使得非军事区的生态调查和未来成为环境保护区时有一定的困难及危险存在。

此外,非军事区也欠缺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特质。不过由于其地理横跨有山岭、草原、沼泽、湖泊和沼泽,一些环境保护主义人士希望能将在未来朝鲜半岛统一后,政府能将现在的非军事区归划为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并搭配有完善的保育目标和审核管理计划。2005年,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办人兼媒体大亨英语Media proprietor泰德·透纳在访问朝鲜时说道,他会在资金上支持任何将非军事区划为一个生态保护区的计划,并支持这生态保育区能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66]。而在2010年3月23日时,大韩民国政府宣布建立一条沿着非军事区边界的生态越野自行车道,成了两方政府对非军事区该处生态首次有关的计划。目前韩国政府开始接受大众学者的意见,也企图将整条朝韩非军事区规划成“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之一。而在下一次的规划中,还包括有调查中心以及观测中心的设置[2]

2017年韩国MBC的综艺节目《DMZ The Wild 野生的秘密》,即介绍此区的生态为主。

图库[编辑]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1.0 1.1 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部队于1958年撤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于1994年撤离非军事区。

参考文献[编辑]

  1. ^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天文台英语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03年7月28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16日) (英语). 
  2. ^ 2.0 2.1 S. Korea to create eco-tourism belt in DMZ. 韩国先驱报. 2010年3月29日 [2011年2月25日] (英语). 
  3. ^ 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美国国务院. 2010年9月29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7月1日) (英语). 
  4. ^ Joseph S. Bermudez. Shield of the Great Leader. 澳大利亚悉尼: Allen & Unwin英语Allen & Unwin. 2000年7月. ISBN 1864485825 (英语). 
  5. ^ 5.0 5.1 非武装地帯への軍進出警告 北朝鮮「前線を要塞化」. 日本経済新聞 電子版. 2020-06-16 [202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日语). 
  6. ^ Alex Elferink. The Law of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荷兰多德雷赫特: 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 1994年9月9日: p.314 [2011年2月11日]. ISBN 07923308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3日) (英语). 
  7. ^ 韩国媒体上演“口水战”. 新浪. 2010年12月16日 [2011年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12日). (简体中文)
  8. ^ 李拯宇和干玉兰. 详讯:韩朝铁路中断56年后进行首次试运行. 新华网. 2007年5月17日 [2011年2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21日). (简体中文)
  9.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2000年: p.145. ISBN 7801373944.  (简体中文)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korea's no-man's-land. Salon.com. 1999年2月3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31日) (英语). 
  11. ^ En Corée du Sud, l’opinion redécouvre la menace du Nord. la-Croix.com. 2010年11月28日 [2011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1日). (法文)
  12. ^ 12.0 12.1 12.2 12.3 T.D. Flack. DMZ sixth-graders become graduates. 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 2008年2月19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4日) (英语). 
  13. ^ Jack Loudermilk. DSanta mobbed by students during visit to Joint Security Area. 美国陆军. 2009年1月26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1月24日) (英语). 
  14. ^ 韩国向公众开放“非军事区和平之路”游览线路. [201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15. ^ Dick K. Nanto. North Korea:Chronology of Provocations, 1950 - 2003 (PDF). 2003年3月18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12月26日) (英语). 
  16. ^ Daniel Bolger. Scenes from an Unfinished War: Low Intensity Conflict in Korea 1966-1969. Diane Pub Co. 1991年6月. ISBN 9780788112089 (英语). 
  17. ^ 2011年1月21日历史上的今天. 韩国联合通讯社. 2011年1月21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8日). (简体中文)
  18. ^ Gilbert H. Woodwar. A Continuous Nightmare (PDF).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2月13日) (英语). 
  19. ^ 一棵树引发的血案 险些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海南在线. 2010年8月5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13日). (简体中文)
  20. ^ Choe Sang-Hun. Succession May Be Behind N. Korea’s New Belligerence. 《纽约时报》. 2010年5月27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英语). 
  21. ^ KOREA: Careful Response to an Accident. 《时代》. 1977年7月25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20日) (英语). 
  22. ^ 22.0 22.1 22.2 Korea Demilitarized Zone Incidents. GlobalSecurity.org.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31日) (英语). 
  23. ^ South Korean military under fire over defection. 亚洲新闻台. 2009年10月28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3日) (英语). 
  24. ^ Incident frontalier entre les deux Corées. 《费加罗报》. 2010年4月3日 [2011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7日). (法文)
  25. ^ North Korea troops fire into South Korea'. 英国广播公司. 2010年10月29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30日) (英语). 
  26. ^ (朝鲜文)'총기난사' 22사단…30년 전에도 15명 사망. 연합뉴스. 2014-06-22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27. ^ 27.0 27.1 27.2 27.3 CNN, Joshua Berlinger,. Dramatic video shows North Korean soldier's escape across border. CNN.com. [December 1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28. ^ Sang-Hun, Choe; Shear, Michael D.; Ismay, John; 黄安伟. 美国士兵未经授权进入朝鲜被拘留.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3-07-19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9) (中文(简体)). 
  29. ^ Despite tensions, tourists flock to Korean DMZ. MSNBC. 2006年11月4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19日) (英语). 
  30. ^ 1984年 苏联外交官当场叛逃引发韩朝板门店激战. 中华网. 上海译报. 2007-03-05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31. ^ Jon Rabiroff. South Korea to revamp DMZ towers. 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 2009年10月22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9日) (英语). 
  32. ^ Jim Sides. Almost Home. Xulon Press英语Xulon Press. 2009年5月19日. ISBN 9781607917403 (英语). 
  33. ^ 33.0 33.1 Korea Demilitarized Zone Incidents. GlobalSecurity.org.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5日) (英语). 
  34. ^ Martin Robinson、 Ray Bartlett和Rob Whyte. Lonely Planet Korea. 寂寞星球. 2007年4月1日: p.160. ISBN 9781741045581 (英语). 
  35. ^ Joseph S. Bermudez. Re: Tunnels under the DMZ.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1日) (英语). 
  36. ^ 36.0 36.1 Steven D. Straus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World Conflicts. Alpha Books英语Alpha Books. 2002年7月17日: p.121 [2011年2月11日]. ISBN 9780028643663 (英语). 
  37. ^ Martin Robinson. Lonely Planet Seoul. 寂寞星球. 2009年6月1日: p.162. ISBN 9781741047745 (英语). 
  38. ^ Malcolm Moore. Inside North Korea's Third Tunnel of Aggression. 《每日电讯报》. 2009年5月26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英语). 
  39. ^ I. William Zartman. Preventive Negoti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年12月28日: p.97. ISBN 9780847698950 (英语). 
  40. ^ David Armstrong. SEOUL lives life on the edge / Just 35 miles from the border with North Korea, the city crackles with a newfound sense of style. 《旧金山纪事报》. 2007年6月3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12日) (英语). 
  41. ^ A. M. Despain、J. F. Vesecky和W. A. Nierenberg. TUNNEL DETECTION (PDF). 美国科学家联盟. 1980年4月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6月14日) (英语). 
  42. ^ The fourth tunnel. Panmunjom Travel Center.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9日) (英语). 
  43. ^ Justin McCurry. What is the demilitarised zon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Korea?. 《卫报》. 2010年7月21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13日) (英语). 
  44. ^ 기정동(機井洞)[트느피마을, 틀늪]. 북한지역정보넷. 2007年12月8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17日). (朝鲜文)
  45. ^ 45.0 45.1 45.2 Mark Tran. Travelling into Korea's demilitarised zone: Run DMZ. 《卫报》. 2008年6月6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13日) (英语). 
  46. ^ 46.0 46.1 North Korea's Propaganda Village. Panmunjom Travel Center.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1月12日) (英语). 
  47. ^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DMZ). GlobalSecurity.org.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28日) (英语). 
  48. ^ 북한의 기정동 선전마을. TourDMZ.com.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7日). (朝鲜文)
  49. ^ 49.0 49.1 Linda D. Kozaryn. Cohen: Economic Failure Plagues North Korea. AFPS英语American Forces Press Service. 1997年4月14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28日) (英语). 
  50. ^ Paul Mansfield. 'This is Freedom Village,' said Sgt Manfull. 《独立报》. 1997年6月22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11日) (英语). 
  51. ^ 51.0 51.1 51.2 51.3 Kevin Sullivan. CBorderline Absurdity A Fun-Filled Tour of the Korean DMZ. 《华盛顿邮报》. 1998-01-11 [201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英语). 
  52. ^ Tom O'Neill. Korea's DMZ: Dangerous Divide. 国家地理学会 (英语). 
  53. ^ Susan Silpasornprasit. Day trip to the DMZ: A look inside the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IMCOM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Installation Management Command (英语). 
  54. ^ Joe Havely. Korea's DMZ: 'Scariest place on Earth'.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02年2月20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2日) (英语). 
  55. ^ The ultimate North-South divide: Fore! Welcome to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golf course. 《独立报》. 2007年4月4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20日) (英语). 
  56. ^ Camp Bonifas Camp Liberty Bell / Camp Bonifas East. GlobalSecurity.org.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8日) (英语). 
  57. ^ 57.0 57.1 Welcome to North Korea.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1日) (英语). 
  58. ^ 58.0 58.1 North Korean "Wall of Division". 《纽约时报》. 1999年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8日) (英语). 
  59. ^ Jae-Soon Chang. Last train to Kaesong as Korean relations cool. News.Scotman.Com. 2008年11月29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9日) (英语). 
  60. ^ Inter-Kor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Kaesong office reopens. Englishhani. 2009年9月7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2日) (英语). 
  61. ^ 홍수용. 首尔江南∼龙山地铁将被建成双线地铁. 《东亚日报》. 2005年8月22日 [2011年2月11日]. [永久失效链接](简体中文)
  62. ^ ROK woman tourist shot dead at DPRK resort. 《中国日报》. 2008年7月12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27日) (英语). 
  63. ^ N Korea steps up row with South. 英国广播公司. 2008年8月3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9月30日) (英语). 
  64. ^ North Korea 'to seize property at Kumgang resort'. 英国广播公司. 2010年4月23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24日) (英语). 
  65. ^ Nayan Sthankiya. Korean 'Tigerman' Prowls the DMZ. International Korean News. 2004年12月2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8月13日) (英语). 
  66. ^ Ted Turner: Turn Korean DMZ into peace park. 《今日美国》. 2005年11月18日 [2011年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2月6日) (英语). 

外部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