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百家姓》第184位
22:
23:
24:

郡望  豫章郡

洪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国大陆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赣南闽南四地。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约占当地人口1.13%。

起源[编辑]

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 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干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


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下传至宋朝翁干度,生有六个儿子,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来源请求] 此则人为炒作,迥然伪命题。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现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地区(即古“九州”之一的幽州),洪姓在先秦时期是以“共氏”的面目出现的,在秦汉之后才为“洪氏”所代替,并逐渐由北到南,至隋唐之时,皖、赣一带已有许多洪姓人家了。幽州洪姓南迁是因为当时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导致民族大迁移。洪氏在南方人数聚增,还有江西豫章(今南昌)弘氏改姓为洪。从上看来历史上洪氏有三个支系组成: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二是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三是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改姓洪氏。三支中以共工氏最为源远流长。这三支均活跃于南方各处,并成为南方的望族之一。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较少见了。

台湾的洪姓位居十七,也属大姓之列。洪氏的分布以嘉义为最多,其次是台中、南投,再为澎湖等地。他们主要来来自福建南部沿海一带,在永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率徐降华等七人,从闽来台旗后捕鱼,以后在次修建始祖宫。以后有闽南人来台。

郡望[编辑]

  •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
  •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堂号[编辑]

  • 炖煌堂:因洪姓曾是唐朝敦煌郡的郡望,故亦有此堂号。此堂号是目前在台湾地区的洪姓及部分华侨所用。如南投县草屯镇洪姓族谱台南市北门区洪氏宗亲会堂便是便用此堂号。
  • 嶝山堂: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进士,南宋建炎年间年间担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洪姓嶝山堂在台湾的台中大肚区和彰化二林镇及芳苑乡亦有分布。
    • 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乱于绍兴十年(1140年)隐居同安县小嶝屿后头保社,创立嶝山分堂号。
  •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被扣15年不屈服,被比作苏武。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 六桂堂宋朝时候福建地方的翁干度生有六子,皆中进士。后为避乱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时人美曰:“六桂联芳”。于南方省分、台湾、东南亚分布最多。见翁姓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洪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