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犬戎,中国古代部落国家,先秦西戎部落之一,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一支部落。一度与申侯合攻,杀周幽王,从此周朝迁都雒邑,是为东周。《史记》记载其夏后氏后裔之一。

简介[编辑]

传说犬戎是黄帝的后裔之一,居于融父山,父为白犬,故以得名[1]

犬戎是一支属于戎狄集团的部落,传说一直是三代王朝之大敌。《后汉书》载:“昔高辛氏帝的父亲)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周文王时周人统治中心在邠岐一带,与西戎近邻。犬戎是其中强大的一支。武丁时犬方是商之属国,常参与攻打叛商方国的战争。犬侯曾受命协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装攻掠周方。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派周国军队进攻犬戎胜利,翦除了商朝的羽翼。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文王受命之后第一年,伐犬戎;第二年,伐密须;第三年,伐;第四年,伐;第五年,伐

犬戎在《国语》有记载,周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与周朝时有冲突,穆王考虑西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2]惟周穆王不听劝告执意出征。战后擒其五王[3],得犬戎进贡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归,却致日后荒服地区诸侯不再朝见[4]

公元前771年,应申国申侯的邀请,共同攻击周幽王,占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掳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九鼎”被掠,秦襄公发兵救之,并派兵护送周平王回京,此时镐京残破,周平王迁都东都雒邑,西周结束。

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唐代宗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

传说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为犬戎定鼎之地。

学术考证[编辑]

王国维认为𤞤狁绲夷荤粥鬼方等,皆是指允姓之戎,也就是犬戎,皆为匈奴的不同古名。

吕思勉认为𤞤狁绲夷,都是犬戎的不同译名[5]钱穆考证,西落鬼戎燕京戎太原戎等,皆为犬戎。

翦伯赞认为犬戎与其他西戎部落皆出自羌族[6]

林沄指出,先秦西戎部落为自华夏人群分裂出来的一支[7][8]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
  2. ^ 祭公谏征犬戎
  3. ^ 今本竹书纪年 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至于青鸟所解。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
  4. ^ 祭公谏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5. ^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24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猃狁,亦作𤞤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译音,非贱视诋毁之辞。昆夷,亦作混夷、绲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异译,说见《诗经·皇矣正义》。”
  6. ^ 剪伯赞《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7.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8.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参考[编辑]

  • 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