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佾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奠佾舞简称佾舞,又称丁祭佾舞,为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佾舞。依不同编制又分有六佾舞八佾舞,是释奠典礼的祭礼中所表演舞蹈,是东亚世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编辑]

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时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采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1]

佾舞源自宗庙宫庭雅乐舞,乐者称为“乐生”,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干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

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清顺治年间,以京师国子监太学,并设立孔庙,春秋两季派遣大学士致祭,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改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而各省府州县比照太学孔庙祭典,当地总督、巡抚、学政皆须率领所属官员祭致。[2]

释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诗词组成,总共有96个动作。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明朝的舞谱又有前期的《南雍志》和后期的《頖宫礼乐疏》,台湾在满清时期所用的佾舞是依乾隆年间的《重修台湾县志》和《重修凤山县志》中的文字谱。

服式[编辑]

目前尊行的释奠礼服以民国18年(1929年)公布《服制条例》所规定中式礼服为主,服饰撷取历代之精华,汇为今制[3]。《服制条例》今已废止,目前台湾依旧惯成俗。原台湾各地文庙全遵循清代释奠礼制,现今惟台南祭孔仪式尊崇源自本地“雅乐十三音”仪轨,因此保有全体司礼人员均著清代礼服之俗。

国家礼服[编辑]

国服以近代满式服饰为基础,依照祭祀司礼层级区分: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纠仪官与奉祀官等,需以国家礼服为礼服。

汉式礼服[编辑]

汉服以传统汉服为基础,依照祭祀司礼层级区分:通赞、引赞、乐长、乐生、礼生与佾生(舞生),需以汉式礼服为礼服。

雅乐[编辑]

现行的祭孔雅乐存在清制(清光绪十七年)与明制(民国六十七年复制)[4]两种系统。原台湾各地皆遵循清代十三腔圣乐,现仅存台南一地。

大成乐章[编辑]

“大成乐章”又名“大晟乐”。其演奏速度较缓,风格庄严肃穆。目前除台南孔庙外,全国均采用明制“大成乐章”,其中以台北孔庙最具代表性。大成乐章前身为十一世纪宋王朝的“大晟乐”,明代时整编成“大成释奠乐谱”。

雅乐十三音[编辑]

全国仅台南文庙仍尊行“雅乐十三音”,又名“圣乐”、十全腔,源自漳州南词。其发源自古府城礼乐局(今以成书院)。“雅乐十三音”演奏速度较轻快、舒畅,是目前台湾保存、演奏历史最悠久的雅正之乐。台南市大成至圣先师释奠典礼已列入国家文化资产民俗及有关文物[5][6]

祭祀仪典[编辑]

释奠仪式分为三十七个程序,主要祭仪共分:排班就位、迎神、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饮福受胙、送神、望燎等。在释奠典礼前,先进行祭祀至圣先师五代世祖的“崇圣祠祭五王”的仪式。[7]。释奠典礼前的预演则称为“释奠习仪”。[8]

台湾各地释奠佾舞[编辑]

台北孔庙的佾舞

台南文庙始建于明郑时期永历19年(1665年)由郑经台南兴建[9],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正式的释奠仪式。当时是采用明朝制定的释奠乐舞。日本统治时期的乐舞仪式因当时文化而有所变革。民国时期以后的释奠礼乐是采清制,佾舞是沿用清制圣门乐志上的舞谱,手执单羽。目前由忠义国小学生担任,保持传统,皆由男学生中挑选。

彰化孔庙的佾生由彰化中山国小、民生国小、南郭国小、平和国小轮流担任,佾长由佾舞老师担任,佾生皆由男学生中挑选,直到1995-1996年左右,才开始选用女学生担任佾生。

台中孔庙采八佾舞,佾生由台中力行国小学生担任。

嘉义孔庙于1963年落成,1997年的祭孔大典中的佾生,是从嘉义市的国中小中,挑选一所学校来进行舞蹈,指导老师为郑月娥、叶素贞及林丽珠,采明制乐谱服制,清制舞谱。服装的头饰是明朝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和《灵星小舞谱》的童子舞型,戴明式假发,插白色骨簪束红缎带,身穿黑色金边黄绸袍,系绿绸腰带,下身为白绸裤,黑靴。 嘉义县新港乡文昌国小是全国唯一在校园内设有文昌祠的学校,文昌祠供奉至圣先师神位。于每年的9月28日教师节举行祭孔大典。文昌国小的学生担任佾生、乐生,礼生则是由新港国中的学生担任。典礼结束后会有拔智慧毛(智慧笔)、分发智慧糕、掷杯等活动。 指导老师为“李长安老师“和他的搭档(老婆)“廖淑芬”


高雄孔庙采八佾舞,佾生由高雄旧城国小学生担任。

桃园孔庙采六佾舞,佾生由桃园东门国小学生担任。

台北孔子庙日治时代辜显荣陈培根等捐地兴建。[9]在1967年前的佾舞在日治时期改变服饰,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着白衣系红带,执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着白长袍黑短挂,到了1943年,日本对台湾的统治进入皇民化时期,此期的佾生服装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间,和1968年后,佾生的服装也有两个不同的变革。后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饰,佾生为黄袍墨绿腰带黑靴,节生为绿袍墨绿腰带黑靴。长期由大龙国小学生担任,男女生皆可,采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编制。由佾舞老师躬身教导后学生须自行记忆所有舞步。民国60年(1971年),辜、陈后裔将台北孔庙捐献台北市政府,政府接管后,民国61年(1972年)成立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专责办理台北孔庙相关事务。[9]

宜兰孔庙采六佾舞,佾生由宜兰力行国小学生担任。

新竹市孔庙采六佾舞,佾生由新竹市民富国小舞蹈班高年级学生担任。

澎湖孔庙采六佾舞,佾生由马公市内国民小学学校轮流担任,2019-2022年由中正国小中高年级学生担任。

著名的佾舞师[编辑]

  • 庄汶浈,担任台北市孔庙佾舞教师十余年,曾任教于大龙国小,已于2014年7月退休。
  • 杨承家(1923年2月6日-),是彰化孔庙的佾舞老师,国小时曾担任佾生,1946年开始教导佾舞。
  • 卢川,曾任台北市孔庙佾舞教师38年,已逝世十余年。

参考资料[编辑]

文献
  • 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民97), 2008
  • 高明士主编,《中国文化史》(台北市:五南,民96), 2007
  • 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台北市孔庙与释奠简介》(台北市:编者,民68), 1979
  • 高明士,《中国教育史》(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民93), 2004
引用
  1. ^ 陈昭瑛 2008,第74-75页.
  2. ^ 高明士 2007,第174-175页.
  3. ^ 服制條例(04904).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4). 
  4. ^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廟釋奠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5.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民俗及有關文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6.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7. ^ 存档副本.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8. ^ 存档副本.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9. ^ 9.0 9.1 9.2 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 1979,第1页.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