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生学,或称善种学(英语:Eugenics),是研究通过非自然或人为手段来改进国民遗传基因素质的学术领域。它被视为边缘科学[1][2][3]

相关做法(正向):

  • 人工授精
  • 捐卵
  • 对带有优势基因的父母提供生育后代的经济诱因
  • 提供更合理的婚姻配对服务
  • 复制优势基因
  • 制订更有利于优生的公民制度,例如为精英群体提供权利、人才选拔
  • 胚胎选择

词源和定义[编辑]

优生学有译作善种学淑种学者,又有译作婚姻哲嗣学哲嗣学人种改良学者。在英语世界,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遗传学者法兰西斯·高尔顿在1883年最早使用英语”eugenics”一词。他在著作中试图回答:“是否人的品质,可以借由选择父母 — 即选择来源,有目的地改善人的生理特征与精神层次?”这一问题。

历史[编辑]

公元前400年左右,柏拉图就提到优生学概念,他在《理想国》第五卷中主张应该让优秀的男女结合在一起[4]。古代中国也有优生学相关的观念文献记载。古籍《左传》中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衍后代。中国古代便禁止“同姓相婚”,已婚者须受杖责离异,在法律中亦禁止血缘上过于亲近的等亲进行婚姻生育,亦可视为是一种优生学的应用。1920年代初西方优生学传入中国,当时译为“善种学”。中国优生学家潘光旦曾留学美国,专攻优生学,回国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内讲学,并译有《优生原理》等专著。潘光旦曾主张以优生政策改善中国人的先天健康,指要实现中国的强大,首先要造就一个强大的种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影响下优生学遭到批判。1979年学术界始倡议开放这一禁区,旋即在限制人口的需要和医学遗传学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引起了公众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优生学”这个概念在世上存在已久,中美洲的印加文明会人工淘汰畸形儿,以改善人口体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主张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教育,不允许体格羸弱、低智能、缺乏品德的人口结婚生育,社会精英阶层的婚姻都经过严密的安排,以此确保国民素质的优秀。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便制订了一套公民制度,将优生学应用到培养卓越的战士上,令斯巴达可以在众城邦的竞争之中生存下来。

历史上,激进的优生学学者提倡通过人为的手段,对某族群之中特定的人群限制生育,以改善该族群的基因。因为鼓吹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迫害,所以一直存在道德疑虑。随着十九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优生学受到重视,但早期西方优生学者由于偏见和缺乏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正确认知,曾经使优生学走上歧途。英文 Eugenics 一词源自希腊文的 eugenes ,乃指出生高贵或品种优良之意。十九世纪中期英国遗传学者法兰西斯·高尔顿,在其著作中使用该词,并试图回答:“是否人的品质,可以借由选择父母 — 即选择来源,有目的地改善人的生理特征与精神层次?”。高尔顿认为社会福利和疯人院最终会令劣等人充斥社会。美国奥奈达公社是另一个应用优生学的例子,1848年约翰·汉弗莱·诺伊斯在纽约州北部创建了奥奈达公社。公社推行混婚制,成员的生育要得到“优生委员会”的许可。诺伊斯相信只要合适地安排配偶,便可以生出更健壮更聪明的下一代。于是,他和优生委员会挑选了一批在体格和智力等方面较优越的男女作为可以生殖后代的父母。公社又挑选了一批优秀的保教员,细心地负责抚育和教育这些孩子。

二十世纪初是优生学的全盛期。自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基因说面世以来,优生学家开始围绕残疾、先天疾病、精神病等问题,设计优生方案。文明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根据优生学的相关思想学说,制定出各种的相关政策和法案,对部分人群进行绝育手术,试图避免这群人带有的“遗传缺陷”遗留到后代。上世纪初美国就有著名的巴克诉贝尔案。1927年5月2日,美国最高法院允许维吉尼亚州政府强行为一名17岁少女嘉莉·巴克英语Carrie Buck实施绝育手术,理由是她是一名智力低下,又因卖淫获罪的妇人的女儿,生性放荡,这种污染基因必需被清除。在判决书中,法官表示,与其等到她痴呆的孩子饿死,或因犯罪被处决,不如现在就切断她的输卵管。这个判决令一群正着力研究优生学的美国社会精英感到振奋。

日本在同时期也有对病患者施行绝育的案例,例如于1915年设立的东京全生病院,在院长光田健辅的指示下,开始对男性麻风病患者施行绝育手术,随后也普及到其他疗养所。女性患者若发现怀孕,就会强制堕胎。然而这样的措施没有明确的医学根据,只因为麻风病本身具有感染性,基于麻风病缺乏免疫力的贫弱体质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或者有可能借由男性精子传染女性,透过女性胎盘感染胎儿的假说,便防止患者生育。日本在1931年公布的《癞预防法》要求隔离全部的癞患者,患者除了遭隔离,还被断种,或者课以强制劳动,如果抵抗,疗养所长可径行判断是否加以监禁。1930年代后半,日本展开“无癞县运动”,搜索逃脱隔离躲回自家的患者,将他们送回疗养所。为此还动员了地方政府、宗教团体,甚至各地方居民,住在自家的患者受到警察监视。1900年,国家以内务省令公告了《娼妓取缔规则》,日本社会当时认为娼妓的存在是身为“文明国”的耻辱,是性病蔓延的源头,也是造成国民体能低落的元凶,当时娼妓在日本都面临监禁及绝育处理。

优生学在纳粹德国也得到全面的推展,纳粹积极推动优生政策,以经济理由将不具生产力的人口以各种方法处理掉,以阻止他们繁衍后代,并要求每个国民都必须保持强健的体魄。纳粹希望通过此举,实现其创造一个优等民族(德语:Herrenrasse)的梦想,这样的优秀种族是不容有病弱者的。早期德国国会便通过了对各种遗传病病患以及严重酗酒者进行外科手术绝育的法案。1933年7月14日,纳粹党在德国推行《防止具有遗传性疾病后代法》,将数十万名有遗传性疾病的人强制绝育。该法详细列出要针对的一系列遗传性病患,其中有先天性智障、遗传性癫痫、精神分裂症、遗传性失明或耳聋、严重遗传性身体畸形,还有酗酒。同年十一月在另一项法律中又强调对“伤风败俗者”的处理,规定要对罪犯、妓女、妨害治安者强制绝育。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党就利用优生学学说屠杀德国残疾人口。[5]

1983年8月14日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发表了一篇讲话,指出:“新加坡的男性大学毕业生若要他们的下一代像他们一样有所作为,就不应该愚昧地坚持选择教育程度和天资较低的女性为妻。”这次讲话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人们称那次讲话为李光耀的“婚嫁大辩论”。当时新加坡教育程度越高的众妇女,孩子越少﹔教育程度低的反而越多孩子。40岁以下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众妇女,每人平均生育大约众孩子三个,小学教育程度的众妇女平均生育大约众孩子两个,中学和高中程度的众妇女平均大约生育众孩子一又三分之一个,大学程度的众妇女大约生育众孩子一又四分之一个。因此断定新加坡当时正处于逆淘汰。[6]

现代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借着对人类卵子进行基因工程,以人工方式选取婴儿的基因构成,不再因循于以往单单通过婚配去培养优秀后代,以往的优生政策无法避免地要一再经过科学审视。2015年4月,中国生物学家宣称首度进行胚胎基因改造实验。

在2016年1月,英国人类受精及胚胎学管理局下令,准许基因改造人类胚胎的科学研究。英国国会通过有关决议,允许科学家改造人类基因以防止遗传病。目前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允许改造人类胚胎基因的国家。[7]

支持者论点[编辑]

优生学支持者认为人类可以就人体上的一些遗传特征进行基因上的改良,以追求出生高贵或品种优良的人,这些诸多遗传特征的改良,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对精神层次、生理特征的提升。

根治遗传病[编辑]

优生学支持者认为遗传病可以通过优生方法来进行有效的杜绝。

  • 天使人症候群:一种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患者脸上常有笑容、没有任何语言能力、过动,且智能低下。
  • 威廉氏症候群:一种罕见的遗传疾患。患者神经发育异常,行为举止异常兴奋,语言能力相对一般人好,且不怕陌生人,个性外向。大部分病人都有典型的轻度到中度智能障碍。
  • 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一种肇因于特定基因功能丧失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从童年开始即会不断的有饥饿感,并常因过度进食而导致肥胖和第2型糖尿病,也常伴随着轻至中度的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问题。
  • 爱卡第症候群
  • 妥瑞症:一种遗传性的神经内科疾病,常伴随强迫症、秽语症、注意力缺失与过动症出现。
  • 狄兰氏症候群:一种遗传病患,患者身体及智力发展迟缓、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多重器官病变。
  • 鲁宾斯坦-泰必氏综合症:一种与启动子功能变异有关的遗传性多重先天异常综合症。患者有中度到重度的学习困难。
  • 平脑症:一种遗传性的脑部缺陷病。平脑症患者的脑部并不会出现脑回或很少量的脑回,患者通常无法存活超过2岁。部分幼童存活下来,但脑的发展只有3至5个月大的程度。
  • 亚伯氏症: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其因颅缝早期闭合而导致尖颅或并指等的先天性综合征。其遗传方式为体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多数由新突变造成。
  • 迪乔治症候群:一种遗传疾病。患者出现认知能力障碍,学习障碍。

改善人口整体品质[编辑]

古代中国便有对人口品质控制的传统,孔子认为人的精神层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并不能通过教育去改变。孔子说:“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即认为教育可以改变普通人的精神层次,但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很难通过教育去改变。孔子遂主张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者、丧父长子者,这几类人均不可娶妻,以此改善人口品质。在明代,中国社会的人口品质控制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各种形式围绕着改良人口的优生政策,社会精英阶层的婚姻都经过严密的安排。

美国自十九世纪末开始从西部拓荒时代,演变成法治国家,在出于改善人口、为国家培养卓越人才的需要,美国在二十世纪初以国家力量推行过不少优生政策。上世纪初美国就有著名的巴克诉贝尔案。1927年5月2日,美国最高法院允许维吉尼亚州政府强行为一名17岁少女嘉莉·巴克实施绝育手术,理由是她是一名智力低下,又因卖淫获罪的妇人的女儿,生性放荡,这种污染基因必须被清除。在判决书中,法官表示,与其等到她痴呆的孩子饿死,或因犯罪被处决,不如现在就切断她的输卵管。这个判决令一群正着力研究优生学的美国社会精英感到振奋。

特殊人才的培养[编辑]

为满足社会需求,优生学的目标还包括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例如古希腊城邦、古印加帝国便曾利用优生学来培养卓越的战士。

应用[编辑]

保守主义[编辑]

对优势基因的保育[编辑]

保守主义优生学在特定人口的应用围绕着对优势基因的保育,以及尽量减少不良基因在该特定人口的发生频率。优势基因是通过交叉配对遗传下来,如果对应染色体上缺乏同样的优势基因,该优势基因就不能遗传到后代。从具有同样特性的群体中找一对男女通婚,其后代便有较高机会遗传有该群体中特有的优势基因,而从两个不同族群中找一对男女通婚,由于两个族群具有的优势基因不同,其后代就会丧失掉这两个族群具有的两种优势基因。比如说一对配偶若果同样具有数学天分,其后代便有较高机会遗传得其数学天分,但若果这对配偶的一方具有数学天分,而另一方的天分在艺术,其后代却会丧失掉任何一方的优势基因,则其后代在数学和艺术也不会出众。

相关做法(正向):

  • 人工授精
  • 捐卵
  • 对带有优势基因的父母提供生育后代的经济诱因
  • 提供更合理的婚姻配对服务
  • 复制优势基因
  • 制订更有利于优生的公民制度,例如为精英群体提供权利、人才选拔
  • 胚胎选择

减少不良基因的发生频率[编辑]

在特定人口中,近亲通婚情况的数量与不良基因的发生频率成正比。历史上一个著名案例,在十五世纪中叶兴盛的哈布斯堡家族有大量近亲通婚的情况,家族成员为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而选择与近亲结婚,堂表兄弟姐妹间的婚姻不计其数,这使得这个家族成员的基因出现异常,均有下颌不正常地前突,伴有严重的牙齿下坠的基因缺陷,这后来被称为下颚前突症。

这病症在历代日本皇室都有出现。日本皇室为了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有过为过不少的近亲通婚记录。如崇神天皇的母亲伊香色谜命,她先是嫁给孝元天皇,后来又嫁给继子开化天皇。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是开化天皇的玄孙,而皇后气长足姬的父亲则是天皇的堂兄弟息长宿祢王,天皇与皇后之间是叔伯侄女关系。日本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皇极女天皇先后嫁给从叔伯高向王和从叔伯舒明天皇,元明女天皇是持统天皇的妹妹兼儿媳、草壁皇子的姨母兼老婆、文武天皇之母。近亲通婚使得日本皇室家族成员的基因不良,历代成员都出现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明治天皇的遗传基因有缺陷,他与5个皇妃生了15个孩子,11个都夭折。皇太子嘉仁(后来的大正天皇)是他的唯一活下来的男孩子,但也是终生带病,有脑膜炎、糖尿病、脑血栓、精神病。

美国阿米什人是另一个遗传病案例。几乎所有的阿米什人都是早期数百名拓荒者的后代,近亲通婚的奠基者效应是阿米什人遗传病的根源。其中有些遗传病甚为罕见、独特和严重,致使阿米什儿童的死亡率非常高,例如埃利伟氏症候群。由于宗教原因,阿米什人拒绝婚前的基因诊断,即使有孩子得了遗传病也不为他治疗。

相关正向做法:

相关反向做法:

进步主义[编辑]

取得优势基因[编辑]

进步主义优生学围绕着人种改良,如何为一个群体取得优势基因等议题。这个主义相信一个不完美的自我,要通过后天去完善,并假定优等民族未尝存在于这个世界,要通过改造人口来创造这样的一个民族。进步主义优生学属于保守主义优生学的延伸,其研究范围包括了保守主义优生学的许多内容。

相关做法(正向):

争议[编辑]

功效[编辑]

优生学提倡透过人为方法,去除不良基因,来生育健康婴儿,然而什么是不良基因较为主观。

对基因多样性的破坏[编辑]

这样很容易减少基因多样性。人类的生物多样性相当小。

道德问题[编辑]

所使用的手段很容易违反人权,就算是现在,能不违反人权而挑选良好基因的技术可靠性及普及性仍然很低;而过去的手段则非常血腥,因此经常遭到批评。由于优生学学说里面有关于强制绝育及其他限制特定人士生育的方法,因而被许多人认为不人道,且有违宪法保障的人身自由之虞。

参考文献[编辑]

  1. ^ Black 2003,第370页.
  2. ^ Eugenics –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Oxford Bibliographies.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une 2019). Racially targeted sterilization practices between the 1960s and the present have been perhaps the most common topic among scholars arguing for, and challenging, the ongoing power of euge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deed, unlike in the modern period, contemporary expressions of eugenics have met with widespread, thoroughgoing resistance 
  3. ^ Galton, Francis. Eugenics: Its Definition, Scope, and Ai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04, X (1): 82 [1 January 2020]. Bibcode:1904Natur..70...82.. doi:10.1038/070082a0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1 March 2006). 
  4. ^ 优生: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对话
  5. ^ 伍碧雯 [[成功大學]]歷史系 納粹政權對於「無生存價值」德國人的處置 (PDF). [2017-06-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18). 
  6. ^ 吕元礼 [[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 重温李光耀“优生学” 《财经》杂志.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7. ^ Crick <HFEA approval for new genome editing techniques>. [2019-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优生学历史(学术报告)[编辑]

继承思想历史[编辑]

优生学批评[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