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一名中学生的书包,装满了教科书与参考书

升学主义是指将“考上好的学校”视为人生出路的思考重心。在这种理念下,中学生小学生的主要目标就被局限在念书准备考试课业上,造成其他人格发展(如体育和艺术)、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容易遭到漠视。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南韩日本亚洲国家及地区,升学主义的竞争十分常见。为了在激烈竞争崭露头角,许多学生将大量课馀时间拿来著重学校体制下的学业,与此同时,在升学竞争中表现不佳者,往往失去自信,有的甚至要靠反社会的行为肯定自己[来源请求]

中国大陆升学主义情况与应对措施[编辑]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在当时高考是唯一可以改变学生命运的桥梁,而且又由于学生考试分数极其具有可比性,根据高考成绩可以精确知道学校的教学水平,故而升学主义(中国大陆称作“应试教育”)在中国大陆开始蔓延。学生负担明显加重,相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却逐步下降,为此,中国大陆各地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且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来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市教委禁止教师到私立教育机构有偿补课,禁止各个学校在寒暑假、休息日补课,同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也提出了相应的时间限制规定。但是,由于升学主义根深蒂固,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工作业绩直接相关,因而这项措施直到今天仍然不能很好地落实。例如,在学校不再给学生补课之后,家长通过校外辅导机构仍然给学生补课。此外,各级教委下达严格规定,禁止在各种考试中为学生排名,学校的应对措施则是给教授中高考科目的教师排名,而且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上公布。在中国大陆升学主义不仅仅影响到教学与考试本身,而且渗透到其他领域。在中国大陆高考加分问题同样受到关注并且为人所诟病,然而事实上加分政策也是升学主义的产物,因为如果诸如科技、艺术、体育在高考中如果不能加分,参与的学生数量就会大幅度下降。

消极情况[编辑]

即使教育局已经作出对学生应试压力和作业之减负政策,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尚存在布置超量作业;占用部分课程(如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来教授主课(通常指国文课数学课英语课);违法占用法定节假日上课等情况。[来源请求]
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存在一种认知——即反复的刷题目及苦读可以使学生成绩提高,才导致了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坚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仍然选择继续学习学校所教授之知识。


评论[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