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弹奏坦布拉(Tanpura)的女士(1735年)

印度音乐泛指印度半岛音乐,包括北印度古典音乐(音译为印度斯坦音乐,或兴都斯坦音乐,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乐(音译为卡纳提克音乐,Carnatic classical music)、各地区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电影音乐等。印度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和社会及宗教活动关系密切。

印度古典音乐[编辑]

印度古典音乐是一套口传心授、家族或师徒传承的音乐体系,以拉格(Raga)为旋律调式的框架,塔拉(Tala)为节奏循环的模式,并加上持续低音(Drone)作为音乐的衬底。印度音乐除了著重音高(swara),也著重装饰音的技巧(alankar)。有名字的拉格有成千上万,其中常用的也有七十种以上。塔拉为节奏的循环,从一拍到几十拍的节奏型都有,不规则的节奏也颇为常用。而装饰音的手法也有很多种,音与音之间以滑音来连结,音之前的装饰音,环绕音上下曲折多变的装饰音等等。

和现代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自从发明键盘乐器后,逐渐发展成十二个半音的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而印度古典音乐仍然用接近纯律(Just intonation)的音律系音,印度古典音乐有自己一套唱名(sargam),从低到高七个音是 Sa Re Ga Ma Pa Dha Ni,和西方的唱名(solfège)用途类似,但用法颇有不同。印度音乐亦强调微分音的差异,一个八度可以分为二十二个shruti,和西方的四分一音(quartertone)接近。

印度古典音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早期的婆罗门教吠陀经典,其中第三部Samaveda和比它更古老的Rigveda可以唱诵,是祭祀用的音乐。公元前200年出现了专述音乐理论的经典Natya Shastra,被认为是由神学家及音乐学家Bharata Muni所著。印度音乐随著佛教东传,传播到丝绸之路上各地,影响所及远至中国唐代的乐舞,东南亚的传统音乐以至日本的雅乐

由于印度北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入侵,故此印度文化受到波斯希腊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印度原有的印度教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北印度文化。印度音乐从十三世纪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北印度古典音乐,又音译为印度斯坦音乐,或兴都斯坦音乐(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乐,又音译为卡纳提克音乐(Carnatic Classical Music)。

北印度古典音乐[编辑]

北印度古典音乐,主要影响范围包括印度北部、西部、东部、中部各地,及邻近的孟加拉巴基斯坦。自十三世纪开始北方和南方的音乐文化开始有差异,后来蒙兀儿帝国(1526-1827)统一了北方,外来的统治阶层信奉伊斯兰教及带来波斯的音乐文化。而按照风格的差异,北印度古典音乐更可以细分为Dhrupad、Dhamar、Khyal、Tarana和Sadra等种类。

北印度的音乐尤其著重乐手的即兴演奏,乐曲通常可以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份只有主奏乐器和持续低音的乐器,首先以“散序”(音译“阿剌帕,alaap)开始,为自由节奏、无伴奏的乐段,探索拉格上每一个音的音色,之后开始“起拍”(音译“佐特”,jor / jod),有缓慢的拍子,接著逐渐加快,经过一段炫技的急板(thok-jhala),到达高潮后稍作停顿,观众这时表示赞赏。此时主奏乐手邀请鼓手进入,开始第二部份,称为“作品”(音译“格蒂”,gat 或“班迪舒”(bandish)。“作品”是一个预先写好的主旋律,而这一部份将会围绕这个主旋律去即兴,又可以细分为起承转合的手法。呈示部(Sthaayi)将主旋律以中音区演奏,第二次重现(manjha)将主旋律变奏,探索低音区,第三次重现(antara)探索高音区,有时会加上第四次作为总结(abhog)。根据主旋律的速度又可以称为慢板(Vilambit bandish)、中板(Madhyalaya bandish)、快板(Drut bandish)。乐曲的尾段为“急板”(音译“家拉”,jhalla),音密集而刺激,主奏者和鼓手互相对答。整个即兴表演的长度往往可以几十分钟。

南印度古典音乐[编辑]

南印度古典音乐自十五世纪开始了新的发展,而形成独立的体系,被认为源于卡纳塔克邦,故称为卡纳提克音乐。和北印度音乐相同的是,南印度音乐同样以旋律和它的即兴变奏为主,但南印度音乐的乐曲通常较短,即兴的部份有所节制,但亦有散序(ragam/alapana)、起拍(thaalam)、主题(pallavi)三个部份。

南印度的音乐更著重人声,而即使是器乐曲亦以摸仿人声为主。南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节庆音乐有较多互相影响,亦影响到今天宝莱坞的电影音乐。每逢十二月,在清奈都有六个星期的音乐节。

Purandara Dasa被认为是南印度古典音乐之父,除此之外,蒂亚格拉贾(Tyagaraja)、 Shyama Shastry 和 Muthuswami Dikshitar三位都是比较著名的南印度音乐家。

半古典音乐[编辑]

印度有不少介乎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的曲种,包括有Thumri, Dadra, ghazal, Chaiti, Kajri, Tappa 和 Qawwali 等等。

民间音乐[编辑]

泰戈尔诗歌[编辑]

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创作了二千多首诗歌,这些泰戈尔诗歌(Rabindra Sangeet)被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吸收和应用,对于西孟加拉邦孟加拉的影响最深,有不少当地的民间舞蹈亦以泰戈尔的诗歌伴奏。

泰戈尔诗歌伴奏的舞蹈,加尔各答(2011)

阿萨姆碧湖音乐节[编辑]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Assam)地区,每年春天四月都有碧湖(Bihu)音乐节。这是歌颂大自然的节日,第一天供奉乳牛及水牛,第二天是人的庆典,充满节奏和活力,常用的乐器有多尔鼓(dhol)、水牛号角(pepa)和口簧(gogona)等。

来自东北阿萨姆地区的舞者在南部大城市班加罗尔表演碧湖舞蹈

丹蒂亚舞蹈音乐[编辑]

丹蒂亚(Dandiya),又称莱士(Raas),是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民间传统舞蹈,歌颂天神黑天(Krishna)和他的伴侣拉达(Radha)。民众会手执两根短的鼓棍,随著音乐跳舞。

印度乡村歌手


反殖民歌曲[编辑]

英属印度时期,出现了反对大英帝国殖民社会主义的思潮,伴随的是一些反殖民主义的歌曲,音译为加拿桑结(Ganasangeet)。这些歌曲往往带有西方进行曲的风格,但亦会用上印度传统乐器,带有印度本地的特色。

北阿坎德邦音乐[编辑]

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i)邻近尼泊尔西藏,在喜马拉雅山山脚的位置,故此其音乐亦描绘山区的简朴生活,有节日音乐、宗教音乐、说唱音乐等等,主要语言为库矛语和嘉华语。

拉瓦尼音乐[编辑]

拉瓦尼(Lavani)起源于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的干旱地区。拉瓦尼的字源是“美”(Lavanya)的意思,多由女士演唱,但亦有少数男士会唱。音乐相伴的舞蹈叫它玛莎(Tamasha),女士都会身穿纱丽跳舞。

拉贾斯坦音乐[编辑]

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音乐有很多种,音乐家的种姓有Langas, Sapera, Bhopa, Jogi和Manganiyar等。拉贾斯坦邦的音乐多被形容为带有粗犷的喉音,有各种弦乐器器、敲击乐器和木管乐器。

流行音乐[编辑]

电影音乐[编辑]

印度的电影音乐占据了当地流行音乐七成以上的市场。印度电影很多时都会加插大量歌舞场面,既有传统歌舞,亦有受现代西方流行曲和摇滚乐影响的音乐,形成独特的宝莱坞音乐风格。以往有很多电影都有幕后代唱的歌手。近年最著名的印度电影音乐作曲家是A·R·拉曼,他为贫民百万富翁(The Slumdog Millionaire)和127小时创作的电影音乐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和西方音乐的交流[编辑]

不少西方的音乐家都钟情于印度音乐,并把印度音乐融入到西方音乐。披头四的结他手佐治·夏里逊曾经在乐曲挪威的森林中演奏锡塔琴,后来更向拉维·香卡学习锡塔琴。在七十至八十年代之间,西方更出现了受到印度风影响的拉格摇滚(raga rock)。

爵士乐色士风演奏者约翰·柯川受印度音乐拉格影响,开创了以调式即兴演奏为主的莫达尔爵士乐。同样是爵士乐大师的小号手迈尔士·戴维斯曾和一些印度音乐家合奏。

同时西方的流行音乐、摇滚乐嘻哈音乐亦影响了印度本地的音乐。不少印度裔在英国及各地的移民,亦发展出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例如在英国的印度裔居民之间,近年很流行旁遮普(Punjabi)的民间舞蹈音乐邦拉(Bhangra)融合到嘻哈(hip-hop)音乐之中。

西方古典音乐[编辑]

西方古典音乐对印度的影响较小,喜欢古典音乐的多数是基督教帕西人的少数族群。印度有一名著名的指挥家祖宾·梅塔。美国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纽因曾经和锡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合作演出。

印度乐器[编辑]

印度主要的乐器为拨弦拉弦敲击吹管乐器。很少大型乐队,北印度古典音乐多数是三至四人的组合,由一至两位独奏者,加上鼓手和演奏持续低音的坦普拉(Tanpura)。而民间音乐的组合由一人到十多人不等,多用鼓乐。

拨弦乐器:

  • 锡塔琴(sitar),又译作西塔尔,长颈、有可以移动(frets)的拨弦乐器,共有六至七条演奏用的弦,有约十二条的共鸣弦,以手指套上钢拨来拨弦,并有单葫芦形的共鸣箱。拉维·香卡是西方较知名的锡塔琴演奏家。
  • 维纳琴(veena/vina),在南北都流行,有分有和没有的种类,演奏时比较平放在大腿上。
  • 沙乐琴(sarod),又译作萨罗德,比锡塔琴略小的拨弦乐器,没有,故此方便大幅度的滑音,共有四至五条演奏用的弦,两条持续低音的弦,和九至十一条共鸣弦。
  • 坦普拉(tanpura/tempura),貌似锡塔琴,没有,只有四至五条弦,通常用来弹奏持续低音。

拉弦乐器:

  • 萨朗吉(sarangi),没有,声音低沉,常用来伴奏人声,有三条拉奏用的弦,约三十六条共鸣弦。
  • 艾斯拉吉(esraj),在印度北部常见,拉弦乐器,有,长柄。有一种相似的乐器叫迪尔鲁巴琴(dilruba)。
  • 小提琴(violin),印度吸收了西方的小提琴,但用印度风格演奏,小提琴身向下斜倚,不用肩托,常在南印度古典音乐中担任主奏。

吹管乐器:

  • 班苏里笛(bansuri),是一种横吹的竹笛,常见为六孔,比中国笛声音柔和。
  • 喷吉(pungi/bin),是一种类似葫芦丝的单簧乐器,街头艺人吹蛇时演奏的乐器。
  • 印度唢呐(shehnai),和波斯及中国的唢呐近似的双簧乐器,多用于婚礼、仪仗队或庙宇。

敲击乐器:

  • 塔布拉鼓(tabla),是一对一大一小的鼓,演奏鼓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不同音高,常用以伴奏北印度古典音乐。
  • 木丹加鼓(mridangam),长榄核型的鼓,横放在腿上演奏,两边皆有鼓膜,一边低音一边高音,常用以伴奏南印度古典音乐。
  • 多尔鼓(dhol),民间音乐常用的鼓,可以悬挂在腰前,两边皆有鼓膜,以手或棍敲打,经常在节日、巡游时见到。

键盘乐器:

  • 手提管风琴(harmonium),受西方影响,在十九世纪英属印度时非常流行,用来伴奏歌唱,但因为无法演奏滑音和微分音,二十世纪开始较少用于北印度古典音乐。

著名音乐家[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