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行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残留的原行星灶神星。

原行星是在原行星盘内大小如同月球尺度的胚胎行星。它们应该是由公里尺度的微行星因彼此的重力相互吸引与碰撞而形成的。根据太阳星云形成的理论,原行星在轨道轻微的扰动下和因此导致的巨大撞击与碰撞下逐渐形成真正的行星

太阳系中,一般认为微行星的碰撞形成了数百个行星胚胎。这些天体类似谷神星和冥王星,其质量约1022到1023公斤,直径约数千公里。之后数亿年中行星胚胎之间彼此碰撞。目前仍无法得知行星胚胎之间互相碰撞而形成行星的详细过程,但一般认为最初的碰撞可能将第一代的行星胚胎摧毁,被数量较少,但体积较大的第二代胚胎取代。这样的过程会持续到撞击结束,最后只有少数胚胎会形成行星[1]

早期的原行星有较多的放射性元素,这些数量由于放射性衰变,会随著时间逐渐减少。来自放射线的热、撞击和重力的压力会使原行星发生局部的熔化,有助于它们增长成为行星。在熔化的区域,较重的元素会向中心下沉,较轻的元素会上升至表面;这种过程就是所知的行星分化。一些陨石的结构中也显示出有些小行星也发生过分化的作用。

形成月球大碰撞说假设是一个巨大的,被称为忒亚的原行星,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地球发生碰撞。

在内太阳系中,至少有三颗保留原始特征的原行星存在,即谷神星智神星灶神星。而司琴星也有类似原行星的特征[2][3]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也被认为是原行星[4]

2013年2月,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遥远恒星外围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盘面内原行星正在形成[5]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McBride, Neil; Iain Gilmour, Philip A. Bland, Elaine A. Moore, Mike Widdowson, Ian Wrigh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lar Sys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6. ISBN 9780521837354. 
  2. ^ BIG PIC: 2 Pallas, the Asteroid with Protoplanetary Attitude. Discovery Space.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2009-10-08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3. ^ Klotz, Irene. ASTEROID FAILS TO MAKE IT BIG: A newly studied asteroid is actually a planetary building block that stopped growing.. Discovery News.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2011-10-27 [201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7). 
  4. ^ Alan Boyle. Protoplanet frozen in time. MSNBC. 2009-10-08 [200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5. ^ The Birth of a Giant Planet?.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28 February 2013 [2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