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架构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ntel Core的微架构

微架构(英语:microarchitecture),也被叫做计算机组织,微架构使得指令集架构(ISA)可以在处理器上被执行。指令集架构可以在不同的微架构上执行。 计算机结构是一门探讨微架构与指令集两者互动的一门学问。

和指令集架构的关系[编辑]

指令集架构是指在处理器内被处理的程式,指令集架构为组合语言的设计师和编译器所见。指令集架构包含execution model,暂存器,地址以及资料格式。微架构包含处理器内部的构成以及这些构成起来的部分如何执行指令集架构。微架构通常被表示成流程图,以描述机器内部元件的连结状况,从一个闸或是暂存器,到算术逻辑单元(ALU)。图上分布著资料路径(可以显示资料在微架构的位置)以及控制路径(显示资料该被什么指令所处理)。

每个微架构的的元件都被表示成藉数个逻辑闸所建构而成的工具。每个逻辑闸都被表示成藉电晶体建构成的零件。拥有不同微架构的机器可能拥有相同的指令集架构,因此可以执行相同的程式。由于半导体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处理器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执行相同的指令集架构。

微架构的概念[编辑]

Intel 80286微架构

现时,流水线数据路径是微架构中最常被使用的数据路径。这种作法也被普遍的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器。流水线的结构允许多个指令在同一时间执行,不同的指令在微架构不同的位置执行。流水线分有好几个不同的阶段(stage),这些阶段是微架构的基础。这些阶段包含取指令,译码,执行指令,以及将资料写回。一些结构还包含其他阶段,像是对记忆体做存取的动作。流水线是微架构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执行单元也是微架构的基本元件。执行单元包含算术逻辑单元(ALU),浮点运算器(FPU),load/store单元,分支预测,以及SIMD。这些单元在处理器内进行计算。执行单元的数量,他们的延迟(记忆体存取资料的时间)及吞吐量(将资料存到或是读取出记忆体的速度)影响微架构的效能。



指令周期[编辑]

所有的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借由以下的步骤来执行程式:

  1. 读取指令并将其译码
  2. 找到需要用到的资料以执行指令
  3. 执行指令
  4. 将结果写回

指令周期将会不断循环,直到电力用尽。

执行速度[编辑]

上面的步骤看起来简单,但阶层记忆体使这些步骤变得复杂,阶层记忆体包含快取主记忆体,以及非挥发性的记忆体,例如硬碟(这是指令和资料储存的地方),总是比处理器处理资料的速度慢。步骤(2)常常导致lengthy(在CPU内)delay,这种延迟是在数据通过汇流排时产生。一直以来,一个不变的目标是在同一时间内执行更多指令,以提升程式执行的效率。这导致逻辑和电路设计变得更复杂。一开始,只有大型电脑和超级电脑使用这种技术,因为这种技术需要大量的电路。当半导体产业发展起来后,这样的技术被加装在单一的半导体晶片上。详见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二年增加一倍)。

指令集的选择[编辑]

指令集从过去以来不断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简单到后来的复杂。最近,load-store结构VLIW以及EPIC是最普遍的指令集。结构处理data parallelism的方法包括SIMD以及向量。一些指令集,例如CISC;多早期的装置使用"CISC"。

然而,对指令集架构的选择可能会对实作高效能的机器产生大的影响。发展RISC处理器是一个好的策略,可以将指令给简化。这样的指令容易在管线内被撷取,解码与执行,由于指令频繁的被使用,快取便被频繁的使用,这样就使记忆体存取的时间降低。

流水线(pipeline)[编辑]

在目前,能够最有效的提升效能的方法就是流水线。早期的处理器是等一个指令执行完所有步骤后,然后才轮到下一个指令执行。大部分的电路在某一个步骤结束后就处在闲置的状态,例如,对指令进行解码的电路在指令进入执行阶段后就处于闲置状态。

流水线化的电路借由允许多个指令在同一时间,在电路上不同的位置进行不同的工作。例如,处理器可以在最后一个指令等待结果写回时对另一个指令解码。这使得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可以处理四个指令,使处理器的效能增加了四倍。

RISC借由将每个阶段分割清楚并让每个阶段都花费一样的时间执行来让流水线变小和变得容易建构—每个阶段花费1个cycle的时间。处理器使用了有如工厂流水线的设计,当指令由一边进来的同时就有另一个指令从另一边出去。由于RISC流水线是降低复杂度的设计,使得流水线核心跟指令快取可以被装置在同一个芯片内,这是精简指令集较为快速的原因。早期的装置,例如SPARCMIPSIntelMotorola的CISC还快10倍。

几种典型的微架构[编辑]

Intel[编辑]

AMD[编辑]

  • K5 - AMD的首个原创微架构。K5基于Am29000的微架构,并且添加了一个x86的解码器。即使这个设计的原理和Pentium Pro相同,而实际性能更像是Pentium。
  • K6 - K6并非基于K5,而是基于当时已经被AMD所收购了的NexGen所设计的Nx686处理器,K6的针脚兼容Intel Pentium。
    • K6-2微架构 - 增加了3DNow! SIMD指令集。
    • K6-III微架构 - 有3级缓存,64KB L1一级缓存,256KB L2二级全速缓存,最高可达2MB的主板装载(motherboard mounted)L3三级缓存。
  • K7 - 是AMD Athlon和Athlon XP的微架构。
  • K9 - 被取消。
  • K10微架构 - 代号为Barcelona ,是AMD系列的第十代微架构,最多内置四个核心,共享Level 3 Cache第三级缓存,128位浮点单元,支援AMD-V Nested Paging Virtualization和HyperTransport 3.0。
  • Bulldozer - 是继K10之后,使用AMD M-SPACE模块化设计方法(modular design methodology)的微架构。Bulldozer是为功耗在10W至100W类别的处理器而设计,应用了XOP,FMA和CVT16指令集,并且部分产品整合了GPU核心(AMD APU)。

微架构的发展方向[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二版). 作者:张效祥.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ISBN:7302105944, 9787302105947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