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丁鱼
沙丁鱼
海中的沙丁鱼群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鲱形目 Clupeiformes
科: 鲱科 Clupeidae
亚科: 西鲱亚科 Alosinae
属: 沙丁鱼属 Sardina
Antipa英语Grigore Antipa, 1904
种:
沙丁鱼 S. pilchardus
二名法
Sardina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异名
列表
    • Alosa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 Arengus minor
      Cornide, 1788
    • Clupanodon sardina
      Risso, 1827
    • Clupea harengus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 Clupea laticosta
      Lowe, 1843
    • Clupea pilchardus
      Walbaum, 1792
    • Clupea pilchardus
      Bloch, 1795
    • Clupea sardina
      Cuvier, 1829
    • Clupea sardinia
      Cuvier, 1829(异拼名)
    • Sardina dobrogica
      Antipa, 1904
    • Sardina pilchardus sardina
      (Risso, 1827)

沙丁鱼学名Sardina pilchardus),又称萨丁鱼,是沙丁鱼属的唯一物种,属于鲱形目鲱科[1][2],本种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沙丁鱼罐头葡萄牙有“沙丁鱼罐头王国”的美称。最初在义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古希腊语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白天深度位于25-100米,晚上上升到深5-10米处。每年三月上旬,浩浩荡荡的沙丁鱼群会从较深的海区分批出发,游向靠近海岸的水域索饵,并且进入长达三个月的繁殖季。即春、夏季生活在近岸海域,秋、冬季水温较低时,洄游到水温较高的深海海域。

别名[编辑]

日本东北地区因为鱼身上有不一定数量的黑点又被称为七星,台湾南部称之三元鱼三官鱼,说法有几种,一是以前有一种“三元牌鱼罐头”,大概有鲭鱼沙丁鱼等几种品项,于是鲭鱼、沙丁鱼等鱼罐头的鱼都被称为“三元鱼”,因为音近而被称为“三官鱼”。第二种说法是台湾早期经济困难,三官大帝生日或者谢平安时,云嘉渔民为了答谢神恩,流行以鲭鱼、沙丁鱼等鱼罐头堆成罐头塔,奉祀三官幕府中的五营神兵,故鲭鱼、沙丁鱼等都称为三官鱼,“三官”即“三元”,故又称“三元鱼”。另一种说法是台湾日治时期三文鱼鲑鱼)罐头,而后台湾人将所有鱼罐头的鱼都称为三文鱼,后被传为“三元鱼”,因鲭鱼、沙丁鱼等最流行,故此二种鱼被称为“三元鱼”,又因音近而称为“三官鱼”,又称萨丁鱼、鳁、鳁和鰯。

分类[编辑]

本属归类被于鲱形目鲱亚目鲱科西鲱亚科,近缘类群有西鲱属Alosa)、油鲱属Brevoortia)及拟沙丁属Sardinops[3][4]。全球有沙丁鱼3属,27种。沙丁鱼属仅沙丁鱼 (Sardina pilch-ardus)1种,又分成欧洲沙丁鱼(S.pilchardus pilch-ardus,)和地中海沙丁鱼(S.pilchardus sardina)2个亚种。拟沙丁鱼属共有5种,即:远东拟沙丁鱼(远东鱼Sardinopsmelanosticta),加州拟沙丁鱼(S.coerulea),南美拟沙丁鱼(S.saax),澳洲拟沙丁鱼(S.neopilchardus),和南非拟沙丁鱼(S.ocellata)。

小沙丁鱼属种类最多,共有20余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区的就有16种,如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iceps)、金色小沙丁鱼(S. au-rita)鳞小沙丁鱼(S.fimb-riata)等;太平洋东部有3种,即艮带小沙丁鱼(S.sto-lifera)、巴拿马小沙丁鱼(S.thrissina)和大眼小沙丁鱼S.macrophthalmus);大西洋西部也有3种,即金色小沙丁鱼、巴西小沙丁鱼(S.brasiliensis)和百慕大小沙丁鱼(S.pinnula);大西洋东部有4种,即金色小沙丁鱼、马德拉小沙丁鱼(S.maderensis)、厄巴小沙丁鱼(S.eb-a)和喀麦隆小沙丁鱼(S.cameronensis)。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 (S.jussieu)产量较高。

同名异物[编辑]

一般通称的沙丁鱼不是单指一种,而是泛指被做成罐头的海洋表面活动之小型鱼。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订立国际食品标准,世界上共有二十一种可以称做沙丁鱼的鱼类,包括寿南小沙丁鱼鲱鱼大西洋鲱鱼皮尔撤德鱼油鲱小鲱鱼、南美拟沙丁鱼等,最远横跨了不同的属别。然而生物学上只有学名“Sardina pilchardus”的鱼类才是真正的“沙丁鱼”,于贩售时也能单纯称作“沙丁鱼”而不需加上秘鲁等地域名称。

栖息海域[编辑]

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分布于东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沙丁鱼又分2亚种,即欧洲沙丁鱼,头长为体长的20%至23%,见于欧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地中海沙丁鱼,头长为体长的18.5%~21%,见于地中海、黑海沿岸。只有一种沙丁鱼(S. pilchardus)分布于东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中国不产。又分2亚种:欧洲沙丁鱼(S.pilchardus pilchardus),下鳃耙60,见于欧洲沿岸和非洲西北岸;地中海沙丁鱼(S. pilchardus sardina),下鳃耙70,见于地中海、黑海沿岸。为中上层暖水性集群鱼类。

其它近缘种分布[编辑]

拟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分布于东太平洋美洲沿岸、西太平洋亚洲沿岸及非洲南部沿海,有5种。常见有远东拟沙丁鱼,产于日本、朝鲜、中国、俄罗斯堪察加沿海。加州拟沙丁鱼,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南美拟沙丁鱼,产于南美秘鲁智利沿海。南非拟沙丁鱼,产于南非纳米比亚沿海。澳洲拟沙丁鱼,产于澳洲南部及纽西兰。

外观特征[编辑]

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有显著放射状隆起线,小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则无隆起线,但肩带前方具两个皮质突起。臀鳍最后二鳍条扩大或稍扩大。沙丁鱼属体侧圆鳞大小不一,下鳃耙在鳃弓弯曲处长度一致,不形成短鳃耙,上颌骨不伸达眼中央下方。拟沙丁鱼属体侧圆鳞大小一致,下鳃耙在鳃弓弯曲处有若干根,很短小,上颌骨向后伸达眼中央下方。


习性


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它们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中上层,但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多数沙丁鱼的适温在20~30℃左右,只有少数种类的适温较低,如远东拟沙丁鱼的适温为8~19℃。沙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沙丁鱼小沙丁鱼成鱼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包括桡足类、短尾类幼体、端足类和糠虾),也摄食硅藻;幼鱼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幼体外,也食硅藻和甲藻类。金色小沙丁鱼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秋、冬季成鱼栖于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温升高鱼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鱼化后在沿海索饵成长,夏季逐渐随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层水温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后鱼体已成长至150毫米以上时,由于沿海水温降低而逐渐转栖于较深海区。小沙丁鱼属在1龄或2龄开始性成熟,春、夏季为生殖期。怀卵量随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变化,多半在10万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径约0.6~0.9毫米,初仔鱼长约2.3毫米。

远东拟沙丁鱼是沙丁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于日本近海,可分为4个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两个群系较大。远东拟沙丁鱼的产卵场位于日本诸岛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汇的海域,但各海区、各群系的资源量及主要产卵场位置时有变化。怀卵量通常为27000~84000粒,产卵适温12~19℃。生殖在半夜进行。在17.5℃水温下,受精卵经56小时化。化期和仔鱼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化时已死亡70%,到受精后约50余日(仔鱼全长约17毫米)时存活率不到1‰。仔、稚鱼期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虫。稚鱼至幼鱼期逐渐增加植物性饵料(硅藻等),但主要饵料还是浮游动物。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生长的幼鱼长大到8厘米以上时于夏、秋季(6~10月)北上进行索饵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渐南下。2龄达到性成熟,体长约212毫米,体重约116克。

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鱼产量高达1000万吨以上。中国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沙丁鱼类资源,约在400年前已有开发的记载,但生产规模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建、广东沿海采用灯光围网作业以后,产量才大幅度上升。捕捞沙丁鱼的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大拉网和定置网等,有时也用。

体延长、侧扁。一般体长为14~20厘米、体重20~100克。体被大圆鳞,不易脱落。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两排蓝黑色圆点,上排斑点不显著,下排斑点一般为6~9个,多数为7个。腹部具棱鳞。体被圆鳞,无侧线。

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有显著和不显著的放射形隆起线,而在小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则无隆起线,但在肩带前方具两个皮质突起。

营养价值[编辑]

沙丁鱼含有丰富的DHA,能预防胆固醇过高及心脏病血栓病[来源请求]


Template:常见鱼

参考文献[编辑]

  1.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9). Species of Sardina. FishBase. Version 2019-01.
  2.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9). Sardina pilchardus. FishBase. Version 2019-01.
  3.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9). Clupeidae. FishBase. Version 2019-Janaury.
  4. ^ Betancur-R, Ricardo; Wiley, Edward O.; Arratia, Gloria; Acero, Arturo; Bailly, Nicolas; Miya, Masaki; Lecointre, Guillaume; Ortí, Guillermo.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7-07-06, 17: 162 [2019-01-29]. ISSN 1471-2148. doi:10.1186/s12862-017-09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