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优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种族优生(Racial hygiene),是一种由政府挑选出公认最强健、聪明和有道德的人来培育下一代的制度,与公共卫生优生学有密切关联。过去为达成目的曾用的手段包括放逐、隔离、强制绝育,或甚至灭绝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人种、身体残疾、犯罪记录和宗教信仰的人或团体。

起源[编辑]

利用社会措施来尝试保留或加强某些生物特性的想法,最初是由法兰西斯·高尔顿在1869年提出,不久后这被称为优生学。20世纪初,认为人类遗传因子必须受到管制的想法开始盛行,并受到许多主流政治和科学人士的支持,包括温斯顿·邱吉尔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玛丽·斯托普斯英语Marie Stopes等。[来源请求]

阿尔弗雷德・普罗兹

种族优生来自于德国优生学家阿尔弗雷德・普罗兹(Alfred Ploetz)在1895年提出“种族卫生(Rassenhygiene)”的概念。由于当时德国社会普遍风行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德国公共机构精神病和残障人士增加,因此这个理论以种族、集体的观点出发,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引入卫生学的医疗行为,透过净化精神障碍者与残疾人士等低价值者(der Minderwertiger)来提升种族的整体品质。[1]普洛兹以法国为例,提出法国人口停滞、普法战争战败是种族没落的证据;相对的,德国人口增加,同时又是普法战争的胜利者。普罗兹将历史事实与人口成长率作为人种进步/退化的指标,形成以日尔曼民族为中心的民族意识。[2]

同样提倡种族卫生的威尔海姆・夏麦尔(Wilhelm Schallmayer)也提出了类似的论述。夏麦尔以社会内部的个体为观察对象,将他们的职业与文化阶层结合。他认为妓女酗酒者这些道德和职业在一般认知中属于最底层的人物,缺乏文化与知识的涵养;此外,他也将道德、社会地位与种族结合,由于妓女、酗酒者多会与犯罪挂钩,在遗传学方面,也会传染性病给下一代,除造成人种的退化外,也是导致社会退化的主因。[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问题”和“去北欧化”变成此概念在德国的主流,并从1920年代持续到二战。

争议[编辑]

种族优生其中一个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地方是,“种族”可能是指“人类种族”、“德国种族”和“亚利安种族”,三者意思相当不同。在优生学家恩斯特·鲁丁(Ernst Rüdin)的背书下,纳粹采用的是后者的概念,这是后来纳粹种族屠杀的主要依据,也因此批评者将之称为“科学的种族歧视”(scientific racism)。

种族优生是纳粹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们统治期间,这个领域变成德国医疗界的首要哲学,纳粹在一体化期间将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医疗专业变成由纳粹指派领导的僵硬阶级组织。

种族优生者是大屠杀,清洗欧洲犹太人、共产党员、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政治异议者、智障和精神障碍者的关键角色。战后,这些行为普遍被痛斥为残酷、暴虐,且其背后的种族优越理念是非科学和伪科学

影响[编辑]

1920年代,德国种族卫生的观念经过国外留学的学者传入日本。以留德的池田林仪为代表,他曾经发起“优生学运动”,透过减少劣生者的结婚率,避免个体出现残缺。[3]

参考文献[编辑]

  1. Paul, Diane B. Controlling Human Heredity, 1865 to the Present.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5.
  2. Proctor, Robert. Racial Hygiene: Medicine Under the Nazi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 当时,精神障碍以及残疾者被学界认为是一种人种的“退化”。
  2. ^ 2.0 2.1 伍碧雯. 德意志民族的優生學-德國種族衛生的起步與初期發展.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 2007-11, (28): 371-406. doi:10.30383/TJH.200711_(28).0008 –通过华艺线上图书馆. 
  3. ^ 郭昶欣。〈“民族” 之建构──近代中日优生思想与政策的比较〉。硕士论文,国立台湾大学,2020。2022年11月8日检索自华艺线上图书馆。doi:10.6342/NTU202000689

延伸阅读[编辑]

  1. 郭秀铃、Kuo, Hsiu-ling 。〈纳粹种族卫生概念的视觉化--常民肖像为例〉。《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16) :页18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