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德·洛皮塔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歇尔·德·洛皮塔尔
米歇尔·德·洛皮塔尔像
掌玺大臣
个人资料
出生1505年
逝世1573年
职业政治家

米歇尔·德·洛皮塔尔Michel de l'Hôpital,1504年—1573年),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掌玺大臣。口才辨给的他支持对宗教宽容,并试图把国家利益置于宗教利益之上。尽管凯萨琳·德·麦地奇当政期间充满阴谋诡计和背信弃义的丑恶行为,但这位首席大臣却是美德和善行的典范,这也是那可悲年代仅存的荣誉之一。[1]1568年他最终因为天主教教会的反对而被迫辞职。[2]

生平[编辑]

洛皮塔尔生于1504年,父亲是王室统帅波旁公爵夏尔的医生,他随波旁公爵到意大利求学,那时他就立志要做人道主义者,而非教条主义者。他曾在内拉克待过,在那里纳瓦拉的王后─玛格丽特·德·那瓦尔任命他为首席顾问和贝里的大法官。法王亨利二世时期,他任财政总监和审计法院庭长(1554年),曾受吉斯家族的推荐而崭露头角,担任巴黎高等法院推事。法王查理九世即位后,摄政王太后凯萨琳·德·麦地奇任命他为相当于总理掌玺大臣,主管法国最高国政。[1]

他主张宗教宽容,试图调解天主教徒和新教的胡格诺派间的矛盾。为避免宗教战争,他竭尽全力挽救国家,试图扶持波旁家族来对抗旧教的吉斯家族宫廷总管派,保持权力的平衡。在王太后支持下,1561年他召开“普瓦西对话”的神学会议,希望新旧教两派的神学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和妥协,但只是高谈阔论而毫无妥协的前景,新教徒反而增加了己方的信心。[1][3]

他又在奥尔良三级会议上呼吁宗教宽容:“刀剑对灵性几无用处……(只有)仁慈胜过严酷。让我们扬弃那些指称政党、派系与叛乱的邪恶字眼──路德派胡格诺派、教皇派,只保留基督教的名字吧!”[3]他在1562年1月颁布了宽容新教的各种诏书与法律:允许胡格诺的新教徒在城市外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允许新教徒担任公职等等。但这些诏令执行时处处碰壁,两方的宗教狂热使洛皮塔尔的努力付诸东流。[1]再加上1561年开始国家权力被严重的架空,天主教三巨头──吉斯公爵蒙莫朗西公爵圣安德烈元帅组成强力同盟,不但架空王权,更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疯狂镇压新教势力、屠杀新教徒。而新教徒也在朗格多克和西南部捣毁圣像、烧毁圣物,把天主教徒改成新教教堂,于是1562年的瓦西镇大屠杀终究拉开了法国宗教战争的序幕。[1]

罗皮塔尔当政期间还曾在巴黎设立第一个商事法庭,颁布了一些有益的法令,最著名的是穆兰法令,该法令革除了许多怨言极大的弊病,改革了法国的法律制度,它在1789年大革命以前一直是国家立法的基础之一。[1]1568年他和激进派的洛林的枢机吉斯家族领袖)在御前会议剧烈争吵后,被王太后解除掌玺大臣职位,改由吉斯的党羽担任,于是一度中止的宗教内战再度开打。1572年他一度在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受到生命威胁,1573年以高龄70岁去世。

18世纪的启蒙哲士伏尔泰赞誉洛皮塔尔:“没有法律时代的伟大立法者,是宗教狂热时代的无畏贤哲”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巴亚尔等著,《法国史图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页155-156
  2. ^ Sandra Sider.(2007). Handbook to Life in Renaissance Europe.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330847.
  3. ^ 3.0 3.1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著,《法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页127-128

参考书目[编辑]

  • (法)巴亚尔 等著、黄艳红 等译,《法国史图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 (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理性开始时代》第二部第一章、第六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等著、蔡百铨译,《法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扩展阅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