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地夫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尔代夫自有历史以来,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因为它位于印度洋主要的航线位置上。马尔地夫附近的邻国是斯里兰卡印度,这两国的文化及商业和马尔地夫紧密的连系在一起近好几个世纪,马尔地夫提供了当时遍及亚洲及部份东非沿海地区作为货币的贝壳主要来源。

16世纪之后,在殖民浪潮下,欧洲人占领了许多印度洋上的贸易地点,马尔地夫当然也无法置身于事外,第一个先来到的是葡萄牙人,再来是荷兰人法国人偶尔也来干预当地的政治,然而在前几个外来欧洲人的干预之后,在19世纪时,马尔地夫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而英国人对于马尔地夫君主的统治,亦给予充分的认受性。

马尔地夫在1965年时脱离英国得到独立[1],然而,独立之后该国仍将阿杜环礁内的甘岛(Gan Island)上的空军基地提供给英国人使用至1976年,当英国人在1976年完全撤出该空军基地时,刚好该年是冷战一触即发的高锋期,国际上都在关注此空军基地未来的动向为何。苏联当局曾研拟向马尔地夫当局租借此空军基地,但都遭到马尔地夫政府多次的拒绝。

马尔地夫共和国在1990年之前所面临的挑战是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步伐来提供国家在有限的渔业农业旅游业的基础资源;另外一方面更令人关心的项目就是长期的因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因为马尔地夫当地低洼的珊瑚岛很多,所以将造成灾难性的伤害,这也是未来当局政府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尔代夫的人口为50.71万。(2020年)

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1117年间)[编辑]

马尔代夫的原住民并未留下任何遗迹。

西元150年时,马尔地夫泛指包于僧伽罗西海岸外的一些岛屿,四世纪左右,马尔地夫人已逐渐皈依源于僧伽罗的小国,中古时代时凡是在印度洋上争霸的民族如:印度人、僧伽罗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曾经想拥有这岛国。

太阳王朝及前奴尼尔(月亮)王朝[编辑]

马尔地夫的第1个王朝是太阳王朝(Sol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Adeetta Vansa),在990年以前统治这个国家,但是当时太阳王朝的统治范围并不包括现在的马尔地夫全境。太阳王朝的历史记录在一些名为马帕南萨(Maapanansa)的铜片上。

太阳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是被放逐的羯陵伽王国王子苏鲁达萨鲁纳·阿迪蒂亚(King Soorudasaruna-Adeettiya),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女王达马哈尔(Queen Damahaar),羯陵伽王国的王子巴拉迪蒂亚(King Balaadeettiya)娶了达马哈尔为妻,从而成为马尔地夫的新统治者,建立了马尔地夫的第2个王朝——前奴尼尔(月亮)王朝(Early Lun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Soma Vansa)。

前奴尼尔(月亮)王朝的第三位国王马哈·桑杜拉(King Maha Sandura)有一位女儿名叫卡曼哈尔(Princess Kamanhaar),后来她被放逐到现在的阿杜环礁当中的米杜岛(Midu Island),并带走了那些铜盘子。后来铜盘子被埋了起来,这也就为何现今历史学家对太阳王朝和前奴尼尔(月亮)王朝知道甚少的原因。

947年,一心想和东方的中国进行贸易的阿拉伯人在他们海上航线必经之路的印度洋上,无意间发现了马尔地夫群岛的存在,深深地被它美丽的景致所吸引,将马尔地夫当作便利的停靠港,还有一些人迷恋地留下定居。这些精明的阿拉伯人和随后闻风而至的波斯商人把马尔地夫的珍珠香料鱼干椰子、玛瑙贝等物产,源源不断地的运回国内,

奴尼尔(月亮)王朝(1117年-1153年间)[编辑]

13世纪初,僧伽罗王族科伊马拉(Koimale)和他的妻子,当时锡兰国王的女儿分乘两艘小船从锡兰岛出发到马尔地夫并先后在北马洛斯马杜卢环礁(North Maalhosmadulu Uthuru Atoll)一个叫做拉斯格蒂岛(Lasgetty Island)作短暂的休息。

当地善良的马尔地夫岛民们听说来自锡兰的两位贵宾莅临,便盛情邀请他们留了下来。并于1117年拥立科伊马拉为拉斯格蒂岛的国王。他从印度的入侵者手中收回北方的环礁后,成为第一位统治马尔地夫全境的国王,并建立马尔地夫弟3个王朝——奴尼尔(月亮)王朝(Lunar Dynasty)。后来柯伊马拉卡罗阿和他的妻子移居马列岛,同时也将马列环礁的土著迁来马列岛定居,并派遣两艘船只返回锡兰将大批僧伽罗族人接来马尔地夫定居,在十二世纪之前,马尔地夫全国上下盛行佛教,境内庙宇林立,信徒络绎不绝。

蒂穆格王朝(1153年-1388年间)[编辑]

1153年,一位来自北非阿拉伯人阿布·阿巴拉卡特·优苏福·阿巴巴里(Abu al-Barakat Yusuf al-Barbari),他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到马尔地夫宣扬伊斯兰教。当时的奴尼尔(月亮)王朝第二代统治者为提幕吉·玛哈·卡里明加(Dhovemi Kalaminja Siri Thiribuvana-aadiththa Maha Radun),因为要和锡兰保持距离,马尔地夫人需要与漫游于印度洋的强大伊斯兰舰队结盟,此外,统治阶层在其他方面也受惠,只要能成为伊斯兰教国家,就可以加入阿拉伯贸易网,因此也能交换到稀有奢侈的物品;而且在严格的伊斯兰法典下,极权贵族的地位也就越稳固,统治过于分散的各岛屿也变得容易许多。从此国王利用伊斯兰教义,进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统治者提幕吉·玛哈·卡里明加也改名为苏丹王达玛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Sultan Dharmas Mohammed Ibn Abdullah),同时也将国号改名为蒂穆格王朝英语House_of_Theemuge

蒂穆格王朝为马尔地夫第4个王朝,一直延续到1388年,历经了235年,前后经历了26位苏丹的统治。大权独揽的苏丹王,剥夺拥有大权的贵族权势,把国家全部的力量控制在自己一个人手里。伊斯兰教在马尔地夫占据统治的地位后,国家对佛教采取禁锢的政策,一时之间焚烧经书、拆毁寺庙、捣毁佛像、驱赶甚至杀死僧人,使得全国处在一片宗教恐怖的气息之中。

据传在宗教转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不少佛教徒仍然对佛教念念不忘,难分难舍。有的人偷偷拜佛,有的人则拒不改教,甚至有很多人因拒绝改信回教而被抓去斩首。根据马尔地夫最早的遗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国家在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之后的40年后,哈杜马蒂环礁(Hadhdhunmathi Laamu Atoll)伊斯杜岛(Isdhoo Island)的佛教僧侣因拒不改信回教,而被押送到马列岛。当时的国王将他们斩首示众,以示执行伊斯兰教义的彻底性。这一事件发生之后,许多佛教庙宇被迫拆毁,并在原来佛教寺庙的遗址上改建起清真寺,阿拉伯人利用贸易和宗教,牢牢控制了马尔地夫群岛。

希拉里王朝到伊斯杜王朝(1388年-1704年间)[编辑]

希拉里王朝(Hilali Dynasty),是马尔地夫群岛的第5个王朝,建于1388年,亡于1632年,一共延续了244年,经历了35位苏丹的统治。其中1420年至1433年期间,明朝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皇帝之命,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曾一度在马尔地夫群岛上设有联络站。当时郑和称马尔地夫为溜山国,并于1422年以文献记载外国船只如何在这里进行船支交易。

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葡萄牙帝国在世界各地迅速扩张势力,建立许多殖民地。除了在印度海岸上建立许多基地外,还想企图进一步将马尔地夫占为己有,但苦无良策。1533年,希拉里王朝的苏丹王卡戮·默罕默德(Kalhu Mohammed),被废黜后流亡到印度果阿。为了重新夺回王位,他向驻扎在印度海岸的葡萄牙军队求助,给葡萄牙人提供求之不得的大好机会。

于是葡萄牙军队对首都马列展开攻击,葡萄牙军队杀了苏丹王阿里四世(Ali IV),让卡戮·默罕默德重登王位。事后为了索取报酬,迫使苏丹王同意葡萄牙在马列驻军和修建堡垒,并且设立贸易货栈,使得葡萄牙的势力毫不费力地控制了马尔地夫群岛。

然而这种行为引起大多数马尔地夫人民强烈的不满。1551年,驻扎在马尔地夫的葡萄牙军队,被马尔地夫人一举消灭,使得马尔地夫人民在反西方殖民战争中,得到第一次的胜利。但是葡萄牙人并不因此就死心,继续伺机而动。

1552年,希拉里王朝的苏丹王哈桑九世(Hasan IX),因对伊斯兰教不敬而遭到废黜,于是逃往印度西海岸的葡萄牙军队基地寻求政治庇护。他在当地居住了两年,并且皈依基督教取名为唐伊·曼纽尔(Matangi Manuel),又与一位葡萄牙贵妇结婚,继续请求葡萄牙的支援,以夺回苏丹的王位。

1552年,葡萄牙舰队卷土重来,企图再度占据马尔地夫首都马列。但在马尔地夫全民英勇的抵抗之下,未能得逞。1558年,葡萄牙军队第三次向马尔地夫发动进攻,这次双方因力量上的悬殊,使得马列再度被葡萄牙军占领。葡萄牙军在马列兴建要塞,并派军向马尔地夫群岛的其他岛屿进军,镇压并杀死许多当地的居民,又将马尔地夫各岛屿的首领拘禁集中在一起,威胁他们要让位给哈桑九世。这些马尔地夫岛屿的首领只好屈服,从此马尔地夫的一切,都要听从葡萄牙驻马列总督的命令,并规定马尔地夫的进出口贸易都须经由葡萄牙进行。自此,马尔地夫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长达15年。

这是马尔地夫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男人被贬为奴,妇女被肆意欺凌,并强迫所有马尔地夫人都改信基督教,试图粗暴地将欧洲文明植入这个伊斯兰岛国。因此激起岛民们激烈的抵抗,上任才两个月希拉里王朝的苏丹王阿里六世(Ali VI)表现出高度爱国的精神,勇敢地领导马尔地夫人民,对葡萄牙军展开猛烈的反击。但不幸壮烈牺牲,不过也其英勇的事绩,后世的马尔地夫人也尊称他为阿里烈士,也认为是马尔地夫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而受到马尔地夫人民是世代代的尊敬与歌颂。

1573年,马尔地夫的蒂穆岛上有三兄弟揭竿起义,率众反抗葡萄牙殖民者,长兄不幸被捕壮烈牺牲,二弟穆罕默德·塔库鲁凡(Mohamed Thakurufanu)和三弟则继承长兄的遗志继续带领反抗军,前仆后继地进行反殖民地的战争,并设法得到南印度的印度的卡纳鲁尔阿里(Cape Ruhr Ali)王公有力的支持。通过英勇不懈的游击战,终于全数歼灭马列岛上的葡萄牙军,并袭击葡萄牙驻马尔地夫总督安迪林(Andi Lin),全国光复。其后朝政由塔库鲁凡及其兄弟联合摄政以及侯赛因(Hussain )和伊马杜丁(Imaduddin )的联合摄政下,全国恢复原有的独立。

穆罕默德·塔库鲁芬不但是一位勤政爱民英明的领导者,还引进多项的行政改革,采用新的文字、引进机器、制造度量衡、统一货币,从而结束了马尔地夫古老的交易制度,并建立了国防军。

葡萄牙在马尔地夫失败后仍不死心,多次重振旗鼓攻打马尔地夫,并且在印度果阿先后扶植哈桑九世、哈桑九世的儿子若昂(King Dom João) 及哈桑九世曾孙费利佩(King Dom Philippe)为苏丹,企图建立傀儡政权,但仍以失败告终。

乌蒂姆王朝(Utheem Dynasty)是马尔夫第6个王朝,由前希拉里王朝摄政伊马杜丁(Imaduddin)建立于1632年,亡于1692年,总共延续了60年,经历了4位苏丹的统治。

哈玛崴王朝(Hamawi Dynasty)是马尔地夫第7个王朝,也是存在最短的一个王朝,只维持不到1年的时间,建立者是穆罕默德·沙姆苏丁一世(Sultan Muhammad Shamsuddeen I),也是该朝唯一的一位苏丹王,他是叙利亚人,在乌蒂姆王朝苏丹王易卜拉欣·伊斯坎达尔一世当政时第一次来到马列,后来成为乌蒂姆王朝苏丹王穆罕默德·穆希丁的阿拉伯人导师,即苏丹王位后,他持续的重新建立伊斯兰律法且保留先前穆罕默德·穆希丁苏丹指派学者在清真寺教育民众的政策;在他担任苏丹王的任内,马尔地夫国内非常的平和且人民的教育水准普遍提高且十分虔诚的信仰,后被毒死。

伊斯杜王朝(Isdhoo Dynasty)是马尔地夫第8个王朝,它始建于1692年,亡于1704年,只延续了12年,共历经了4位苏丹的统治。

十七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南亚的势力逐渐没落,新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则蒸蒸日上,并积极排挤葡萄牙人在南亚残馀的势力。当荷兰人南亚立足之后,很快地就想涉足马尔地夫群岛。十七世纪中叶,荷兰已取代葡萄牙成为马尔地夫重要的贸易伙伴。

当时马尔地夫向荷兰输出鱼货和贝壳等海产品,以换取香料和槟榔果,以及用来反击入侵者的军火。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马尔地夫不时要面对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盗袭击,于是请求荷兰人的帮助。而对马尔地夫群岛垂延已久的荷兰人,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允诺协助马尔地夫驱逐海盗,并且宣布马尔地夫是荷兰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其他人染指马尔地夫。

如此一来,尽管解除了来自海盗侵袭的威胁,却引狼入室。1654年,马尔地夫为了生存不得不向锡兰的康提王朝(Kingdom of Kandy),作象征性的纳贡,成为锡兰及荷兰统治者保护下的保护国。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马尔地夫派出友谊代表团。荷兰人对马尔地夫群岛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的行为,令马尔地夫人恼怒在心,处处小心应付,婉拒任何无理的要求。

迪亚明其里王朝(1704年-1759年间)[编辑]

到了18世纪初叶,荷兰殖民者在马尔地夫无功而返。这时马尔地夫的迪亚明其里王朝(Dhiyamigili Dynasty),是马尔地夫历史上第9个王朝,创建于1704年,亡于1759年,延续了55年,共经历了3位苏丹的统治。

早在十七世纪中叶,马尔地夫与南印度的卡纳鲁尔阿里(Cape Ruhr Ali)王公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到了迪亚明其里王朝的苏丹王伊斯坎达尔一世(Iskandar I)时,拒绝向卡纳鲁尔阿里朝贡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使得卡纳鲁尔阿里非常恼火,于是派遣一支马拉巴尔(Malabar)远征队讨伐马尔地夫。

经过一场小规模寡众悬殊的战斗之后,马尔地夫不幸战败。卡纳鲁尔阿里王公提出马尔地夫可以停止朝贡,但必须将距离南印度很近,原属于马尔地夫的米尼科伊岛割让给南印度的卡纳鲁尔阿里王公。1752年,在一次海上巡行中,一群来自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盗,在公海上劫持了马尔地夫迪亚明其里王朝的苏丹王穆罕默德·伊马杜丁三世,并且还把他流放到他被放逐到拉克沙群岛的地卡瓦拉蒂岛(Kavaratti)岛,直至1757年去世,并甚至还洗劫了马列城。

为了解救被马拉巴尔海盗的人质,马尔地夫被迫向法国驻印度本地治里司官寻求协助。在得到法国人的允诺之后,一群勇敢的马尔地夫人决心把被马拉巴尔海盗占领下的国家解救出来。这些爱国者的领袖是哈桑玛尼库·法鲁(HassanMani Faro),他精心策划了反抗活动的计画。

1753年4月7日,哈桑玛尼库·法鲁劝服了马拉巴尔海盗的一个随扈,打开了占领营地的大门,全力对马拉马拉巴尔海盗发动袭击并追杀。后来马拉巴尔海盗搭乘一艘船逃往海外,因此马拉巴尔海盗占领马尔地夫不到两个月之后就被赶走。但后来仍不死心地对马尔地夫进行骚扰性的攻击,有一次还曾占据了马尔地夫群岛的多纳库里岛(Donacurry Island),并向各个岛屿进行烧杀抢掠,但最后又被哈桑玛尼库·法鲁(HassanMani Faro)率军击退。

由于法军支援马尔地夫有功,所以马尔地夫决定让法军在马列留驻下来。马尔地夫的苏丹王聘请了28名法国工兵,在马列留守了一段时间。同年,法国殖民者对马尔地夫苏丹签订一项影响马尔地夫主权的条约,明文规定法军可以在马列驻军。但是一向不愿对外国殖民者屈服马尔地夫人民,同样不愿向法国驻军和军舰屈服。在条约签订的几个月之后,再次向外国殖民者坚决反抗,迫使法军和军舰撤离马尔地夫,使国家的主权得以延续及独立。

布拉吉王朝(1759年-1953年间)[编辑]

布拉吉王朝(Buraage Dynasty),是马尔地夫群岛第10个王朝,建立者为哈桑·伊祖丁(Sultan Hasan 'Izz ud-din),他是穆罕默德·塔库鲁凡的子孙。布拉吉王朝始建于1759年,结束于1953年,其间延续了194年,共历经了13位苏丹的统治,中间有经过迪亚明其里王朝苏丹王穆罕默德·吉亚苏丁(Sultan Muhammed Ghiya'as ud-din)的复辟(1766年----1774年),而后直到共和为止。

这段时期也就是18世纪中叶,法国和其他殖民帝国在印度的地位开始被英国取代,马尔地夫自然也随之落入英国的势力范围之中。1796年,英国占领印度南方的锡兰之后,对马尔地夫的影响力更大。十九世纪初,英国多艘商船和军舰,曾多次在马尔地夫海面上进行试探性的活动。到了十九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利用马尔地夫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取得当时马尔地夫执政者布拉吉王朝(Buraage)的苏丹王穆罕默德·伊马杜丁四世(Sultan Muhammad Imaaduddeen IV)的信任之后,进一步控制了马尔地夫群岛。

1882年,穆罕默德·伊马杜丁四世去世。英国利用马尔地夫内部进行王位争夺战的机会,支持苏丹王穆罕默德·穆伊努丁二世(Sultan Muhammad Mueenuddeen II)。1887年由英国驻锡兰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Ceylon)与马尔地夫苏丹王签约,马尔地夫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从此,马尔地夫必须通过英国驻锡兰总督才能和外界发展关系。同时,英国也插手干涉马尔地夫的内政,连马尔地夫苏丹王的传承变更,也要征得英国的同意。英国的军舰也经常在停泊或巡弋马尔地夫群岛之间,使得这个岛国成为英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此外,马尔地夫还必须向英国驻锡兰总督纳贡,但因国小人寡,贡品也只是象征性而已。

自1919年起,马尔地夫人民就不断掀起反殖民的浪潮,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在1932年以前,马尔地夫的行政大权多操在苏丹的手中。1931年3月,马尔地夫议会拟订了第一部宪法。1932年12月22日,苏丹王穆罕默德·沙姆苏丁三世(Sultan Muhammad Shamsuddeen III),被迫批准马尔地夫这部宪法,改行君主立宪政体。宪法主义的内容大大地限制了苏丹的权力,引入选举制度,成立由人民选举的议会,并规定一系列人民基本的自由和权力。但在外交和国防上仍由英国代理,在内政上英国也还有绝对的影响力。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逼近了马尔地夫地区,英国在马尔地夫群岛的阿杜环礁上的甘岛,建立了巨大的海军基地,并且强迫岛上的居民迁往他岛。

1943年4月8日,苏丹王哈桑·努拉丁二世(Sultan Hassan Nooraddeen II)退位,马尔地夫开始著手建立共和国。1948年,英国与马尔地夫在签订条约,规定马尔地夫继续受英国的保护,但英国放弃干涉马尔地夫的内政。

马尔地夫独立的协定是由英国和马尔地夫两国的国会共同起草的,可是在独立的这一天,英国却已经忘记了这件事,马尔地夫也没有举行任何的庆祝仪式,只是在这天早上,马尔地夫苏丹王突然出现在英国驻锡兰总督的官邸前,声称他是前来签署马尔地夫独立的协定,并且对自己不告来访表示歉意。他说自己本来是要到斯里兰卡医治牙病,途中想起独立的事情就顺道前来处理。[来源请求]

1952年2月,民选的苏丹王阿卜杜勒·马吉德·迪迪(Abdul Majeed Didi),让出王位。4月15日,马尔地夫召开特别议会,与会者一致通过用全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治国的原则,并议废除伊斯兰教君主的统治,成立共和国

马尔地夫共和国(1953年-1954年间第一次共和)[编辑]

1953年1月1日,马尔地夫共和国正式成立,由前政府总理,穆罕默德·阿敏·迪迪(Mohamed Amin Didi)出任总统。英国也承认马尔地夫为大英国协的共和国,但在私底下却积极策划推翻马尔地夫共和国的阴谋。

穆罕默德·阿敏·迪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过去担任总理期间曾为国家贡献良多,设立电话电力设施,实现了渔业出口及加工产业的国有化,在马列成立小学学校和一所寄宿学校,为首都马列以外的学生提供教育,发布重要旅游文件,发展观光旅游业,成立护照办公室,开辟过内海上航线,重视文化事业,发行国家报纸,建立国家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马尔地夫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但积极进行国家各项建设,也开始实施一系列反封建、反殖民的政策,引起国内保守势力和英国殖民势力的全面反弹,于是联合起来颠覆马尔地夫共和国。8月,在副总统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迪迪(Ibrahim Muhammad Didi)为首的各方面密谋下,趁著阿敏总统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筹备粮食之际,借口国内饥荒突然发动政变推翻阿敏政府,由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迪迪自己担任总统。

布拉吉王朝(1954年-1968年间复辟)[编辑]

在8月21日的国民议会中,正式罢免穆罕默德·阿敏·迪迪的总统职务,并通过废除共和国制度的法律,选举穆罕默德·法里德·迪迪(Sultan Muhammad Fareed Didi)为马尔地夫的苏丹王,并于1954年3月6日即位,使得马尔地夫又恢复了苏丹政体。

1958年2月以易卜拉欣·纳西尔(Ibrahim Nasir)为首的马尔地夫政府,向英国提出归还设在马尔地夫的军事基地,以及马尔地夫彻底独立的要求,但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英国随即派遣军队登陆阿杜环礁上的甘岛,并唆使阿杜环礁叛乱,支持分裂主义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英语Abdulla Afif Didi成立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并承认阿布杜拉·阿非福·迪迪为总统,作为交换条件,阿布杜拉·阿非福·迪迪则同意英国承租阿杜环礁。

1960年,马尔地夫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协议,把阿杜环礁自1956年起,租借给英国30年,以换取苏丹迪夫群岛获得联合国以及英国85万英镑的经济援助。1962年,易卜拉欣·纳西尔派遣炮艇去镇压南方三环礁的叛乱。阿布杜拉·阿非福·迪迪逃到塞席尔,其他领袖分别流放到不同的岛屿。

1965年7月26日,英国终于放弃保护国的地位,承认马尔地夫独立,但仍保留对甘岛和希塔杜岛(Xitadu Island)的军事设施的使用权。9月21日,马尔地夫加入联合国成为会员国,在国际事务保持中立的立场。

马尔地夫共和国(1968年-至今第二次共和)[编辑]

易卜拉欣·纳西尔(Ibrahim Nasir) 总统[编辑]

1968年11月11日,马尔地夫通过全民投票,以新的共和政体正式取代苏丹政体,国名也由马尔地夫岛改称为马尔地夫共和国,并由易卜拉欣·纳西尔出任改制后的第一任总统。

1970年,因北邻斯里兰卡实施外汇管理,使得马尔地夫的经济几乎一蹶不振。1972年,马尔地夫开始发展旅游业,才使得过家的经济逐渐好转。1973年,易卜拉欣·纳西尔再次连任总统。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和防务上的调整,被迫将马尔地夫军事基地的租用期由30年缩短为20年。1975年,英国关闭了马尔地夫阿杜环礁上的甘岛空军基地。1976年3月29日,最后一批英军撤离了马尔地夫。

此后,马尔地夫在外交上推行不结盟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并与所有的国家发展关系。自从英军撤离马尔地夫之后,马尔地夫失去了军事基地的租借收入和劳务收入,使得国家元气大伤,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1978年,易卜拉欣·纳西尔总统的威信在重重危机的打击,以及人民反对的声浪中荡然无存,在给国家丢下数以百万美元的债务下,逃往新加坡

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Maumoon Abdul Gayoom)总统[编辑]

1978年,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在选举中胜出。其后他又于1983年、1988年、1995年、1998年及2000年连选连任,几乎成为终身职的总统,并且由自己兼任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重要职务,牢牢地掌握著马尔地夫的政权。他的当选被认为开启了马尔地夫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繁荣期。

同年,马尔地夫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的新政下,旅游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这让他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尽管如此,上世纪80年代,马尔地夫却接连发生多起针对他的未遂政变,企图逼迫加尧姆总统下台。

1980年,前总统易卜拉欣·纳西尔有关联的人士雇佣英国特种空勤团退役士兵,试图发动推翻加尧姆的政变。这场政变由卜拉欣·纳西尔的内弟艾哈迈德·纳西姆(Ahmed Nasim)发起,得到纳西尔一批追随者的支持。特别是当议会开始调查易卜拉欣·纳西尔统治时期的金融违规行为,以及70年代初期维林吉利监狱中发生的囚犯遭拷打和谋杀丑闻。此事牵涉到艾哈迈德·纳西姆的亲戚,时任公共安全部长哈勒姆·纳西姆(Haarlem Nasim)的不满加剧,他发誓要在6个月内罢黜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

其后,一群雇佣兵通过潜水设备将轻型武器走私到马尔地夫。但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因为加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先已得到密报,而且雇佣兵们也体会到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在马尔地夫根基深厚,政变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1980年5月16日,作为总统的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亲自领导了一场反纳西尔集团的抗议活动。他在近2万人中发表演说,揭露纳西尔早在1953年就参与过推翻马尔地夫第一共和国首任总统穆罕默德·阿敏·迪迪的政变活动。次年,加尧姆政府以腐败和阴谋策划政变两项罪名,缺席判处流亡新加坡的易卜拉欣·纳西尔有期徒刑25年。

另一起政变未遂事件发生在1983年,一个航运商人企图贿赂议员和最高法院法官,“购卖”总统职位,但没有成功。9月30日,加尧姆在那届大选中得票率达95.6%,成功连任。

1988年11月3日,约80-120名左右渗透在首都马累的泰米尔伊拉姆人民解放组织(People's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of Tamil Eelam, PLOTE)佣兵发动政变,控制了城内关键设施,但未捕获加尧姆。加尧姆请求美国、英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巴斯斯坦和其他亚洲国家援助;印度军队迅速发动“仙人掌行动”(Operation Cactus),以伞兵空降瑚湖尔岛(Hulhule Island),而后在数个小时内控制了马累的局势并救出加尧姆。部分泰米尔佣兵登上一艘货船试图逃离,在斯里兰卡被印军截获、逮捕送回马累受审[2]

虽然政变的企图被印度军队粉碎之后,但政坛仍暗潮汹涌,企图推翻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的反对势力大有人在。

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一上台曾努力于促进国家的现代化,改善人民生活的水准,使得国民年所得由不足10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0美元,赢得人民的信任。在加尧姆总统执政的期间,前苏联曾提议以每年1千万美元的代价,租借马尔地夫阿杜环礁上的甘岛空军基地,但被加尧姆拒绝。在对外关系上,加尧姆总统坚持中立的政策,积极参与南亚区域合作体并成为会员国,更于1990年代成为南亚区域合作体高峰会议的主办国。

现在的马尔地夫已与世界上10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阿拉伯国家和联合国机构则是马尔地夫共和国发展计划中主要经济资助的来源。可是在政治上,加尧姆总统却采取专制独裁和不避利益的作风,使得知识份子和民主人士对他非常反感。

在20世纪90年代,梅尧姆总统又设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调查政府各级官员贪污的行为,被民主人士认为是加尧姆总统打击异己的重要手段。他又任人唯亲,特别是任命其妻弟伊利亚斯易卜拉欣(Ilyas Ibrahim)为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部长。

伊利亚斯易卜拉欣曾涉及挪用公共资金,并曾一度出逃。回国之后,加尧姆总统亲自任命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追认其妻弟伊利亚斯易卜拉欣为环礁管理部部长,使得舆论大哗。2003年9月20日至9月22日,在即将举行总统大选的前夕,马尔地夫又发生大规模的暴动。9月19日夜晚,马列环礁的马阿夫希(Maafuxi)监狱发生起国家安全卫队成员毒打犯人致死的事件。9月20日至9月22日,犯人家属以及亲友一起前往政府机构进行示威抗议活动。

在示威过程当中,一些反政府人士加入示威的行列,高举著“加尧姆总统下台”、“反对独裁统治”等大篇幅的标语,在街上制造混乱并焚毁警察局、警车和法院,将一个治安案件演变成反对加尧姆总统、破坏大选的大规模政治暴乱,并成为自1998年以来,马尔地夫所发生和最大规模的暴动。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总统采取一连串的措施,对打人致死的事件立即展开全面性的调查,逮捕查办了11名涉案的国家安全卫队人员,出动镇暴部队,实施宵禁。

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侵袭马尔地夫。全国有75人丧生,42人失踪,且多是外国观光客,并且有1万2千人无家可归,13个观光岛被摧毁,29个观光岛严重受创,重创了马尔地夫的观光事业,财物损失超过15亿美元。光是首都马列市就有三分之二的地区遭水淹没,部分地区积水深达10公尺。

2006年11月11日,独裁总统梅尧姆,在反对派人士发动反政府大游行之前,以武力非法逮捕反对派人士。2007年9月29日,两名被怀疑是伊斯兰激进分子在马列市的中央公园外,向群众投掷土制的自杀炸弹,导致8名观光客、2名英国人和2名美国人受伤,再度对马尔地夫的观光旅游业造成冲击。2008年,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在总统大选中一举击败加尧姆,当选马尔代夫第三任民选总统。

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总统[编辑]

2008年10月,穆罕默德·纳希德当选马尔地夫首任政党制下选举产生的总统,并于同年11月11日宣誓就职。2012年1月,穆罕默德·纳希德以政治偏见和腐败为由下令军方逮捕刑事法庭首席法官后,在马尔地夫引发持续大规模抗议活动。军方奉命驱散抗议民众,引发冲突。随后军队倒戈,就连警方势力都加入反对派阵营,抗议民众并控制国家电视台。

纳希德于2012年2月7日辞职,并在下午向全国发表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位。但辞职之后不久,纳希德突然公开宣称“辞职是被人用枪顶着头的强迫辞职”;随后并将总统职权移交给副总统穆罕默德·瓦希德·哈桑·马尼克(Mohammed Waheed Hassan Manik)。

参考资料[编辑]

  1. ^ Colliers Encyclopaedia (1989) Vol15 p276 McMillan Educational Company
  2. ^ David Brewster. Operation Cactus: India’s 1988 Intervention in the Maldives. Retrieved 14 August 2014. [202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1). 

参考文献[编辑]

  • 《马尔地夫》,史蒂芬妮雅·兰伯提 原著,李永蕙 译. 太雅出版有限公司.台湾 台北市。ISBN 978-986-6952-77-7.
  • 《马尔地夫(马尔代夫)旅游通》,孙启元 等 .郭良蕙新事业有限公司.中国 香港。ISBN 978-988-15845-6-4
  • 《列国志·马尔地夫 》, 朱在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 北京。ISBN 978-780-19038-4-6
  • 《世界列国志·马尔地夫》,刘必权.川流出版社.台湾 台北市。ISBN 978-957-9554-44-7.
  • 《现代万有百科》,拉鲁斯出版社(法国 巴黎)原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 北京)译.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台北市。ISBN 978-720-287-X.
  • 中央通讯社(台湾 台北市)原著,中央通讯社.台湾 台北市。ISBN 978-986-88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