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湖北黃岡的一個鄉村(2005年)
山西大同一名留守農村的空巢老人

三農問題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的三位一體的問題。

2000年初,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總理寫信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1]以及出版《我向總理說實話》後,2001年三農問題的提法寫入文件,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理論界和官方決策層引用的術語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2]

內容[編輯]

  •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大;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小規模農戶,難以獲得規模經濟;糧食安全問題始終不容忽視。
  • 農村問題:集中表現為戶籍制度導致的城鄉二元分割,城鄉的經濟、文化水平差異較大。形象比喻為中國的城市歐洲,農村像非洲
  • 農民問題:主要是農民收入低、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民權利得不到保障等。

「農村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了這三者,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三農問題事關全局。[3]

背景[編輯]

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丁稀少。圖為江南某農村

城鎮鄉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為3.28:1(2005年為3.22:1);而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69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97元,二者差距為1.74:1,20年時間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了85%。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實行的是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開始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同時中國農業產品開始面對外國農業大國的競爭,單一的家庭生產單位無力進行市場競爭。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開始起飛,與同期中國總體經濟的發展相比,第一產業的發展程度遠不及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民認為種田沒有足夠的收入,因而農村地區開始出現農民進城打工的現象,但城市並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從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內而沒有工作的農民工群體。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村地區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投入開始減少,引發更多的農民進城「找工作」,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而農村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3/4,他們的總體生活情況是中國總體生活情況的最主要體現。農村的發展將是實現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最大的挑戰,從而使三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中顯著的問題。

三農問題的衍生影響[編輯]

在社會發展中的的發展差異使貧富懸殊差距擴大。在城市化的農地轉建地發展過程中,農民領取補償款和安置房後轉為非農業人口在城鎮謀生,變成市民。但由於生長環境和教育水準、思維方式還是有別於城市居民,有許多格格不入的現象。三農問題成為全國性的社會現象。

關於中國農村二十一世紀初的研究報告《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報告》,報導記錄大別山區農村土地失衡、環境污染、亂攤派、人口拐賣、村匪地霸、封建迷信、製假售假、吃祭食、媒婆幫等使農民受害的社會現象。作者呼籲,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取得進步,但必須重視農村問題的嚴重性,牢固農業大國的基礎[4]

2017年起鬥魚TV直播平台開闢了公益性質的正能量區「新三農」板塊,透過直播科技增進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看待三農的視角。[5]

解決措施[編輯]

  • 推行農村稅費改革。2003年3月,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收入恢復增長,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解決制約中國發展的農業生產落後的瓶頸問題,中國政府在原有的於2000年首先在安徽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發布名為《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的文件。
  • 推行新農村建設目標。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其核心內容是發展農業和建設農村,增加政府對農業農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包括鄉村道路建設,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基本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
    •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6年總體工作要求中,提出「着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 200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
  • 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農民告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 推出「農民工」維權方案。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編輯]

廣西陽朔一個城鎮化後的農村,街道上的放牛郎

加大行政手腕力度,控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採用新政策保證農民最低收入。解決城市農民工歧視現象,安排適合農民工的工作崗位。向農村地區推行產業化調整,鼓勵成立鄉鎮企業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推行小城鎮化,採用減少農民數量的方法來解決農民問題。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国青年报:农业部长评说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 [200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6). 
  2. ^ 人民網:特別策劃: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求解“三農”問題. [200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2). 
  3. ^ 破解“三农”:论新阶段的农民增收. [2014-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4. ^ 葉照青; 朱大印; 耿昌軍. 来自中国社会底层的报告.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 [12 April 2014]. ISBN 9787535427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3日). 
  5. ^ “网络直播”促三农发展.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