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極地氣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副極地氣候範圍
  Dsc
  Dsd
  Dwc
  Dwd
  Dfc
  Dfd

副極地氣候(subpolar climate)[1],又名副極地大陸性氣候副北極氣候(Subarctic climate)[2]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雪林氣候、極北氣候(boreal climate)[3],是一種主要分布在北緯50ºN至65ºN之間的氣候類型,夏季氣候涼爽,冬季酷寒。

分布[編輯]

分布在北半球陸地的50ºN至70ºN左右。在北美阿拉斯加加拿大(主要是育空拉布拉多紐芬蘭)的大部分北部地區。在亞歐大陸分布於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北部起向東經芬蘭俄羅斯西部(南界沿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俄羅斯東部、蒙古最北端以及以及中國東北的西部(主要是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地區和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一帶有較多聚落),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與極地長寒氣候分界,大致區域為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地區。雖然南半球同緯度地區主要為海洋所覆蓋,但其實也存在亞寒帶,主要分布於智利阿根廷的南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高地以及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新西蘭奧克蘭群島,這些地區和冰島法羅群島格陵蘭島最南端地區一樣均屬於副極地海洋性氣候(subpolar oceanic climate)。

主要天氣系統[編輯]

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產生的源地。冬季常受北極氣團侵入,暖季有時受熱帶大陸氣團伸入。

氣候特徵與成因[編輯]

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的特徵是冬季長而嚴寒,每年5到7個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下,西伯利亞地區在1月更成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其中奧伊米亞康曾經出現-71.2℃的北半球最低氣溫紀錄;夏季短促,有且只有1至3個月的平均氣溫高於10攝氏度且最熱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2攝氏度,普遍涼爽,夜間氣溫也可降至0℃以下,有時也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氣溫日較差和氣溫年較差均很大[4]。這是因為本區為極地大陸氣團的發源地且緯度高,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角小,又有積雪覆蓋,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受不到海洋氣團的調節。此外,由於氣溫低,空氣中水汽含量不多,導致全年降水量少,為250-550ml。夏季降水集中,主要類型有氣旋雨對流雨;冬季溫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陸反氣旋控制,所以降水稀少。然而,低溫使得水分蒸發也較為少,因此相對濕度高,仍屬於濕潤氣候,不曾有乾燥的感覺,雪量也十分充足。

分類[編輯]

大陸西岸的副北極氣候[編輯]

大致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西緣,因為受暖流影響,全年有雨。此型氣候在柯本氣候分類法的表示法為「Df」。

大陸東岸的副北極氣候[編輯]

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東緣,因為受寒流影響,只有在寒流減弱的夏季有雨。此型氣候在柯本氣候分類法的表示法為「Dw」

自然帶[編輯]

區內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發達。

土壤[編輯]

植被[編輯]

動物[編輯]

區內著名城市[編輯]

奧伊米亞康
氣候圖表
 
 
6
 
 
−43
−50
 
 
7
 
 
−35
−47
 
 
5
 
 
−21
−40
 
 
6
 
 
−4
−24
 
 
13
 
 
9
−5
 
 
34
 
 
20
4
 
 
45
 
 
23
6
 
 
39
 
 
18
3
 
 
23
 
 
9
−4
 
 
14
 
 
−9
−20
 
 
12
 
 
−31
−39
 
 
8
 
 
−42
−49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1]

參考來源[編輯]

  1. ^ 副極地氣候subpolar climate.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7年1月22日 (2017-01-22)]. 
  2. ^ 副北極氣候subarctic climate.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7年1月22日 (2017-01-22)]. 
  3. ^ 極北氣候(boreal climate).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7年1月22日 (2017-01-22)]. 
  4. ^ Köppen, Wladimir. 由Volken, E.; Brönnimann, S翻譯. Die Wärmezonen der Erde, nach der Dauer der heissen, gemässigten und kalten Zeit und nach der Wirkung der Wärme auf die organische Welt betrachtet [The thermal zones of the earth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of hot, moderate and cold periods and to the impact of heat on the organic world)]. 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1884, 20 (3): 351–360 (2011) [2016-09-02]. Bibcode:2011MetZe..20..351K. S2CID 209855204. doi:10.1127/0941-2948/20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8) –透過ingentaconnect.com/content/schweiz/mz/2011/00000020/00000003/art00009.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