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又譯同化政策,指的是一批個體,以自願或者非自願的形式接受新的思考模式、習俗、語言和文字。一般來說,同化主要指佔據統治階級的民族用他們的文化取代被統治民族的一系列過程,但也有非常多和平同化的情況。「同化」原本是生物學中的概念,參見同化 (生物學),屬於所有生命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但後來被社會學借用為本條目所指的意思。

在同化的過程中,少數群體的文化會和多數群體越來越接近,直到完全同化完畢,其價值觀、行為和信仰的一部份可能率先發生重大改變[1]

文化上同化包括「全面同化(full assimilation)」和「強制同化(forced assimilation)」。全面同化是最普遍的,因為它沒有強制性,和生物學的同化一樣屬於自動發生的現象[2]

在文化同化過程中,少數群體必須掌握應某個語言、化妝為某種外表或者達到某個特定的經濟水平才能融入當地文化,並展開正常就業,而其私人的習俗則會更慢的改變[3]

某些類型的文化同化其實不能算「同化」,頂多是「文化適應」。少數群體的文化一定要完全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其少數文化的特徵變得極度不明顯或完全消失,這才能達到「同化」的標準。而在其他類型的文化適應中,例如和多元社區成員交流、吃多數群體的美食、擺放某一文化的裝飾品、做出符合當地法律的行為等,這些都是文化適應。適應者能保留其大量原始文化,他們只是選擇性的採用主流文化的生活模式,但並沒做到和主流文化一致[4][5]。而在另一種說法中,認為「文化適應」只是「文化同化」的前置階段,所以文化適應還是要歸類於同化[1]。縱觀歷史,文化同化的模式千奇百怪,有自願的,也有非自願的[6]

同化還可能涉及所謂的「加法型文化適應」,這是指一個人在不沒有忘記祖先文化的前提下,同時具備主流文化的大量知識,以此豐富自己的人生眼界[4]

定義[編輯]

也被稱之為「內化」,指非主流團體被主流團體同化;非主流團體成員習得主流團體的特質,而逐漸被接受成為主流團體的一部分。同化被同化者通常是外地來的移民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非原本社會中或與其接觸,慢慢失去大部份原來的文化特點;並接受非原本社會的特點。變化直到與非原本社會的成員無法區分為止。

同化並不指種族上或其他生理上的融合,雖然這種融合與同化有莫大關聯。

世界各地的同化情況[編輯]

有學者認為徹底同化很少見,以歐洲為例,雖然當地各民族歷經多次被征服及強制同化,但卻沒有因此融為一體,反而分化出更多民族。

而比較值得注意的同化例子是美國,例如美國的黑人,多數原是來自非洲黑奴,現在極大多數已忘卻本身文化;另外移民美國的歐洲各國人也多數在兩三代內幾乎完全被同化。

在古代中國,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下令書同文,命李斯依據周朝大篆,編成小篆,通行全國,原本有不同文字的六國遺民被同化。

中國滿融合的歷史從清朝入關就展開,如剃髮易服之後漢人穿着改為馬褂和袍子,以及漢人髮型被滿化。愛新覺羅氏的皇帝沒有一個不會說漢語的,如康熙雍正乾隆等;另外羈留漢地的滿族在民國成立之後普遍文化程度較東北滿族高,同時,這種融合也不是單向的,即不能認為滿人完全蛻變為漢人,實際上漢人在很多習俗、行為等方面也被滿人影響。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Spielberger, Charles.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4: 615. ISBN 9780126574104. 
  2. ^ Cultural Assimilation (PDF). 
  3. ^ Cultural Assimilation. [失效連結]
  4. ^ 4.0 4.1 Abe, David K. Rural Isolation and Dual Cultural Existence: The Japanese-American Kona Coffee Community.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17-07-19: 17–18. ISBN 9783319553023. 
  5. ^ Carter, Prudence L. Keepin' It Real: School Success Beyond Black and Whi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09-15. ISBN 9780199883387 (英語). 
  6. ^ 郭, 貞. 傳播理論. 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三段260號8樓: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521. ISBN 978-986-298-224-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