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生理倫理政治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現在卻被人濫用[來源請求]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着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天與人歸於一個整體,達到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即「天人合一」之道。《周易》中提出三層境界:第一層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第二層是「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第三層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一般來說,「天人合一」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天人相應、天人感應、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和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屬一體,內外原無判隔。[1]

道家來看,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


印度文化裡,偉大經典《奧義書》主旨是梵我合一(Moksha),這乃是深入瑜伽行者所奉行的宗旨,與中國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

中西方觀念比較[編輯]

相同[編輯]

西方世界之中,古希臘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神人合一」思想亦和中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但本質上仍有一定差異。中國傳統的學說認為:要達至天人合一,必須經過一定的修煉才可以達成;在古希臘,「神人合一」是只有具特殊能力的「法師」(sorcerer)才可以做得到;而基督教認為,凡認罪並接受神獨生子耶穌基督的救贖的人,就蒙耶穌賜權柄,成為上帝的兒女,進入永生,修煉並不能使人達至「天人合一」,人只要跟隨耶穌,就能明白真理,按真理而行;伊斯蘭教的觀點強調信徒要恪守的「好行為」。

不同[編輯]

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以求治為主旨,致力於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心在於人,所涉及的存在結構層次主要有天和人兩個層面,天被賦予各種人性,但道家是個例外。中國基本上形成道家和儒家兩大傳統,兩者的相剋相生以及其他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成為天人合一觀念形態演變的動因。[2]

西方的天人合一觀念以求智為主旨,主要致力於追問宇宙的最初原因和本原,不關注現實社會的問題,但中世紀又算例外。西方的天人合一觀念實質上是以追求絕對確定性(邏輯必然性)為目標的純粹思辨的產物,基本上形成理性和宗教信仰兩大傳統,理性傳統發端於古希臘,中世紀時曾被宗教信仰傳統所阻滯。[3]

發展淵源[編輯]

「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語最早出現在北宋張載的《正蒙·誠明》一文中:「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提出的背景是當時佛教與儒學的碰撞,直接目的就是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批駁佛教「以人生為虛妄」的命題。但「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想或方法論,實則早已存在,起源亦可追溯到《易經》。《易》指出:「《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在最初的宇宙鴻蒙狀態,天地萬物與人有着共同的起源,是統一的整體,隨着運動發展,「天」「人」逐漸分離,且人的作用日益凸顯。如此,人道源於天道,人性源於天性,社會秩序源於宇宙秩序,人通過遵循天道、發揮天性,在維持宇宙秩序中實現了天道與人道的「合一」。[4]

中國古代觀念的邏輯梳理[編輯]

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理解:自然哲學的「合一」以「氣」為本,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是物質的統一體;道德哲學的「合一」以人之心性為基礎,「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審美的最高境界;而政治哲學的「合一」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則為依據,目的是為統治和社會秩序提供理論支撐。[5]

成就[編輯]

「天人合一」觀念源遠流長,被看作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內容極其龐雜。古代先民就開始探索大自然的運行規則,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後人從天地自然觀到國家治理觀,再到格物致知觀,天人合一之道成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和規則。天人合一的思想蘊涵着先賢的聰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是探究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統一的問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人相感,陰陽相和,是古往今來中國思想家和哲學家終身不渝的追求。[6]

參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張, 世昌. 天人合一之道. 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 2022-04-06, (04): 35-37 –透過知網. 
  2. ^ 夏, 國軍. 中西天人合一观念学术发微. 雲夢學刊 (上海大學). 2022-09-15, 43: 19-46. doi:10.16740/j.cnki.cn43-1240/c.2022.05.004 –透過知網. 
  3. ^ 夏, 國軍. 中西天人合一观念学术发微. 雲夢學刊 (上海大學). 2022-09-15, 43: 19-46. doi:10.16740/j.cnki.cn43-1240/c.2022.05.004 –透過知網.
  4. ^ 賈, 利軍. 再论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 上海管理科學 (華東師範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11-15 –透過知網. 
  5. ^ 丁, 虎. 浅析“天人合一”的三个层面及其悖论. 中共貴陽市委黨校馬列部: 31-37. 2022-01-20 –透過知網. 
  6. ^ 張, 世昌. 天人合一之道. 中華武術. 2022-04-06, (04): 35-37 –透過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