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耳波特計量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耳波特計量表,亦稱作「奧耳波特偏見計量表」,是一種用來量度社會偏見的程度的記量方式,由美國心理學高爾頓·奧爾波特的著作《偏見的本質》中衍生而來[1] [2]

內容[編輯]

奧耳波特計量表有五個等級,分別是:

  • 第一級:仇恨言論(Antilocution)。這個等級出現於不少社會中,主要情況是主流群體的人可以隨意取笑其他的少數群體。而言論中則有不少負面性的慣性思維刻板印象[3],被稱為仇恨言論。普遍認為這對社會無害,卻是釀成其他嚴重偏見的主因。
  • 第二級:迴避(Avoidance)。主流群體往往刻意迴避少數群體[2] 。這雖然沒有造成直接的傷害,但是,由於少數群體感到孤立而處於受害的狀態比較常見,尤見於小型社會(如學校)中,這也是法律限度內的最小分群方式。
  • 第三級:歧視(Discrimination)。主流群體通過否認少數群體擁有的機會和理應得到的服務而在實際行動中造成了不公平[2]。動作行為者有意地傷害少數群體,如阻止他們實現目標、得到教育或工作等等。主流群體主動地傷害少數群體,一般是會被認為非法的行為,不過如果少數群體是移民籍身分,有可能還是申訴無果。

此計量表不應同奧耳波特和羅斯宗教取向計量表(1967年發表,用來計算個人對宗教信仰的熱忱程度)混同。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Allport,Gordon.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Addison-Wesley. 1954. ISBN 0-201-00179-9. 
  2. ^ 2.0 2.1 2.2 2.3 2.4 Watson, Peter. Psychology and Rac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7: 45–46 [2011-05-21]. ISBN 0-202-3092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2). 
  3. ^ Mullen,, B.; Leader, T. Linguistic factors: Antilocution, ethnophaulisms, ethnonyms, and other varieties of hate speech.. Dovidio, J.F., ed. (編). On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Fifty Years After Allport.. Wiley/Blackwell. 2005: 192–208. [2011-05-21]. ISBN 978-1-4051-27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 

來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