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黑暗時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字黑暗時代(英語:Digital dark age)是指歷史上保存的數字文檔在未來可能難以讀取,甚至無法讀取的情況。原因是現存的數字文檔和多媒體所採用的數據格式由於過於陳舊而被棄用,或者無法識別。數字黑暗時代這一命名來自「希臘黑暗時代」,後者指古希臘歷史上一段缺乏書面記錄的時期。

簡介[編輯]

該術語最早在199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的會議上被提出。[1] 之後1998年舉辦的「時間和比特」會議上也討論了這一問題。[2][3]

該問題所影響的範圍不僅限於文本文檔,還包括照片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的數字文檔。

數字黑暗時代的起因之一是硬件問題。保存數字文檔的物理介質需要特定的硬件才能讀取,但一種特定的硬件在數字文檔創建後的幾十年內就將不再使用。一個常見的例子是5.25英寸軟盤,現代的計算機已經不再配備能讀取這種軟盤的軟驅。

數字黑暗時代的另一個起因是過時的文件格式。由於缺乏必要的軟件,很難從保存的文件中讀取數字文檔內容。特別是當使用了專有格式時問題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無法重新開發出用於讀取文件的軟件。

一個著名的實際例子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早期的空間探測記錄,這些記錄遭受了數字黑暗時代問題的困擾。在十幾年的時間裡,維京1號的火星登陸數據都存儲在磁帶上,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後來的分析表明,這些數據是採用一種未知的格式存儲的,而當初的程序員都已經去世或離開了NASA。最終,歷經數月時間的努力,通過對數據格式進行猜測以及檢查數據記錄儀的工作原理,這些數據中存儲的圖像被提取了出來。[4]

另一個例子是BBC末日審判項目英語BBC Domesday Project,為了紀念末日審判書發布900周年,BBC製作了一份現代版的末日審判書。然而原版的末日審判書在今天仍然能夠閱讀,但現代版末日審判書僅僅在15年後就遇到了麻煩,因為能夠讀取那種光盤的計算機和光驅越來越罕見。因此在2002年,CAMiLEON項目開發了名為DomesEm的模擬程序,能夠在現代計算機上模擬末日審判項目,從而讀取光盤上的信息。[5]

數據加密也是引起數字黑暗時代問題的一個因素。在數據加密方法中,數據解密過程被故意設計為盡可能混亂,以增加數據破解的難度。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加密數據儘管很少,但已有很多例子證明了這一點,即讀取加密數據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份由機器生成的簡短的潛艇戰術信息,在60多年後的破解過程卻動用了一個分布式計算項目。[6]而且,由於出版商們對數字版權管理的推動,現代的加密技術正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數字文檔和多媒體中。加密技術的廣泛使用使一些傳統的文獻復原方法變的無效,如果一份數字文檔在將來被當做重要文獻,那時將很難從僅剩的幾份加密數據中恢復出文檔。

預防[編輯]

微軟公司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於2007年啟動了一項合作,以預防數字黑暗時代並「解開數百萬不可讀的計算機文件」。具體措施包括將文件從專有格式轉存為公開的Open XML格式。[7][8][9]

互聯網檔案館聲明,預防數字黑暗時代是他們的目標之一。[10]

另一種預防措施是開放源代碼,將讀寫某特定文件格式的源代碼開放。2007年,英國國家檔案館的首席信息官表示,「我們歡迎開源軟件,因為開源使我們的生活更簡單。」[11]

參考文獻[編輯]

  1. ^ Kuny, Terry. A Digital Dark Ages? Challenge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DF). 63RD IFLA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Council and General Conference. September 1997 [2011-11-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1-05). 
  2. ^ MacLean. MacLean, Margaret & Davis, Ben , 編. Time and Bits, Managing Digital Continuity. Getty英語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1999. ISBN 978-0-89236-583-8. 
  3. ^ Stewart Brand. Escaping The Digital Dark Age. Library Journal. 1 February 1999, 124 (2): 46–49 [2012-01-24]. ISSN 0363-0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3). 
  4. ^ Sandra Blakeslee: Lost on Earth: Wealth of Data Found in Space, New York Times, March 20, 1990
  5. ^ McKie, Robin; Thorpe, Vanessa. Digital Domesday Book lasts 15 years not 1000. The Observer. 3 March 2002 [201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0). 
  6. ^ Wearden, Graeme. Distributed computing cracks Enigma code. CNET News. 27 February 2006 [201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9). 
  7. ^ Kennedy, Maev. National Archive project to avert digital dark age. News:Technology (The Guardian). 2007-07-04 [200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2). 
  8. ^ Ferguson, Tim. Microsoft Helps Archives Save the Past. Technology. Business Week. 5 July 2007 [200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0). 
  9. ^ Colvile, Robert. How to stave off a digital 'dark age'. Telegraph. 5 July 2007 [200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4). 
  10. ^ About the Internet Archive
  11. ^ Donoghue, Andrew. Defending against the digital dark age. ZDNet. 19 July 2007 [201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