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電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2年法國高蒙電影公司的廣告海報,圖中描述一個極大的觀眾席前正播著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昔稱聲片響片)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發展歷史[編輯]

起步[編輯]

隨著技術發展,有聲電影的製作漸漸形成可能,但初期有聲電影對大眾來說是個全新的玩意兒,許多大片廠並不看好這塊市場,深怕會流失已固定的觀眾群,此時華納兄弟的電影公司正面臨倒閉危機,因此他們將有聲電影當作賭注,拍攝爵士歌手,沒想到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為廣受觀眾歡迎,其他電影公司也群起傚仿,自此有聲電影的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

重要革新[編輯]

有聲電影成功[編輯]

歐洲變革[編輯]

亞洲變革[編輯]

技術[編輯]

有聲電影最初通過蠟盤發聲。在拍攝影片時,用錄音設備把聲音轉化為音波,然後音波在蠟片上形成紋痕,音波越強,紋痕越深。當放映機轉動放映電影時,蠟盤與放映機同步轉動並通過擴音器放出聲音。蠟盤發聲容易出現聲音與演員口型不吻合的問題[1]。蠟盤發聲於1894年由美國發明家發明。1914年,蠟盤發聲技術傳到中華民國上海市。中國第一部蠟盤發聲影片是《歌女紅牡丹[2]

1926年8月6日,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首次嘗試使用有聲放映機放映影片,發聲不再額外需要蠟盤。演員的口型與聲音一致。這種有聲電影技術稱為片上發聲。中國第一部拍攝的片上發聲影片是《雨過天青》[2]

商業[編輯]

美學[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国电影文献史料选编 电影评论卷 1921-1949》. 提示:本書僅提供三頁試讀 《中國電影文獻史料選編 電影評論卷 1921-1949》 陳多緋編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4 第367頁. 
  2. ^ 2.0 2.1 第一节 早期有声电影放映.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