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銀波(1983年3月3日),曾名楊鋒全,出生於中國重慶,系獨立作家兼編輯,作品內容以批判題材、底層調查和時政思潮為主。

生平[編輯]

在學生時代,楊銀波曾獲「市三好」榮譽,接受過美術搖滾的初期啟蒙。早期受李敖柏楊龍應台余杰等作品的影響,17歲在《中國青年報》以筆名金甄發表處女作《寫給我的家人——中國人》,被收錄於經濟日報出版社的《百年遺囑》一書。臨近高三時(2000年),以尖子生身份在重慶市永川萱花中學退學自修。2001年參加高考。同年,以筆名鬥志介入互聯網寫作,曾發表長篇小說《野草瘋長》。2002年,在湖南常德師範學院當旁聽生。

2002年底,楊銀波到廣州調查東升農場的勞資問題,引發著名論壇《關天茶舍》的「鬥志事件」。2003年,在異見媒體《觀察》以真名楊銀波發表《鄭貽春採訪錄》,開始正式寫作、調查,曾推動廣州某村的反腐敗民主選舉——這一年也被稱為「公民維權年」。多年來,楊銀波持續反映貧困戶、重症患者、工傷者、遭受拖欠工資者、其他權益受損者、被無辜打壓迫害者等的呼聲,多次採訪底層弱勢群體、民間異見人士和介入公共事件

詳情[編輯]

楊銀波出生於重慶偏遠農村的一戶貧困農民家庭,其父楊慶華,其母梁如成。10歲時,父母外出當建築工、農場工,自此十年相隔,楊銀波即成為中國農村留守少兒群體中的一員,因此對弱勢群體和底層人民有着極深刻的認識。在2003年出道前,楊銀波曾受到作家余樟法東海一梟)、政論家鄭貽春的啟蒙,並創辦電子雜誌《百年鬥志周刊》。這份電子雜誌,後來被依次更名為《維權通訊》(2005年)、《復出文檔》(2006年)、《壹刊》(2008年)。

楊銀波是國際筆會獨立中文筆會第一屆會員,2003年由身居美國的蔡楚貝嶺推薦,經劉賓雁批准、鄭義通知,成為當時筆會最年輕的會員。2005年,曾獲獨立中文筆會第一屆「林昭紀念獎」提名(當屆獲獎者系盧雪松)。2006年,又成為中國自由文化運動第一批成員。曾多次接受美國台灣媒體的採訪,並曾在台北中央廣播電台主講26集關於中國農民工狀況與吶喊的電台節目(《中國農民工調查》、《民工的錢與命》),亦曾擔任《大紀元》專欄作家,是多家異見媒體的知名作者。除以獨立寫作、傳播獨立意見為主業外,楊銀波目前還兼任某文化傳媒公司的首席編輯。

楊銀波在中文互聯網上被視為中國新一代青年的「牛人」之一,也是80後一代中具備苦難意識的罕見者,經歷了從敢言青年向維權作家的轉型。2003年底,年僅20歲的楊銀波就發表過2003年度的《中國民間人權報告》。其歌詞《不滅的理想》在2004年被盤古樂隊譜曲、演唱、發行,並收錄於搖滾樂CD《不同的聲音》。其第一篇被公認為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是《楊銀波遺書》。亦有三篇作品,曾獲兩屆全球徵文大賽(「紅朝謊言錄」徵文、「中國公民維權」徵文)的三等獎和榮譽獎。

楊銀波的關注層面和介入內容極其龐雜,題材不盡,體裁不拘,同時也相當高產。截至2008年,已發表過近400萬字作品的楊銀波,未曾出版過一本紙質書籍,但互聯網流傳着《楊銀波五年作品選》,其21集電視劇劇本《中國的主人》亦有連載。網絡讀者認為,其作品具備激情、熱血、憤怒、壓抑、苦澀、悲憫等特性,是公民主義理想主義的複雜結合體。大陸電視劇《生存之民工》編劇李曉兵評價楊銀波是「苦行僧」,台灣作家陳柏達評價其為「聖徒」,而楊銀波則評價自己是「公民」。

2006年,楊銀波在家鄉重慶創建民間公益圖書館——「天問圖書館」,《重慶時代信報》特稿部曾就此專訪。2007年,楊銀波的母親腦出血導致半邊癱、眼模糊,隨後,其祖父因心絞痛去世,在此背景中,楊銀波結婚成家——妻子李秀梅,來自四川省南充市農村(對此,其散文《憶吾妻》均有記述)。2008年,楊銀波在《牛博網》、《1510部落》、《新浪網》等網站創建博客《公民楊銀波》,依然傾注弱勢底層,切入敏感問題,均受到關注。

楊銀波的兩句口頭禪是:(1)照想的去說,照說的去做;(2)推動維權公益,追求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