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漢科技大學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校訓厚德 博學 崇實 去浮
創辦時間1898年成立湖北工藝學堂 1999年組建武漢科技大學
學校標識碼4142010488
學校類型省屬大學 綜合大學
校長倪紅衛[1]
教師人數2600餘人
校址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 青山區 洪山區
校區市區 郊區
總面積校園總面積170.93萬平方米 校舍建築面積118.31萬平方米
館藏圖書275萬冊
網站http://www.wust.edu.cn

武漢科技大學(英語: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武科大WUST),溯源於清朝末期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歷經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湖北甲等工業學校、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中南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傳承與發展,1958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組建為武漢鋼鐵學院,開始開辦本科教育。1995年,由隸屬於原國家冶金工業部的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建設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廳直屬高校。

校史沿革[編輯]

年份 學校名稱
1898年 湖北工藝學堂
1907年 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 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 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7年 省立二中、省立三中
1935年 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 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3年 中南鋼鐵工業學校
1954年 武昌鋼鐵工業學校 武昌建築工業學校
1958年 武漢鋼鐵學院 湖北冶金工業專科學校
1960年 武漢鋼鐵學院 湖北冶金工業專科學校 武鋼醫學院
1963年 武漢鋼鐵學院 武漢鋼鐵學校 武漢冶金衛生學校
1965年 武漢鋼鐵學院 武漢鋼鐵學校 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79年 武漢鋼鐵學院 解放軍基建工程兵第二技術學校 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83年 武漢鋼鐵學院 武漢冶金建築專科學校 武漢冶金醫學專科學校
1993年 武漢鋼鐵學院 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995年 武漢冶金科技大學
1999年 武漢科技大學

2021年2月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原屬武漢科技大學管理的獨立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脫離該校管理,並轉設為民辦普通高等學校武漢城市學院,由武漢美華科教發展有限公司全資持有[2]

辦學現狀[編輯]

基本情況[編輯]

武漢科技大學青山校區

武漢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廳直屬高校。

武漢科技大學校園總面積170.93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4.07萬平方米。校園依湖覽江、風景優美,教學設施齊備,辦學條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態園林式學校」「全國綠化模範單位」。[3]

師資情況[3][編輯]

武漢科技大學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形成了一支以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和湖北省「百人計劃」「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為核心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以一大批高素質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截至2019年,武漢科技大學教職工共計2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餘人。擁有雙聘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9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傑青」2人、全國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及湖北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16人、「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147人、湖北省教學名師7人、湖北名師工作室3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33人。「海洋工程用鋼及應用性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

科研成果[3][編輯]

武漢科技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領域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和特色。學校建有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有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溫材料與爐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擁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生態環境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新型智庫、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技國際合作基地、2個武漢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聯合)、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近五年,學校主持和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等國家級項目350餘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獎100餘項;2007年以來,獲得18項國家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5項)。

院系設置[4][編輯]

  • 材料與冶金學院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系;金屬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材料化學系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自動化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電氣工程系;電工電子基礎部

  • 恆大管理學院

工商與物流管理系;營銷與電子商務系;會計與財務管理系;信息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工程管理系

  • 城市建設學院

城鄉規劃系;建築學系;土木工程系;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實驗中心

  •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系;化工工藝系;生物工程系;化學系

  • 機械自動化學院

機械工程系;機械工學系;機械電子系;工業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機械實驗中心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技術系;軟件工程系;網絡工程系;信息安全系

  • 理學院

數學與統計系;應用物理系;工程力學系

  • 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德語系;翻譯系;大學英語一部;大學英語二部;研究生公共外語部;MTI教育中心;英語語言學習中心

  • 文法與經濟學院

行政管理系;社會保障系;法律系;社會工作系;國際經貿系;投資系;對外漢語系

  • 藝術與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系;繪畫與公共藝術系;藝術設計系

  • 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系;護理學系;臨床醫學系

  •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資源工程系;安全科學與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 國際學院

中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

  •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汽車工程系;交通工程系;運輸與物流工程系

  • 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原理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國近現代史系;藝術教研部

  • 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
  • 體育學院(恆大足球學院)

學科專業[編輯]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特色鮮明,構建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理、管、醫、文、經、法、哲、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學科體系。設置有20個教學學院、71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5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建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0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1個學科位居湖北省屬高校第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與礦業工程、機械工程等3個學科被湖北省列為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3]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材料學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7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 博士學位點(43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3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20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 術、礦業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生物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物理學、公共管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國際交流[編輯]

武漢科技大學堅持面向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境外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學校與美國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合作舉辦機械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舉辦網絡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等。目前在臨床醫學、土木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機械工程等本科專業以及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系統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點招收外國來華留學生。

科研機構[編輯]

國家級科研基地[編輯]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高溫材料與爐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科研基地[編輯]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

  • 鋼鐵冶金與資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冶金裝備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冶金自動化與檢測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部委重點實驗室

  • 國家環境保護礦冶資源利用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 富媒體數字出版內容組織與知識服務重點實驗室(參與)

省級重點實驗室

  • 高溫陶瓷與耐火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鋼鐵冶金新工藝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機械傳動與製造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煤轉化與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冶金礦產資源高效利用與造塊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冶金工業過程系統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智能信息處理與實時工業系統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職業危害識別與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 高溫材料與爐襯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頁岩釩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高性能鋼焊接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業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冶金二次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先進鋼鐵材料及其製造工藝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耐火材料與冶金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釩鐵資源高效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省級新型智庫

  • 湖北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院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湖北省中小企業研究中心
  • 湖北產業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

市級科研基地[編輯]

  • 武漢市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武漢市鋼鐵冶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校級重點科研基地[編輯]

  • 國際鋼鐵研究院
  • 綠色製造工程研究院
  • 大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 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
  • 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院
  • 深度信息融合研究院
  • 服務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 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
  • 意識形態安全研究中心
  • 環境污染綠色控制與修復技術研究中心
  • 精密製造研究院
  • 超快自旋電子學研究中心
  • 綠色與智能煤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產學研合作機構[編輯]

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編輯]

  •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編輯]

  • 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應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釩資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 智能製造裝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參與)
  • 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參與)
  • 城鄉社區社會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參與)
  • 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參與)

校地共建研究基地[編輯]

  • 武漢科技大學與宜興市人民政府共建陶瓷與耐火材料研究院
  • 武漢科技大學淄博耐火材料工程研究院
  • 武漢科技大學-老河口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校企共建研究基地[編輯]

  • 武科大與寶武集團共建炭材料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機構[編輯]

直屬附屬醫院[編輯]

  •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
  • 武漢科技大學醫院

非直屬附屬醫院[編輯]

  • 武漢市漢陽醫院
  • 武漢市普仁醫院
  • 華潤武鋼總醫院
  • 武漢市亞洲心臟病醫院
  • 孝感市中心醫院
  • 武漢市武昌醫院
  • 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

現任領導[編輯]

黨委書記:孔建益

校長、黨委副書記:倪紅衛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國勝

黨委副書記:盛建龍

副校長:陳奎生

黨委常委、副校長:沈季偉、吳懷宇、劉靜、馮征

知名校友[編輯]

百餘年來,武漢科技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專門人才20餘萬人。一大批傑出校友成長為國內外院士、著名專家學者、高級黨政領導、大型鋼鐵企業掌門人,學校被譽為「冶金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廣大校友積極支持母校建設發展,學校位列校友會2018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第47位。

政界[編輯]

  • 李一清----原中南局第一書記,原武漢鋼鐵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
  • 韓寧夫----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省委書記, 原武漢鋼鐵學院(武漢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
  • 范欽臣----原中央候補委員,原河南省政協主席,省委副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化資畢業);
  • 劉玠----原中央候補委員,原鞍山鋼鐵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 張昌平----中央紀委委員,福建省政協主席(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孫志剛----貴州省省長、省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郭琨----原甘肅省常務副省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化資);
  • 史濟春----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王炯----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重慶市政協主席(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陳德榮----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研究生材冶);
  • 黃楚平----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張亞忠----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吳靈臣----原中共濮陽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李貴基----原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曾擔任洛陽市市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李兵---- 中共鄂州市委書記,原湖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材冶);
  • 朱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局局長、黨組書記,曾任中共防城港市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袁緒清----國家計劃委員會,司長;
  • 黃郎輝----國家統計局、司長(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 王中丙----廣東湛江市市長,原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武漢鋼鐵學院本科,研究生)

科技教育界[編輯]

  • 劉玠----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
  • 蘇義腦----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鋼鐵學院本科機械);
  • 宋少先----墨西哥科學院院士,墨西哥聖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San Luis Potosí)終身教授。 (武漢鋼鐵學院研究生畢業)
  • 盧壽慈----俄羅斯礦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原武漢鋼鐵學院院長;
  • 張高勇----美國數學學會會士,紐約大學終身教授,長江學者(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毛新平----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武漢鋼鐵學院本科,研究生);
  • 劉本仁----200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進入第二輪審批,有效候選人(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李楠---- 2001,2005,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武科大教授;
  • 徐庭棟----200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鋼鐵研究總院;
  • 謝先啟----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武漢市市政建設集團武漢爆破公司董事長(武科大研究生);
  • 張一敏----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武漢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胡社軍----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 李曉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科技獎獲得者(武漢鋼鐵學院本科);

商界及企業家[編輯]

文化體育界[編輯]

  • 苗立傑----前國家女子籃球隊隊長;
  • 任蕾----國家女子籃球隊;
  • 宋力維----國家女子籃球隊;
  • 陳瑩琦----國家女子籃球隊;
  • 姜微----國家女子籃球隊;
  • 池莉----當代著名女作家,1979年畢業於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原冶金醫專)

參考文獻[編輯]

  1. ^ 倪红卫同志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武漢科技大學新聞網. 2016年6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2. ^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教育部关于同意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武汉城市学院的函(教发函〔2021〕36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北京).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3) (中文(簡體)). 
  3. ^ 3.0 3.1 3.2 3.3 学校简介. www.wust.edu.cn.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4. ^ 院系设置. www.wust.edu.cn.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5. ^ 恒大集团 - 新闻中心. www.evergrande.com.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7)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