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中生有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七計。

原文為:「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無中生有」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把沒有的說成有的,意為胡說八道,是個貶義詞。此計用在軍事上的則非貶義,是指:先通過假的、虛的行動,使敵人放鬆警惕,受到迷惑,然後我方再利用這一有利的時機,迅速採取真的、實的行動,以迅猛的速度,攻擊敵人,從而將其擊潰。這個計的關鍵就在於真假變化,虛實結合,讓敵人捉摸不透。

注釋[編輯]

  •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是又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 少陰,太陰,太陽:利用大大小小各種假象來掩護背後的真象。

按語[編輯]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槁為人(稻草人之類)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哲學觀點[編輯]

無中生有的假設:假如事物可以無中生有,這樣的事物必然存在無限多個,且無時無刻不在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