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紹光
2013年在聯合國大學接受採訪時的王紹光
原文名王绍光
出生1954年(69—7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學術背景
母校北京大學法學學士
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
論文超凡領袖的挫敗
受影響自卡爾·施米特[1]
學術工作
學科政治學
學派或傳統新左派
研究機構耶魯大學(1990–2000年)
香港中文大學(1999–今)

王紹光(1954年1月31日),政治學學者。至今出版中英文著作二十餘部,發表論文幾十篇。

生平[編輯]

山東省榮成人,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72年至1977年任教武漢市堤角中學,恢復高考後考入北京大學李克強同班同學。北京大學法學士(1982),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碩士(1984),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博士(1990)。曾於1990年至2000年任教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座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英文學術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編。[來源請求]

觀點[編輯]

王紹光被歸為「新左翼」一員[2][3][4]。不過他本人對「新左派」的標籤不以為然,認為這個歸類界定不清。[5]

國家能力[編輯]

1993年,王紹光與胡鞍鋼合著《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這次報告推動了中國整個分稅制的建設和分稅制改革,被國外媒體稱作「王胡報告」。該著主張,中央政府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應當加強,因為中央政府可以加快市場經濟機制和法律框架的建立、向社會公眾灌輸市場經濟觀念以推行市場經濟原則、對某些利益受損的社會成員實行利益補償、穩定經濟並承擔經濟改革所需的成本。[6]

公知[編輯]

2006年3月4日,王紹光在《南風窗》的專訪中說:「有些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就是嚷嚷兩句、批評兩句,但是從來不做任何研究。你用Google學術搜索去查,有些所謂非常『著名』的學者,幾乎從來不被學術刊物引用,也沒有幾篇文章發表到學術刊物上。他們的文章往往只有強詞奪理的觀點,沒有腳踏實地的研究。我現在不願點名,但是有一批這樣的人,只有觀點,非常武斷,而且往往是錯誤的,但是不需要論據、不需要論證過程。」[7]

公民社會[編輯]

2009年7月27日,王紹光指出,公民社會是黑白好壞混在一塊的大雜燴,與民主並沒有必然的等號;公民社會組織在經濟上主要依賴商業收益或政府資助或外國捐款,無法保證其自詡的獨立性;流行理論強調公民社會組織獨立於政府的外部效應,事實卻是公民社會的內部效應(比如民主技能訓練)恰恰更能促進民主;公民社會成為顯學,正是過去十幾年中人們缺乏理論想像力的典型表現[8]

2013年7月31日,王紹光指出,公民社會實際上是新自由主義編造的粗糙神話,它在概念上含混不清,它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神效未必存在;真正值得中國人追求的,是構築一個以國內勞動大眾為主體的政治共同體「人民社會」;人民社會的理念清晰而無歧義,對外是驕傲地「站起來了」、自豪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對內是一個既磕磕碰碰、又休戚與共的有機整體,更容易成為追求的目標[9]

民主[編輯]

2012年5月27日,王紹光在清華大學演講「民主:獨輪車還是四輪驅動」[10]。2021年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習近平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當之無愧地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11]

中國共產黨[編輯]

2017年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採訪時表示,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包容天下的心態」,贊同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2]

王紹光於2021年撰文稱,四個自信「不僅僅是中共中央的提法,也是時代的產物,正在成為廣大中國民眾、中國學者(包括政治學者)普遍接受的共識。」[13]

著作[編輯]

  • 《中國國家能力報告》,與胡鞍鋼合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 Failure of Charisma: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 Oxford UP, 1995.
  • 《中國地區差距報告》,與胡鞍鋼、康曉光編著,台灣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 《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與朱雲漢趙全勝編著,台灣桂冠出版社,2002年

參考資料[編輯]

  1. ^ Sapio, Flora. Carl Schmitt in China. The China Story. 7 October 2015 [29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ly 2019). 
  2. ^ Yuen, Samson. Debating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Dreaming of a liberal turn?. China Perspectives. 2013-12-01, 2013 (4): 67–72 [2023-01-31]. ISSN 2070-34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英語). 
  3. ^ Anshu, Shi; Lachapelle, François; Galway, Matthew. The recasting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 Chinese New Left since 2000. China Information. 2018-03, 32 (1): 139–159 [2023-01-31]. ISSN 0920-203X. doi:10.1177/0920203X18760416 (英語). 
  4. ^ 雷思莉·虎克. 中国新左派的崛起. 愛思想 (遠東經濟評論). 2007-04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5. ^ 【故乡的云·校友采访录之十九】王绍光:立于荒漠笑看飞沙走石光影之间儒行人生之路.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6. ^ 中国国家能力报告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www.iccs.tsinghua.edu.cn. [202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7. ^ 陽敏 〈歷史的邏輯與知識分子命運的變遷──王紹光博士專訪〉 《南風窗》2006年3月4日
  8. ^ 王紹光 「公民社會」袪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苦勞網
  9. ^ 王紹光 「公民社會」:新自由主義編造的粗糙神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人民論壇政論雙周刊》2013年7月31日
  10. ^ 王紹光 民主:獨輪車還是四輪驅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人文與社會》
  11. ^ 安英昭. 王绍光: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丰富人类政治文明形态?. 中國新聞網. [202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12. ^ 王绍光:高层对话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包容天下的心态. 人民網. [202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5). 
  13. ^ 王紹光.政治學本土化,時也,勢也![J].政治學研究,2021(01):27-3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