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安城南門的瓮城
南京通濟門設三重船型內瓮城

瓮城是為了加強城堡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如「」(口小肚闊的大瓶),故名;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瓮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瓮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攻城方需要將攻城武器轉往另一方向而不是長驅直入。

歷史[編輯]

瓮城在中國最早出現的時代有待考古發掘論證,不過目前已知匈奴所築統萬城即已出現了瓮城的雛形。西漢北魏時期,為追求壯麗的視覺效果,城門門樓多為兩至三層的崇樓,並在門前左右設置雙,從這一點看,這一時期的城池似不會設置破壞視覺效果的瓮城。但某些城市(如前涼都城姑臧)有翼城的設置,即在大城的一側或多側(姑臧為四面)建設方形小城,兩城之間以城牆連接。時期的長安洛陽城門沒有設置瓮城。

中國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設置興盛於五代北宋時期。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第一次出現關於瓮城的記述:「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北宋東京城依照這一原則設置了瓮城。《東京夢華錄·卷一》記載「……城門皆瓮城三層,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系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瓮城之設,其代表如平江府(蘇州)和襄陽城池。

南宋臨安上京均無設置瓮城的記載。但南宋靜江府(桂林)瓮城設置極為完備、複雜。金中都仿北宋東京而建,設有瓮城。元朝時期為防止漢人據城反叛,曾令各地拆毀城池,而由於元朝蒙古族統治者並不面臨強敵入侵的問題,因此元大都元上都均沒有設置瓮城。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元順帝方草草修築大都瓮城。

明朝重視對城市的防禦,在南京應天府、中都鳳陽府、北京順天府,以及西安、歸德(今河南商丘)、平遙等府、州、縣級地方城市,以及長城山海關嘉峪關等關城,均設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寶門(今名中華門)瓮城最為龐大複雜。

朝鮮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漢城府水原也設置了瓮城。但朝鮮瓮城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瓮城城牆僅有一端與主體城牆相連,另一端通常留出豁口。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櫓樓」的設置與中國的瓮城及箭樓相似,均為敵軍攻破第一道城門之後的緩衝區。而日本城堡最著名的甕城首屬大阪城的「真田丸」。

西方[編輯]

在西方也有和中國及朝鮮的瓮城相應的概念,英文稱做「barbican」。在歐洲,城門外的瓮城與城堡大門兩側的碉堡塔樓在概念上是沒有明顯區分的,兩者在英文都可以稱作「barbican」。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