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的同素異形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硫樣本
S8球棍模型,它是硫在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形式

有著大量的同素異形體,其數量只是僅次於[1]除了有很多同素異形體,每個同素異形體通常還有各種同質異形體(相同結構的硫分子的不同晶體結構),由希臘字母前綴(α、β 等)區分。[2]

此外,由於硫元素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是一件商品,它的各種同素異形體都被賦予了傳統名稱。早期的工人發現了一些後來被證明是硫的單一或混合的同素異形體。某些形式以其外觀命名,例如 「珍珠硫之母」,或者以在鑑定它們的方面非常傑出的化學家命名,例如 「Muthmann硫I」或「Engel硫」。[2][3]

最常見的硫形式是 S
8
正交晶系同質異形體,為褶皺環結構(見右圖)。S8還有另外兩種同質異形體,也具有幾乎相同的分子結構。[4]除了 S8,以外,含有 6、7、9–15、18 和20個原子的硫環也是已知的。[5] 在五種高壓同素異形體中,有兩種有金屬性。[6]

硫的同素異形體的數量反映了相對較強的S-S鍵,鍵能 265 kJ/mol。[7]此外,與大多數元素不同,硫的同素異形體可以在有機溶劑中進行處理,並且可以通過HPLC進行分析。[8]

氣態同素異形體[編輯]

二硫S2[編輯]

二硫為硫的雙原子分子。在720°C,硫主要以二硫存在。在530°C、低壓(1毫米水銀)的環境中,硫蒸氣佔99%是二硫。火焰中產生的S2分子使硫燃燒時呈藍色。[1]

三硫S3[編輯]

三硫的彎曲結構類似臭氧,為一櫻桃紅色的氣體。[1]在440°C、10毫米水銀的環境,三硫組成了硫蒸汽的10%。[1]

四硫S4[編輯]

在硫蒸汽存在。根據理論計算的最新觀點認為四硫有著環狀結構。[9]

環五硫S5[編輯]

尚未分離,只在硫蒸汽偵測到。[10]


固體環狀結構[編輯]

環六硫S6[編輯]

S6的晶形為菱面體,為橙紅色固體,首次透過下列反應發現於1891年。

H2S4 + S2Cl2 → cyclo-S6 + 2 HCl (在稀釋的乙醚溶液中)[1]

環-S6.環-S10加合物[編輯]

這是由含S6和S10二硫化碳中之溶液製備所得。

環七硫S7[編輯]

為亮黃色固體,有α、β、γ、δ四種結構。環七硫的環有著不尋常幅度的鍵長(199.3–218.1 pm),因此被認為是最不穩定的同素異形體。

S8[編輯]

S8鍵線式

斜方硫(菱形硫)(α-硫)[編輯]

α-硫是硫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形式,[1]其純淨時的顏色是黃綠色(市面上出售的硫因為有著微量的環七硫而呈現更黃的顏色)。α-硫實際上不溶於水,導熱性能差,為一良好的電絕緣體。此是硫由二硫化碳結晶而得之緊密的黃色晶體,融點112.8度。

單斜硫(β-硫)[編輯]

融化硫於部分凝固後,倒出多餘液體,剩下無數之針形晶體即為單斜硫,融點119.2度。

彈性硫[編輯]

為沸騰之硫注入冷水所得之軟黏體,有彈性。

γ硫[編輯]

發現於1890年,為融化硫由二硫化碳緩慢結晶而成。

S12球棍模型

Sn,(n = 9–15, 18, 20)[編輯]

這些同素異形體是由多種方法合成,例如 可以透過二氯化硫(Sn-mCl2)和H2Sm反應,即

Sn−mCl2 + H2Sm → cyclo-Sn+2 HCl[1]

製取。S12、S18、S20可以由S8製得,其中S12是繼S8後最穩定的環狀同素異形體。S9有4種形式,S18則有2種。

固體連鎖硫結構[編輯]

生產純淨的連鎖硫已被證明是極其困難的。

ψ硫[編輯]

亦稱「纖維硫」或ω1-硫[10],其密度為2.01 g·cm−3,會在其融點104°C附近分解。

χ硫[編輯]

亦稱ω2-硫。

連續硫形式[編輯]

無定形硫[編輯]

這是硫在160°C以上時融解的淬火產物。

ω硫[編輯]

為ψ硫和χ硫的混合物。ω硫可被可用作橡膠的硫化[10]

λ硫[編輯]

此為融化後熔融的硫的名字,冷卻此主要給出β-硫。[10]

μ硫[編輯]

π硫[編輯]

深色液體,由λ硫經淬火冷卻後形成。含Sn環的混合物。[11]

S[編輯]

把硫加熱至170°C可形成S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Greenwood, N. N.; Earnshaw, A.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1997. ISBN 0-7506-3365-4. 
  2. ^ 2.0 2.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t4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Steudel, 17
  4. ^ Greenwood, 654
  5. ^ Greenwood, 655
  6. ^ Steudel, 59
  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65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8. ^ Tebbe, F. N.; Wasserman, E.; Peet, W. G.; Vatvars, A.; Hayman, A. C. Composition of Elemental Sulfur in Solution: Equilibrium of S6, S7, and S8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2, 104 (18): 4971. doi:10.1021/ja00382a050. 
  9. ^ Ming Wah Wong, Ralf Steudel. Structure and spectra of tetrasulfur S4 – an ab initio MO study.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3, 379 (1-2): 162–169. Bibcode:2003CPL...379..162W. doi:10.1016/j.cplett.2003.08.026. 
  10. ^ 10.0 10.1 10.2 10.3 R. Steudel (編). Elemental sulfur and sulfur-rich compounds I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Springer. 2004. ISBN 3540401911. 
  11. ^ Egon Wiberg, Arnold Frederick Holleman. Inorganic Chemistry. Elsevier. 2001. ISBN 0-12-352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