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語言學(英語:sociolinguistics)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社會的各層面(包含文化準則、社會規範或對話情境)對語言運用的影響以及語言對社會的影響。

社會語言學側重於社會語言的影響,因而不同於側重於語言對社會的影響的語言社會學(sociology of language)。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容與語用學非常相似。傳統上來說, 社會語言學也與語言人類學非常相近。近期,有學者對這兩個學科的區分提出了質疑,認為兩者應該是互補的關係[1]

具體來說,社會語言學研究不同社會群體(如不同族群宗教社會階層性別教育程度、年紀等)所使用的語言的不同,以及這些社會屬性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用來區分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的。

歷史[編輯]

社會語言學的思想發端於索緒爾法國社會學派布拉格學派對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最早提出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的概念的是美國語言學家丘里(H. Currie),他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社會語言學的設計:語言和社會階層的關係》("A Projection of Sociolinguistics:the Relationship of Speech to Social Status")中使用過。1962年,蘇聯的有關文獻中也開始使用這一術語。

社會語言學這門學科大約誕生於1964年,是因為美國與該年出版了由海默斯(D. Hymes)編纂的《在文化與社會中的語言: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相關讀物》(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 and Anthropology)等多部社會語言學著作。此書收錄了20世紀20年代起發表的有關語言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的名著69篇以及長達39頁的書目。同年5月間,布萊特(W. Bright)主持召開了首次社會語言學研討會。是年夏季,美國語言學會語言學講習班上,各路專家一致贊成以社會語言學命名這門交叉學科。是年秋季,美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組成社會語言學委員會。

不過也有說法認為1966年出版的會議論文集《社會語言學》是其標誌。

研究範圍[編輯]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以及他們的社會因素。在傳統的語言地理學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會語言學出現以後,這些內容都算做社會語言學的範疇了。

社會本質的研究包括:

  • 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
  • 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係
  • 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係
  •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語言演變與社會演變的關係

語言差異的研究包括:

  • 標準語方言行話的差異
    • 發音差異
    • 用詞差異
    • 地位差異
  • 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差異
    • 例如:英語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傳播中產生了變異,出現了美式英語、港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等
  • 同一國家或社會中通行幾種語言所造成的差異
  • 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
    • 例如:性別差異導致男女使用有差異的語言。
  • 社會場所不同所使用的語言的差異
    • 例如:一般中國人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家鄉方言,在工作學習時用普通話

研究方法[編輯]

調查研究法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等人的語言運用進行考察。數學分析法對口語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和數理分析。對比研究法分析社會因素、研究語言差異。實驗分析法用語音或心理實驗儀器對語言差異進行實驗分析,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分支學科[編輯]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互相影響並產生了一些分支學科:

功用[編輯]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可以為國家制定標準語文字以及語言政策語言計劃語言教學,還可以幫助選擇國家的官方語言,名詞術語的規範統一。

變異學派[編輯]

變異學派(variationalist sociolinguistics)側重於語言的變異(variation)。對於理論語言學而言,語言的變異可能會受到語言內部的因素影響,如音韻環境,而其他無透過語言內部機制解釋的,稱作自由變異(free variation)。變異學派的社會語言學者則認為,所有的自由變異都能從社會層面獲得解釋。

第一波變異學派[編輯]

語言與社會階層[編輯]

威廉·拉波夫的《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分層》

威廉·拉博夫在他的社會語言學著作《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分層》中引用了統計學的控制變量方法,控制語言變量及社會變量,研究紐約市的社會階層情況。他認為英語中的[r]音在紐約社會是一個很關鍵的發音,可以區分社會階層。他選取了「fourth floor(四樓)」這一英語詞組,在紐約市的三種檔次服裝店中,假裝是問路人進行訪問。這三家服裝店按服裝的平均價位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Saks、macy's和S.Klein。他事先已知道四樓是賣女裝,但是在問路時還是裝着不知道的樣子。他會先問一句:「不好意思,想請問一下賣女裝的在幾樓?」當對方第一次回答:「Fourth floor」他假裝沒聽清又問了一遍,仔細聽對方的第二句「Fourth floor」,然後就在一個沒人看見的地方偷偷記錄兩次回答的差異。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誘導方法,他還可以得到人在不留心說話和留心說話的差別。

原先他預計[r]音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隨着社會等級(根據光顧的服裝店的價位高低確定其階層的高低)的提高而增多。可結果卻顯示:年齡越偏輕的人說的[r]音越多,並且說[r]音最多的是中產偏下的階層(lower middle class)的人,而不是最高階層(upper class)和中產偏上階層(upper middle class)的人。他解釋道,這是因為對語言過於講究(hypercorrection)造成的。他認為[r]音是上層社會的語言標誌,中產偏下階層的人非常急切地想要達到上流社會的語言標準,於是就在自身英語中刻意添加[r]音卻導致不是[r]音的也帶上了[r]音。不過他的這一結論引起了一些語言學家的爭議。他們認為人的發音還會受到生理、方言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波變異學派[編輯]

威廉·拉博夫的學生Penelope Ecke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主張,除了從大尺度面向的社會類別著手,特定文化脈絡中的社會類別也可能影響語言的變異。她在底特律一所高中中發現,Burnouts和Jocks兩個學生群體的劃分,也反映在他們的語言變異上。

第三波變異學派[編輯]

第三波變異學派除了關心大尺度或小尺度社會類別如何影響語言變異外,也反過來關心語言變異怎麼樣成為一種社會符號系統(social semiotics),由語言使用者用以驅動社會改變。


語言與社團歸屬[編輯]

語言與種族偏見[編輯]

語言與社會[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Gumperz, John J.; Cook-Gumperz, Jenny. Studying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Sociolinguistics or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1: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08-09, 12 (4): 532–545 [2022-01-12]. doi:10.1111/j.1467-9841.2008.00378.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英語). 

來源[編輯]

  • The Language War, Robin Tolmach Lakof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lifornia, 2000, hardcover, 322 pages, ISBN 0-520-21666-0.
  • 《社會語言學概論》, 祝畹瑾,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67 pages, p. 1.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inguistics, Ronald Wardhaugh, 5th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UK, 2006, 418 pages, pp. 164-170, ISBN 978-1-4051-3559-7.

延伸閱讀[編輯]

Template:RerlistH

外部連結[編輯]